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善:游勞山記(節選)
鄒善
隆慶戊辰,孟冬之望,鄒子善攜諸生游大澤山。興勃勃未已也,遂訂勞山之行。越明日,抵平度。明日,抵即墨。雨阻一朝夕。越晨霽……由東南行五十里,至鶴山。登其巔,望東海,了無津涯,心目恍然,非人間境。王別駕九成、朱守備衣攜酌巖下,幕天席地,樂融融也。
由鶴望上苑行,峰巒層疊,咸蓮花狀,聳云霄中。將暝,至上苑,尋丘長春煉藥處。坐已,道人報:月上矣。遂登獅子峰觀月,月色映海波,已溶溶不可狀,而暮潮復撼激峰山有聲。取酒酌崖頭,諸生放歌,鏗然與海濤應,不知身之尚在人境也。
臥未幾,道人鳴鐘以喚客,于是駢興,復上獅崖。東向,頃之,滿天霞彩,絢爛映海中,海面盡赤;又頃之,紅光一道,從霞彩中直沖霄漢。成曰:“此旭日升處也。”又頃之,如大銀盤中涌一朱輪,蕩漾上下,若熔金狀。已而漸升,咸諦視無瞬。
予顧諸生曰:“斯時念有妄乎?”不謀而一口應曰:“無之。”于是再酌復歌,更為《明崖賦》曰:“閑玩明明崖,日月遞來往。滄波渺無涯,空明絕塵想。“下,憩于老君洞,楊令曰:“可更額為‘猶龍’。”復觀仙人橋、白龍洞、眠龍石而行。約山行五十里,至華樓。月隱隱映松林間,清光逼人。
越晨,觀玉皇洞,涉玉女盆,復稍東,坐仙巖以望巨峰。或曰:“上苑南即上宮,華樓東為巨峰,游若有未盡者。”海之奇,盡上苑;山之奇,盡華樓。涉固不能盡,亦不必盡也。復游南天門,坐平石上,石如臺,前列華樓,后環攢峰,左右覆松數千株,蒼翠可掬。天風颯颯時來,作海濤聲,與歌聲相和,于是縱歌復酌,渾如身歷蓬壺中。……
夫巖壑之幽,滄溟之廣,日月之奇,數日可謂遍歷而備嘗之矣。方其對山水、玩日月時,其心寂寂然,廓廓然,炯炯然,何也?
噫!吾心本自幽邃,本自廣大,本自光明,一有所觸,則心境會而本真露,斯固吾人平旦時也,能真識此體而時保之,處塵坌,不異清境,居室漏,常對真明,則志氣如神,喧寂一致,方可以言學,方可以言游。不然,幽還巖壑,廣還滄溟,明還日月,依然旦晝之拮已矣,而又何取于斯游?
六一公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予謂茲游又或不專在山水間。……遂書以為《游勞山記》。
位于青島市郊的嶗山,瀕臨大海,山勢險峻,格調粗獷,風光旖旎。古來文人賢士道家名流,或駐足其間,或隱居于此,古跡甚多,遂使嶗山成為游覽勝地。
隆慶二年(1568)十月,山東提學僉事鄒善,攜學人三十余人游嶗山,乘興而來,興盡而歸,寫下了這篇《游嶗山記》。
嶗山的景觀,可分南、北、中三路。文章開篇,首先敘述作者“攜諸生”經平度、即墨,向嶗山行進,交代了游嶗山走的是北路。北路群峰的翹翹者,當推鶴山。作者登上鶴山,遙望東海,煙波浩淼,“了無津涯”,于是神飛魄動,“心目恍然”。乍一步入嶗山境內,便產生了“非人間境”的感覺。
從“由鶴望上苑行”至“興盡而后歸”,為文章的第二部分,是記游。作者依時間和游程的先后順序,記敘了三天的游覽情形。面對目不暇接的嶗山風光,作者作了精心剪裁,描寫詳略有致。有的一筆帶過,有的寥寥數語,只起點睛作用,如“峰巒層疊,咸蓮花狀,聳云霄中”,突出了嶗山山石形狀的獨特。又如寫海上觀月,“月色映海波,已溶溶不可狀,而暮潮復撼激峰山有聲”,繪色摹聲,構成一章海上明月交響曲,引人遐思。登獅巖觀海上日出,則加以詳盡的描寫:“東向,頃之,滿天霞彩,絢爛映海中,海面盡赤;又頃之,紅光一道,從霞彩中直沖霄漢……又頃之,如大銀盤中涌一朱輪,蕩漾上下,若熔金狀,已而,漸升”。這里,既有色彩的渲染,又有生動的比喻,非常有層次地、活脫脫地將海上旭日東升的壯觀展現了出來。寫南天門遠眺也頗為精采:“前列華樓,后環攢峰,左右覆松數千株,蒼翠可掬,天風颯颯,時來作海濤聲”。使人仿佛置身于群山環抱、綠色波濤的世界,別具幽趣。抒寫主觀感受的句子“不知身之尚在人境”,和“渾如身歷蓬壺中”,皆與前文的“非人間境”相呼應。
在摹山描水中,還穿插了與諸生的問答,使文章妙趣橫生,又頗有深意。當諸生“咸諦視無瞬”,沉溺于勝景時,作者問道:“斯時念有妄乎?”諸生不謀而應曰:“無之。”山川日月竟有蕩滌“妄念”的力量,更可見嶗山風光之美了。
文章最后一段是議論。為什么“方其對山水、玩日月時,其心寂寂然、廓廓然,炯炯然”呢?經過反思,悟出的答案是: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幽邃”、“廣大”、“光明”,那么一旦接觸到美景壯觀,自然會產生共鳴,主客渾如一體,物我相愜。因此,他指出,這次游嶗山的收獲,決不專在山水之樂。作為司掌教育的地方長官,鄒善勉勵諸生:“吾人平旦時也,能真識此體而時保之。”就是說,平時要加強思想修養,保持和發揚“志氣如神、喧寂一致”的良好心境。
綜觀這篇《游嶗山記》,記游山水,疏密有致,運筆活潑,而情由景生,理由情出,敘述、抒情、議論三者契合無間,能給人以美感,給人以啟迪。
上一篇:王質《游東林山水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惲《游華不注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