張衡與地動儀
【概說】
地動儀是由東漢人張衡發明的。張衡所處的時代,地震頻繁,這給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經過長期的研究,終于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
地動儀是用銅鑄成的,像一個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設制有巧妙的機關。樽體外部有八個龍頭,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布列。每條龍的嘴里都銜有一個銅球,下方都有一只蟾蜍對著龍頭,昂頭張嘴,準備承接銅球。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龍口所含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會發生很大的響聲。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位。
當時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了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了1000多年。
【故事錦囊】
東漢時期的張衡,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年輕時即名聞鄉里。
十歲的時候,張衡就已熟讀文化典籍,而且記憶力驚人,過目成誦。他興趣廣泛,不僅寫得一手好辭賦,而且對自然科學也很感興趣,一旦有了疑問,就肯定要探個究竟。
有一天,張衡在一本詩集看到北斗星在各個季節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天上有那么多的星群,有的像簸箕,有的像獵犬,又有的像狗熊,它們運行是不是有章可循?這些問題引起張衡濃厚的興趣。于是,他每天晚上觀看星相,并畫成各種星象圖。就這樣,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腦子里的疑問越來越多,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
為了解答心中的疑問,他很早就外出拜師求學,探訪過不少學有專長的老師,同時也結識了不少有學問的朋友。這些人中有一個叫崔瑗的人,他除了精通天文和歷法,還是一名書法家。張衡曾向他求過學問,并受益匪淺。
很快,張衡的名聲就傳到了朝廷。因為他在天文歷法方面的學識,皇帝任命他為中央政府專管天文的官員。從此,他如魚得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他第一次解釋月食產生的原因,繪制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象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
張衡鍥而不舍的求學精神,使得他在文學、天文、地理、繪畫等各個領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代的文學家郭沫若也不禁大為贊嘆,“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
【知識庫】
二十四節氣
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可以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其中,十二個節是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中氣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為了方便記憶,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編成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春分與秋分晝夜長短相同。
上一篇:國學《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賞析
下一篇:國學《徐弘祖與《徐霞客游記》》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