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蘇轍
【原文】:
過瞿唐之長江兮,蔚巫山之嵯峨。云孤興其勃勃兮,北風慨其揚波。山嵚崟而直上兮,越至神女之所家。峰連屬以十二兮,其九可見而三不知。蹊遂蕪滅而不可陟兮,玄猿黃鵠四顧而鳴悲。覽松柏之青青兮,紛其若江上之菰蒲。維其大之不可知兮,有撓云之修柯。蒙草蒙茸以下翳兮,飛泉潔清而無沙。
亭亭孤峰,其下木交錯而不明兮,若有美人慘然而長嗟。斂手危立以右顧兮,舒目遠望怳然而有所懷。儼峨峨其有禮兮,盛服寂寞而無譁。臨萬仞之絕崄兮,獨立千載而不下顛。追懷楚襄之放意肆志兮,溯江千里而遠來。離國去俗兮,徘徊而不能歸。悲神女之不可以朝求而夕見兮,想游步之逶遲。筑陽臺于江干兮,相氛氣之參差。惟神女之不可以求得兮,此其所以為神。湛洋洋其無心兮,豈其猶有懷乎世之入。朝云蔚其晨興兮,暮雨紛以下注。變化倏乎不可測兮,俄為鳥而騰去。忽然而為人兮,佩玉鏘以瑯瑯。愛江流之清波兮,安燕處乎高唐。彼蛟龍之多智兮,尚不可執以置罦。高丘深其蒼蒼兮,怳誰識其有無。
【譯文】:
經過瞿唐峽的江面,就可望到巫山那嵯峨崇高的蔚然景觀。云氣飛起勃勃升騰,北風揚起江上的波瀾。山勢陡峭挺拔而起,那里是巫山神女居住的家室。山巒起伏連綿,共有十二座山峰,從江上只能望見九個,另三個卻隱在漂渺的云霧之中。山上的蹊徑荒蕪漫滅而無法登臨,黑色的猿猴和黃鵠在四顧中發出悲鳴。郁郁蔥蔥的松柏,遠遠望去仿佛江面上的菰米和蒲草密密層層。還有那些高大而不可知曉的大樹,生有接近云霄的長長樹枝。細草蒙茸下垂,遮掩著地面,飛流的山泉清澈透明而沒有沙塵。
亭亭玉立的孤峰,它的下半部分草木叢生而模糊不清,好像是位美人有一副凄慘的面容,正在嘆氣傷心。她收斂起雙手,挺身獨立在那里向右顧盼,展目遠眺而神情恍惚似有滿腹情懷。她態度端莊巍然而立又彬彬有禮,披著翡翠的盛妝默默無聲而不嘩眾取寵。瀕臨萬丈深的懸崖峭壁,她獨立千載而從不走下山巔。追思楚襄王放蕩縱情的行為,竟從千里之外溯江而遠來。他離開國家拋下百姓臣民,徘徊流連在巫山云雨之中而不能歸回國中。可悲的是他沒有辦法早早晚晚都能會見神女,可以想像楚襄王在此踟躕彷徨的焦躁情形。他在江邊建筑構造了陽臺,早早晚晚去觀察端詳巫山神女變幻朝云暮雨的奇情幻景。正因為神女不可以追求而得到,所以她才顯得更加神秘而難以形容。她胸襟灑脫而清心寡欲,怎能還去懷念世俗人生?早晨變為云霞而蔚然升騰,晚上又變成細雨淅淅濛濛。變化多端迅速而不可測知,忽而化為鳥騰飛而去,忽而又變為美人之形,佩帶的玉飾還發出鏗鏗鏘鏘的瑯瑯之聲。熱愛江流清澈的水波,她悠然自得地居處在高唐之中。那些蛟龍雖然頗有智能,卻沒有什么辦法將她羈縻牢寵。高高的山丘深邃虛渺而郁乎蔥蔥,隱約朦朧誰能辨清她有形還是無形?
【評介】:
此賦作于嘉祐四年秋冬之際。嘉祐元年,蘇轍隨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進京師汴(今河南開封市)赴考。二年兄弟同榜高中,不久因母喪返里。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后與父兄一起再度赴京。“父子三人由眉山登舟,沿岷江,長江,穿越三峽,順流而下,年底到達荊州(今湖北江陵)。一路上三人觀賞山川名勝,詠詩撰文,共得百篇,在荊州驛站編成一集,名《南行集》”(劉乃昌《蘇軾》,山東教育出版社《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三卷)。蘇轍此賦當作于是時。賦中“北風慨其揚波”之句所表現的也是秋冬之際的景色。
本賦描寫了巫山的巍峨奇姿與變幻無窮的奇情壯彩,同時也融進了有關巫山神女的傳說。前半部分側重于對自然風光的摹寫,后半部分則轉向對相關的神話傳說的描述。
從開頭至“飛泉潔清而無沙”是第一段,直接描繪巫山的景觀。作者按照舟行由遠而近的順序寫來,先從大處落墨,表現乍見巫山時的感受。只見北風揚波,云霧蒸騰,山勢陡峭壁立。不禁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越至神女之所家”一句為后文對神女故事的渲染埋下了伏筆,并暗示出巫山景色的奇幻詭譎。下文繼寫所見之實景,據說巫山有十二峰,而人們只能看到九峰卻看不見另外三峰,當是江行所見之情形,故云“峰連屬以十二兮,其九可見而三不可知。”接著寫山中之景,作者將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凄清寥廓的藝術畫面。猿、鵠的悲鳴,松柏的長枝,蒙茸的細草,清潔無沙的飛泉,都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覺,大有此景應非人間有的氣勢,這就為后文神女傳說的出現創造了氣氛。
第二段由遠望亭亭玉立的仿佛美人獨立的孤峰而馳騁想像,展示了有關巫山神女的故事。前幾句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孤峰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神色飛動,大有呼之欲出之勢,并由此而“追懷”楚襄王夢巫山神女的故事。宋玉《高唐賦》載:楚襄王與宋玉在云夢之臺游覽,看到一種奇妙的云氣,宋玉答襄王之問說道:“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這是流傳久遠的故事,“巫山云雨”一詞即出于此。本賦的后半部分就是從這個故事敷演而來的。最后以神女的變化莫測,神秘而不可求做結,又為全賦罩上了一層朦朧的色彩,并微含諷諭之意,譏諷了那些貪戀女色,荒淫誤國的君主。
上一篇:蘇轍《屈原廟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植《幽思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