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原文】
少無適俗韻[1],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2]。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3]。
開荒南野際,守拙[4]歸園田。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5]。
方宅[6]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7]。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8]。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9]。
【注釋】
[1]適俗:適應(yīng)世俗。韻:情調(diào)、風(fēng)度。
[2]塵網(wǎng):指塵世,這里指仕途。三十年:當(dāng)是“十三年”之誤。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年)初仕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405年)辭彭澤令歸田,恰好是十三個年頭。
[3]羈(jī)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詩人以此借喻自己懷戀舊居。淵:深潭、深水。
[4]守拙:守正不阿。
[5]方宅:指住宅周圍。
[6]方宅:指住宅周圍。
[7]曖(ài)曖:暗淡的樣子。依依:輕柔的樣子。墟(xū)里:村落。
[8]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虛室:安靜的屋子。余閑:閑暇。
[9]樊籠:蓄鳥的工具,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歸耕園田。
【作者】
見《陶淵明·飲酒·結(jié)廬在人境》篇。
【賞析】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遂掛印回家,終老田園。隱居后,他創(chuàng)作了《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一說六首),描繪田園風(fēng)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抒發(fā)了歸隱后愉悅的心情。本文所選的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一首。
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fēng)光的美好動人,農(nóng)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出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詩的起首交代了自己的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沖突。“性本愛丘山”是說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xiāng)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nèi)在的共鳴。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后,執(zhí)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diào),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一去三十年”一句,就像詩人對一位情義深厚的老朋友發(fā)出的嘆息,內(nèi)中包含多少感慨,多少眷戀!雖是“誤入塵網(wǎng)”,作者卻是情性未移,“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zhuǎn)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更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
接下來,詩人以欣喜之筆,描繪居所一帶的風(fēng)光: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gòu)成了一幅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自此,作者終于享受到了“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的閑適生活。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許多無聊應(yīng)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詩的末尾,詩人以“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一句作結(jié),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使全詩渾然天成。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huán)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yīng),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yīng)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fēng)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jié)尾,既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全詩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jié)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wǎng)”、“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fù)“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以及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向往與怡然陶醉。
當(dāng)然,這首詩最突出的還是寫景。首先描寫園田風(fēng)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wǎng)”“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整首詩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意境服務(wù),顯得隨意自然,契合詩的主題。
上一篇:《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