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白居易
【原文】:
右丞相高公之掌貢舉也,予以鄉貢進士舉及第。左丞相鄭公之領選部也,予以書判拔萃選登科。十九年,天子并命二公對掌鈞軸,朝野無事,人物甚安。明年春,予為校書郎,始徙家于秦中,卜居于渭上。上樂時和歲稔,萬物得其宜;下樂名遂官閑、一身得其所。既美二公佐清凈之理,又荷二公重特達之恩。發于嗟嘆,流為詠歌。予時泛舟于渭,因作泛渭賦,以導其意,詞曰:
亭亭華山下有人,跂兮望兮,愛彼三峰之白云。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泝兮,愛此百里之清流。以我為太平之人兮,得于斯而優游。又感陽春之氣熙熙兮,樂天和而不憂。曰予生之幸兮,時哉!時哉!當皇唐受命之九葉兮,夷與華而無氛埃。及皇帝纘位之二紀兮,命高與鄭為鹽梅。二賢兮爰立,四門兮大開。凡讀儒書與履儒行者,率克賦而西來。雖片藝而必收兮,故不棄予之小才。感再遇于知己兮,心慚怍(zuò)以徘徊。登予名于太常兮,署予職于蘭臺。臺有蘭兮閣有蕓,芳菲菲兮其可襲。備一官而無事,又不維而不縶。家去省兮百里,每三句而兩入。川有渭兮山有華,澹悠悠兮其可賞。目白云兮漱清流,其或偃而或仰。門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夜分兮扣舷,天無云兮水無煙。遲遲兮明月,波澹滟兮棹寅緣。日暮兮舟泊,草萋萋兮沙漠漠。習習兮春風,岸柳動兮渚花落。發浩歌以長引,舉濁醪而緩酌。春冉冉其將盡,予何為乎不樂?鳥樂兮云際,鳴嚶嚶兮飛裔裔。魚樂兮泉底,髻撥撥兮尾潎潎。我樂兮圣代,心融融兮神泄泄。伊萬物各得其樂者,由賢圣之相契。賢致圣于無為,圣致賢于既濟。凝為和兮聚五福,發為春兮銷六沴。不我后兮不我先,適當我兮生之世。彼鱗蟲兮羽族,咸和樂而不知惠。我為人兮最靈,所以愧賢相而荷圣帝,樂乎樂乎,泛于渭兮詠而歸,聊逍遙以卒歲。
【譯文】:
右丞相高郢先生主持禮部進士考試時,我參加鄉貢進士考試合格中選,左丞相鄭珣瑜先生負責吏部考試時,我以書判拔萃而榮幸登科。貞元十九年,皇帝同時任命二位大人共同執掌國政。由于他們的才干,朝廷內外沒有什么麻煩事出現,官員百姓都祥和安樂。第二年春天,我作了校書郎,便把小家遷往秦中,在渭水附近找到居所安頓下來。此時,我感到十分快樂。上樂政治清明年成豐收,萬事萬物各得其所;下樂自己功成名就官職清閑,有了立命安身之處。既贊美高鄭二公輔佐朝政,治理有方,又承受二位大人對我特殊的恩遇,感慨萬千,吟詠出辭章。我此時正在渭水上泛舟,因此寫下了這篇《泛渭賦》,以表達我的種種情懷。其詞是:
挺拔秀麗的華山下有一個人,踮著腳尖望不夠,愛那群峰之上的裊裊白云;波光粼粼的渭河上有一只船,一會兒逆水行舟,一會兒順水飄行,愛這長長百里的清清流水。我有幸作為太平盛世的子民,能夠在這里悠哉游哉。又感嘆著陽春的景色和熙宜人,為天地間的祥和之氣而快樂無憂。我要說,我生得多么幸運,生逢其時啊!趕上了好時光!大唐帝國已傳了九代皇帝,中原與四夷相安無事,戰火未起。本朝天子已繼位二十四年,又命高公鄭公為宰相治理國政。二位賢臣剛一就任,就四方之門大開延攬人才。天下的讀書人和實踐儒學的人,都因能寫文章而向長安涌來。雖只有一點才能也一定錄用,所以也就不嫌棄我這樣的小才。感激再次遇到了知己,心中慚愧反而徘徊不安。我的名字登記在太常寺,我的工作是在秘書省供職。臺上有蘭草啊閣上有蕓草,芳香陣陣撲面而來。任了官職但事情并不多,又不必天天上班受拘束。家中到秘書省有百里之遙,每月只兩三次去官署點卯。河名渭水,山上開滿鮮花,水波悠悠讓人賞心悅目。白云凈我眼流水滌蕩心胸,在岸上或坐或躺自在逍遙。家門距渭水只有百步遠,常常一天多次去河邊游逛。夜半三更拍擊著船舷詠歌,那時天上沒有云彩水面沒有霧靄,明月在天上慢慢地走,水波滟瀲帶著我的船兒飄向下游。太陽下山了,船兒靠岸了,岸草青青,沙岸無垠。春風徐來,江岸柳枝飄拂,落英濱紛。引亢高歌再寫一篇長文,舉起酒杯慢慢地品嘗。春天就要結束,我為何不盡情歡樂抓住光陰。鳥兒快樂地在云天飛翔,嚶嚶地鳴叫成隊成群;魚兒在水底歡快地遨游,魚鬐快快地擺動,尾巴悠悠地來回。我為生在圣代而快樂,心情愉快,精神爽朗。萬物之所以各得其樂,是因為圣主和賢臣配合默契。賢臣使圣主無為而治,圣主使賢臣萬事皆濟。政治上的安定祥和就會帶來壽、富、康寧等五種幸福,就像自然界的春天一到,就能消除風、熱、濕、火、燥、寒六種疾病。不在我之后,也不在我之先,剛好在我生活的時代中間。那些游魚甲蟲飛禽走獸,都知道快樂卻不知道恩惠。我作為人類,是萬物之靈長,所以知道愧對賢相蒙受皇恩。快樂啊快樂!在渭水上泛舟后又唱著歌兒歸去,姑且就這樣逍遙自在打發歲月。
