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
陳獨秀(1879—1942),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首任總書記,一大至五大黨的最高領導人。
【原文】
如若有人問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什么?大概的答詞必然是愛國救國。我以為五四運動的發生,是受了日本和本國政府的兩種壓迫而成的,自然不能說不是愛國運動。但是我們的愛國運動,遠史不必說,即以近代而論,前清末年,也曾發生過愛國運動,而且上海有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校。十年前就有標榜愛國主義的運動。何以社會上對于五四運動無論是贊美、反對或不滿足,都有一種新的和前者愛國運動不同的感想呢?他們所以感想不同的緣故,是五四運動的精神,的確比前者愛國運動有不同的地方。這不同的地方,就是五四運動特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一)直接行動;(二)犧牲的精神。直接行動,就是人民對于社會、國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動,加以制裁,不訴諸法律,不利用特殊勢力,不依賴代表。因為法律是強權的護符,特殊勢力是民權的仇敵,代議員是欺騙者,決不能代表公眾的意見。清末革命的時候,人人都以為從此安寧了,不料袁世凱秉政結果,反而不好。袁世凱死的時候,人人又以為從此可以安寧了,不料現在的段祺瑞、徐世昌執政,國事更加不好。這個時候,中國人因為對于各方面的失望,大有坐以待斃的現象。自從德國大敗、俄國革命以后,世界上的人思想多一變。于是,中國人也受了兩個教訓:一是無論南北,凡軍閥都不應當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動的希望。五四運動遂應運而生。一般工商界所以信仰學生,所以對于五四運動有新的和前次愛國運動不同的感想,就是因為學生運動是直接行動,不是依賴特殊勢力和代議員的卑劣運動呵!中國人最大的病根,是人人都想用很小的努力犧牲,得很大的效果。這病不改,中國永遠沒有希望。社會上對于五四運動,與以前的愛國運動的感想不同,也是因為有無犧牲的精神的緣故。然而我以為五四運動的結果,還不甚好。為什么呢?因為犧牲小而結果大,不是一種好現象。在青年的精神上說起來,必定要犧牲大而結果小,才是好現象。此時學生犧牲的精神,若是不如去年,而希望的結果,卻還要比去年的大,那更不是好的現象了。以上這兩種精神,就是五四運動重要的精神。我希望諸君努力發揮這兩種精神,不但特殊勢力和代議員不是好東西,就是工商界也不可依賴。不但工商界不可依賴,就是學界之中,都不可依賴。最后只有自己可靠,只好依賴自己。
(選自胡明編選《陳獨秀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賞析】
陳獨秀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開拓者和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青年運動的領袖。1919年陳獨秀創辦了《新青年》。1919年10月12日,在出席《國民》雜志成立周年大會致辭時,他指出五四運動是國民運動的組成部分,不可以與黨派運動同日而語。
五四精神究竟是什么,有許多不同論斷,大多認為包含的精神內涵很豐富:抗爭列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反抗封建禮教的民主獨立精神、傳播科學的理性精神、破除僵化迷信的革新啟蒙精神、促進中西交流的開放兼容精神、關注民族危亡的憂國憂民精神等。1920年4月21日,在上海中國公學第二次演講會上陳獨秀發表了《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什么?》的演講,再次對五四運動的精神進行了闡述。他認為五四運動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愛國運動,是因為五四運動的兩種精神:一是直接行動,不依靠其他任何勢力;二是犧牲精神,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的斗爭精神,這兩種精神對于啟發廣大人民的愛國覺悟和民主覺悟具有重大影響,高揚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旗幟,開啟了現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體現了青年一代強烈的社會擔當精神,具有開創性、開放性、求真性和實踐性。
陳獨秀從20多歲時在安慶藏書樓發出“安徽革命第一聲”到60多歲去世前在重慶發表抗戰呼吁,其一生中發表的極具影響力的演講不下幾十次。在中國公學的這次演講就是其中之一。在這番演講中,他以簡潔流暢的語言,憑借著他作為五四運動領導人的身份一語道出了五四運動不同于以往運動的精神實質,也即五四運動的精神內核,是分外客觀而中肯的。
他對五四運動精神的核心把握是建立在對國民性和國家形勢的準確把握上的,許多人對于犧牲精神還可以理解,但是不明白陳獨秀為何要將直接行動歸結為五四運動最核心最先導的精神。他這樣闡釋:“直接行動,就是人民對于社會、國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動,加以制裁,不訴諸法律,不利用特殊勢力,不依賴代表?!边@個直接行動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為何如此重要呢?陳獨秀在接下來的演講中對此作了更進一步的論述,從革命的經驗教訓和中國當時所處的形勢來分析,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長遠存亡來看,人民在受到壓迫和黑暗統治、國家在面臨內憂外患時“不依賴特殊勢力”,不抱有任何幻想地奮起反抗是必需的,是國民最值得肯定的素質,據陳獨秀的分析,這一點正是五四運動區別于以往任何一次愛國運動的地方。
他指出:“中國人最大的病根,是人人都想用很小的努力犧牲,得很大的效果。這病不改,中國永遠沒有希望。”正因為有著這樣的認識和觀點,他才對五四運動精神中體現出來的犧牲精神格外的肯定。可以說,對于內憂外患的中國來說,這一點確實是至關重要的。從這樣的角度來分析這篇演講,我們或許能真正走入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體會到陳獨秀此番演講在思想上之深刻,在內涵上之深厚,在意義上之深遠,方能把握此演講之精髓。
該演講層次清晰分明,從依次地對“兩種精神”進行闡述,到最后提出發揚“兩種精神”的呼吁,顯示了老一輩革命家豐富的革命經驗。該演講透露出剛強獨立的鮮明個性,充溢著昂揚向上的意志信念,彰顯了深刻獨到的思想觀點。演講者對民族命運的關切和希望令人動容,使五四運動精神如同璀璨的明燈照耀年青一代不斷前行。
上一篇:宋慶齡《中國走向民主的途中——1937年在上海為動員抗日發表的演講》全文與賞析
下一篇:周恩來《亞非人民團結起來——1955年在萬隆會議全體會議上的發言》全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