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結:峿臺銘序
元結
浯溪東北廾余丈,得怪石焉,周行三四百步。從未申至丑寅,涯壁斗絕,左屬回鮮。前有磴道,高八九十尺。下當洄潭,其勢硱磳,半出水底,蒼然泛泛,若在波上。石顛勝異之處,悉為亭堂。小峰歁竇,宜間松竹。掩映軒戶,畢皆幽奇。于戲!古人有蓄憤悶與病于時俗者,力不能筑高臺以瞻眺,則必山顛海畔,伸頸歌吟,以自暢達。今取茲石,將為峿臺,蓋非愁怨,乃所好也。
《峿臺銘序》是作者于《峿臺銘》前寫的小序。銘文今存:“湘淵清深,峿臺陗陵。登臨長望,無遠不盡。誰厭朝市,羈牽局促。借君此臺,一縱心目。陽崖礱琢,如瑾如珉。作銘刻之,彰示后人。”其石刻末標明“有唐大歷二年,歲次丁未,六月十五日刻”。
峿臺,在唐永州祁陽縣北的浯溪旁,今屬湖南零陵。元結約在唐永泰二年(766)冬到大歷二年(767)間置家于祁陽。作者的《浯溪銘序》說:“浯溪在湘水之南,北匯于湘,愛其勝異,遂家溪畔。”“浯溪”的“浯”是作者取的,音義同“吾”,表示屬于作者,因是水,便于“吾”加偏旁成“浯”,同樣,“峿臺”是山石,便加“山”旁;“庼”是屋宇,便加“廣”旁。由此可見作者對該地的熱愛。
作者滿懷深情地寫峿臺這一“怪”石,既寫所見之形,又寫想象之景;既圖形狀貌,又發抒感慨。這反映了元結于大歷二年(767)左右的時期的社會觀和美學追求。
本文構思之“怪”,在于不同于一般游記的記游程述游蹤,寫親臨其境的感受,而以隔水相望,寫山石的怪奇;以想象經加工后的情況,寫石顛的勝異;以自稱“非愁怨”而實寫其憤悶。也就是說,作者的基點、視角、筆路都不同常規。作者先寫山石的“怪”,一怪在突兀而出,巍然而峙。論峿臺,也不過方圓三四百步、高八九十尺,只能說是一塊小石山,它無隱天蔽日之勢,綿亙萬里之態,不會以高大稱勝,可是因了它位于浯溪之畔,拔地而起,臨水而立,顯得崢嶸峻峭,也就使人覺得怪了。二怪在半出水上,如浮若飄。 峿臺“下當洄潭”,磴道“半出水底”,在閃動的波光映照下,石山“蒼然泛泛,若在波上”。 峿臺使人產生高大之感,一是和周圍平曠之地相比,更主要的還在于下面是回旋著水流的深潭,因而從午后到次日清晨大半天的時間里,峿臺投影水中,一片昏暗,要到清晨之后才顯出鮮明的輪廓。使人感覺著它的高,又錯覺它的浮,反差很大,怎不叫人覺得怪?作者緣石山的“怪”,繼而生出奇想。想在石顛勝異之處筑上亭堂,石上坑洼之處植上松竹,這樣便“掩映軒戶,畢皆幽奇”,而且可以“登臨長望,無遠不盡”,借以“一縱心目”,滌蕩心胸。這一構想,由“怪石”而生,也就自然引渡入下文的感嘆。他說古人胸中蓄積憤懣和不滿于時俗的人,自己無能力構筑高臺遠眺舒懷,“則必山顛海畔,伸頸歌吟,以自暢達”,自己雖然不是出于愁怨,但還想就山筑臺。作者說“蓋非愁怨,乃所好也”,明為說只是“愛好”此山石怪奇,可細玩文意,其“好”卻是對“有蓄憤悶與病于時俗者”的同情,也出于同感。他在《銘文》中說“誰厭朝市,羈牽局促。借君此臺,一縱心目”,為“厭朝市”者設想昭然無翳。我們聯系元結一生不遇的身世和耿介的性格,對他這種故作反語的寫法,自然容易透視其底蘊。
本篇雖為銘序,但如作游記讀,同樣見出情趣,即游至浯溪峿臺的對面,隔水觀山,緣山興懷,由己及人,景、情、理渾成一體,已與游記無別,且可說開柳宗元一類游記的先河。
上一篇:范成大《峨眉山行紀(節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江淹《悅曲池》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