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當屬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這一流派的名稱,產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當時,美國作家兼文學評論家弗里德曼將十二個作家的作品收編成集,定名“黑色幽默”。后來,這一提法逐漸被社會所接受,成了這個文學流派的正式名稱。“黑色幽默”一旦在美國文壇崛起,發展很快,盛期卻不長,六十年代中、后期達到全盛,至七十年代高潮已過,但仍不斷有新作問世。某些西方文學評論家認為,“‘黑色幽默’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小說唯一的或重大的發展。”一般公認的“黑色幽默”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1961),馮尼格特的《貓的搖籃》(1963)、《勝利的早餐》(1973),品欣的《V》(1963)、《萬有引力之虹》(1973)和巴思的《煙草經紀人》等。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辛辣的幽默存在于自馬克·吐溫始的美國文學傳統中。然而,傳統的幽默伴隨著生活的情趣,“黑色幽默”則在笑聲中表現出令人震驚的絕望、恐懼和冷漠。產生這種區別的主要原因在于:六十年代美國動蕩和一系列矛盾的總爆發,改變了相當一部分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社會和自身的看法。他們對自己在這個混亂社會的處境既不滿,又無奈;既憤怒,又冷漠,“黑色幽默”這種特殊的藝術類型,正適宜于表現他們對人和整個生活的極端悲觀主義的理解。因此,就美學形式而言,“黑色幽默”屬于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黑色幽默”作品通常表現的是存在主義的主題。這一流派的小說家,無一不把生活理解為一種荒謬可怕的喜劇,在創作中把荒唐、夢魘般的事實,陰沉、絕望的情緒,玩世不恭的戲謔和憤世嫉俗的嘲諷相交雜揉,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自我的孤寂無依,痛苦萬狀,表現環境與個人的互不協調。他們尤其重視把這種不協調放在由各種獨特的藝術手段組成的哈哈鏡前,加以放大、扭曲、延伸,讓丑惡和荒誕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使人震驚,惶惑。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借用戰爭這個巨大而混亂的舞臺,展示了一個由各種怪癖人物所組成的瘋狂世界,以此表現美國社會官僚統治的專橫和小人物處境的可悲。作品的題目,正是那個控制社會,捉弄人的神秘力量的象征;馮尼格特的《貓的搖籃》,以科幻小說的形式,表現了作者關于世界上的一切都由謊言支撐的主觀感受;巴思的《煙草經紀人》,則以一連串苦味的笑料,取笑人能認識世界的“當代神話”。“黑色幽默”作家對當代美國社會的這種特殊反映,具有一定的社會認識價值,但濃厚的悲觀絕望情緒,往往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意義。在藝術上,“黑色幽默”作家并不完全一致,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點。他們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其可笑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看法;情節結構上多采取“反小說”形式,把片斷的現實和荒誕的幻想,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相結合;時序顛倒,層次重疊;并運用漫畫似的夸張和體系龐雜,意象奇特的比喻,顯示出極盡譏諷、自嘲、陰沉、冷雋的語言風格。
上一篇:黑格爾
下一篇:默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