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維
【原文】:
若夫名依西域,族本南海。同朱喙(huì)之清音,變綠衣作素彩。惟茲鳥之可貴,諒其美之斯在,爾其入玩于人,見珍奇質。狎蘭房之妖女,去桂林之云日,易喬枝以羅袖,代危巢以瓊室。慕侶方遠,依人永畢。托言語而雖通,顧形影而非匹。經過珠網,出入金鋪。單鳴無應,只影長孤。偶白鷴(xián)于池側,對皓鶴于庭隅。愁混色而難辨,愿知名而自呼。明心有識,懷思無極。芳樹絕想,雕梁撫翼,時嗛(qiǎn)花而不言,每投人以方息。慧性孤稟,雅容非飾。含火德之明輝,被金方之正色。至如海燕呈瑞,有玉筐之可依。山雞學舞,向寶鏡而知歸。皆羽毛之偉麗,奉日月之光輝。豈憐茲鳥,地遠形微,色凌紈質,彩奪繒衣,深籠久閉,喬木長違。儻見借其羽翼,與遷鶯而共飛。
【譯文】:
鸚鵡的名字是從西域傳入的,南海曾經是她家族聚居的地方。她鳴叫的聲音清脆,與紅嘴鸚鵡全同;她的毛羽潔白,與綠色鸚鵡迥異。只有這只白鸚鵡最可寶貴,她聚集了世間一切的美。當人們得到她進行玩賞的時候,奇異的美質才被珍奇重視。她離開南方桂林的美景,受到華屋中美女的親近鐘愛。綾羅彩袖代替了喬木上的枯枝,鑲著美玉的鳥籠取代了高高的鳥巢。她思慕的伴侶正在遙遠的地方,而她卻要依托主人來渡過終生。雖然能懂得人語通請解意,環視左右的形象時卻沒有同類可以相匹。她時常經過嵌有寶珠的網帳,也常常出入于鑲有金飾的門戶。(她居住雖然富貴尊寵,卻常生孤獨凄涼之感),鳴叫時孤孤單單,沒有回應之聲;休憩時凄凄涼涼,更無陪伴之侶。她只好到池塘旁邊去與白鷴為偶,到庭院的角落里去與白鶴相伴。因色彩相同,她怕難于分辨,便不時地呼叫著自己的芳名。她心若明鏡卓有識見,懷抱的情思也沒有終極。芬芳名貴的高枝使她斷絕一切俗念,在雕繪的梁柱上垂翼而蹲。有時她銜著落花而不學語,把銜來的花投給主人后才去歇息。聰慧的稟性世間少有,嫻雅的容貌并非裝飾而成。她的家族本來住在南方,所以含有火德(南方主火)的明輝;她的名稱又來源于西域,周身素雅,又是金方(五行中金主西方,屬白色)的正色。甚至于像海燕一樣,能呈現吉祥的瑞兆,也有貴人的玉筐可以依托。雖然有時也像山雞那樣面對寶鏡而翩翩起舞,但她能知道自己的歸宿適可而止,不會像山雞那樣累得疲乏而死。她的羽毛是那樣雄偉明麗,可以承受日月的光輝。人們怎能不憐惜這只可愛的鳥呢?她地處偏遠,形跡孤單微渺。她的白色可以超過霜紈,可以使一切白色絲綢相形見絀。那深深的籠子久久關閉,使她永遠離開那高高的喬木。倘若能給她自由,允許她展開雙翼的話,她是多么渴望與那些流鶯共同去展翅翱翔!
【評介】:
王維的這篇賦當是奉旨而做的。據《太平廣記》載:“天寶中,嶺南獻白鸚鵡,養之宮中。歲久,頗甚聰慧,洞曉言詞。上及貴妃,皆呼為雪衣女。性既馴擾,常縱其飲啄飛鳴。然不離屏幃間。上命以近代詞臣篇詠授之,數遍便可諷誦”(卷第四百六十)。這段文字可視為此賦的本事。王維在開元二十二年經張九齡推薦再度出仕后,一直在宮廷中任職,做了一些應酬性質的詩賦作品,本賦即屬此類。
這是一篇詠物賦。文章首先敘述了這只白鸚鵡的來歷,贊美了她所具有的美麗之外表和聰慧之天性。接著表現了她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尊寵及豪華的生活環境。但在后半部分卻以很大篇幅表現了這只鸚鵡的孤獨凄涼和向往自由的心境。“單鳴無應,只影長孤”“偶白鷴于池側,對皓鶴于庭隅”幾句已含有深沉的孤獨感傷情緒在內。結尾“豈憐茲鳥,地遠形微,色凌紈質,彩奪繒衣,深籠久閉,喬木長違。儻見借其羽翼,與遷鶯而共飛”幾句簡直是對這個在皇宮中深受優寵的小生靈表示惋惜和同情了,因為她在物質生活方面享受著榮華富貴,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卻又是那樣的空虛、寂寞和孤獨,作者甚至在為她乞求自由了。可見在贊美之中又有深沉的同情和隱憂。而這一點正委婉地表現了作者的主體心境。
“人稟七情,應物斯感”。諸多詠物作品中都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寄寓他們的主體情感于所描繪的對象之中,只是有強烈與微弱,明顯與隱約的區別罷了。讀完這篇賦后,當我們再聯想王維的生平和思想,就會體悟到作者仿佛是在述說自己的命運和處境,仿佛在與這只來自南方的白色鸚鵡默默地交流情感,傾述衷腸。王維出身于下層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前四輩都是朝廷命官,但品級皆不高。父親早亡,家道中衰,這樣的家庭環境為他的學習提供了較為優越的條件,但并未為其出仕打開方便之門。王維要進入上層社會,只能憑借自己的文學藝術才能。但中進士任官不久,就因故被貶濟州。開元二十二年經張九齡推薦再度出仕。不久李林甫當政,張九齡被罷相,唐朝政治轉向黑暗。從此,王維開始消極起來。他本來是位文學、美術、音樂俱長的天才人物,卻始終不得重用,基本上充當了一個文學侍臣之職,實質上只是為皇室貴族裝潢門面、點綴升平的角色。社會環境日益污濁,天寶年間李林甫、楊國忠先后掌權,卑鄙齷齪的小人充滿朝廷,這更使王維產生了一種深深的隱憂和強烈的孤獨感。他渴望得到主體的自由、渴望精神生活的充實,但黑暗的現實又使他無能為力,只好采取“萬事不關心”“無可無不可”的態度進行敷衍,其內心卻是非常痛苦的。他身為朝官,表面上過著優越的物質生活,但精神上卻相當苦悶,沒有知音,不正和那只“單鳴無應,只影長孤”而供人觀賞把玩的白鸚賦相似嗎?不難體會出:作者在對白鸚鵡外表之華美與天性之聰慧的贊揚中也隱含對自己的稱許之意,在對白鸚鵡孤獨凄清失去自由的憐惜中也包蘊著對自己命運和處境的悲哀。既不離所詠事物之天性,又暗寓自己心境之凄苦,不即不離,使主體心境與客觀物象融合為一,實為詠物之佳什。
本篇全部采用對偶句式,形式上屬于駢體賦。全文語言精煉,句式整齊,辭采華美,音韻和諧,用典嫻熟貼切,表現了很高的文學才能,不愧為一代文學大師。
上一篇:王粲《登樓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神圣功用無捷于酒》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