【評介】:
《泛渭賦》是一篇抒情小賦,也是一首感恩戴德,歌頌升平的贊歌。
小序道出了白居易的創作心理。白居易在二十九歲時高中及第。唐代士子考試入仕,以中進士科為榮,相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意謂三十歲中明經科已是“老童生”了,值不得驕傲;而五十歲中進士,則算年紀輕了,因為進士科是最高一級的國家考試。白居易二十九歲及第,自然是“少進士”,而在同榜進士中,他又是最年輕的,所以,他曾有詩云:“十七人中年最少”。其欣喜如狂之情,躊躇滿志之態躍然紙上。唐代又有座主門生之說。當年的主考官為座主,進士為門生,二者近乎師徒關系。中進士只拿到學位,還不一定能謀到職位。只有參加選部考試后,方能量才錄用。白居易在序中特地強調誰掌貢舉、誰領選部,正是要突出在他人生途中遇到的兩位重要人物:高公郢、鄭公珣瑜二位先生。知遇之恩,不可不報。一介書生,最方便的就是拿起筆來,把這種感激之情“發于嗟嘆,流為詠歌”。
白居易較為順達的仕途,奠定了這篇賦的色調:明快、樂觀、熱情、自信。
通篇是一個“太平之人”發自內心的詠嘆。對太平之世的歌詠,從幾個層次表現出來。首先是對天地間的祥和之氣,即“時和歲稔,萬物得宜”的歌頌。這是太平之歲的外部特征。作者對自然界和諧安寧場景的描寫,使讀者強烈地感覺到了“陽春之氣熙熙”的太平氣象。“鳥樂兮云際,鳴嚶嚶兮飛裔裔。魚樂兮泉底,鬐撥撥兮尾潎潎。”在如此美妙的氣氛里,人自然要受到感染,“何為乎不樂?”作者會玩,很瀟灑,他泛舟渭水,悠哉游哉。“目白云兮漱清流,其或偃而或仰”。河離家門百步,一日數往。夜半三更,明月遲遲,天無云,水無煙,泛舟河上,如在虛空飄行,這是夜游之樂。白天則隨波飄流,楊柳岸春風習習,落英繽紛,日暮泊舟,對酒當歌。這種種快樂源自何處?人與物的快樂區別何在?這是賦中著力要表現的。那些鱗蟲羽族,雖快活而不知為什么快活,人作為萬物之靈,其區別就在于知道快樂的原因:上有圣帝、下有賢相。
這一點在賦中得到反復論說。序中已經點明自己順達的仕途是因為遇上了賢相。因而援筆為賦,“既美二公佐清凈之理,又荷二公垂特達之恩。”賦中“二賢兮爰立,四門兮大開”一節,大寫高、鄭二公廣開人才大門,任人唯賢,延攬全國優秀人材,作者躬逢其盛,因而得以錄用。這是白居易感恩戴德的表面原因,其深層含義,則在于歌頌“君圣”。“二公對掌鈞軸”,正是天子之命,足見圣上英明。可見,萬物萬事的各得其宜,是因為圣君和賢相的配合默契,政治上的安定帶來了繁榮鼎盛的大好局面。表面歌頌賢相,實質是歌頌君王。
全文在寫法上頗有講究。開篇寫一個“優游”的太平人,泛舟于渭水之上,點出他的生逢其時。緊接著,通過二賢爰立,四門大開的陳述,具體說明其逢時。這逢時,既表現為入仕的順利,又表現為入仕后的“備一官而無事”。前者一目了然,后者頗可玩味。無事者,無所事事。既無所事,備你這一官何用?不如不仕!原來,無事者,亦“無為”之同義語,“無為”是古代政治的最高境界,也是后文談到的“賢圣相契”——“賢致圣于無為,圣致賢于既濟”。因為“既濟”,天下太平,所以官員們可以悠哉悠哉,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賜與。這樣,全文所有觀賞風景的文字,都成為天下太平的注腳。
白居易寫詩講求老嫗能解,這種對語言通俗生動性的追求,也充分表現在他的一切作品中。《泛渭賦》語言生動、明快、優美,沒有典故的堆砌,詞藻的排列,全文貫穿著的是一股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
白居易的贊美是否有些過火?千載以后的讀者讀此賦難免懷疑他有些歌功頌德乃至于溜須拍馬。恐怕得從作者當時的心情細加體察,方能得出較為符合實際的結論。作為一個“十七人中年最少”的進士以及很快入仕的秘書郎,他是夠幸運的了。這幸運,又并非僥幸,除了他自身的才華得以顯露外,確實又與當時的人材制度和選舉制度相關。他把這原因歸功于賢相和圣君,并無可非議。統治的思想本來就是統治者的思想么!這時的白居易,真是“少年”未識愁滋味,感受到的是到處鶯歌燕舞,大道如青天,處處通長安啊!如意的生活使他唱出了贊美生活的歌。至于他后來沉浮宦海,淪落江州,遇天涯歌女,發為悲音,則正說明了心態與生活的緊密關系。青春浪漫或老氣橫秋都是現實生活與人生經歷的自然外現,裝是裝不出來的。
上一篇:郭璞《江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植《洛神賦并序》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