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金山寺》原文與賞析
吳承恩
何年地涌金山寺,四面空濤卷雪流。
佛性真同秋月凈,客身暫為水云留。
龍宮夜久雙珠現,鰲背秋高片玉浮。
醉倚石欄時極目,霽霞東起金銀樓。
金山寺,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長江中的金山之上。始建于東晉,原名澤心寺,唐代因開山得金,改稱金山寺。宋天禧年間,真宗因夢游金山寺,賜名龍游寺。廟宇依山勢而造,使山和寺混為一體,山上景觀甚多,建筑精巧,頗具特色。
吳承恩博學多才,詩文俱佳,為有明一代不可多得的杰出文學家。但這位老先生身世確很可憐,他的一生多半是依靠官僚地主賣文為生,其 《詩文集》 中很大一部分是應酬之作,尤多 “章詞”,而且多是代人捉筆,像這首 《金山寺》完全出自胸臆,清雅流麗,寫景狀物,分明如畫,實為難得之佳作。
詩的首句點題,“何年地涌”言金山寺年代久遠,建造精巧,鬼斧神工,似從地上涌出。一個“涌” 字點出金山寺四周環水的特點。這一句暗含贊嘆驚訝之意,并非單純地描述,里面已融入抒情的成分。次句承接上句的 “涌” 字,言金山寺被長江雪白的浪濤所圍繞。“空濤”指自空而降的浪濤,極言浪濤之巨,氣勢非常雄偉壯觀。
第三、四句寫高處遠處之景。“秋月”二字的出現,一箭雙雕,既交代此次出游是在天高氣爽的秋季,同時還點明時間是在秋月皎潔的夜晚。詩人仰望夜空,一輪明凈秋月當頭照耀,使人頓感輕松、舒暢。佛之義為覺,“佛性” 即覺悟之性。《涅槃經》: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贝颂幗栀澝婪鹦允惆l暫獲解脫的愉悅。亦即只有在皎潔明凈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朱自清 《荷塘月色》) 詩人平時以賣文為生,為衣食而奔忙,只有在秋月夜空這樣短暫的時刻,面對眼前良辰美景,暫時擺脫掉塵世的煩擾,久已失卻平衡的內心似乎得到恢復,于是不由得贊美佛法無邊,使人的靈魂得以復歸本身。第四句順理成章,由秋月宕及天水相連處的流動,進一步表明自己完全陶醉在自然佳景之中,以致不顧夜氣寒涼,簡直流連忘返了。
五、六兩句,詩人變換了一個視角,寫金山寺周圍的建筑和山景。龍宮,喻金山寺。雙珠,指高聳金山之巔的慈壽塔與江天一覽亭,也稱雙塔?!褒垖m夜久雙珠現”,言天氣變化,原來有云遮霧繞,雙塔不甚分明,一旦云消霧散,慈壽塔與江天一覽亭便如一對明珠豁然顯現。下句的“鰲背”和“片玉”,均指金山,金山又名金鰲嶺,也叫浮玉山。此處借用金山的別稱,極其形象地描繪出金山的奇妙雄偉。金山不愧為江南名山。山的上下左右隱有朝陽、白龍、法海、羅漢等洞,每洞都聯系著迷人的神話故事。山上還有妙高臺、七峰亭、留玉閣、欏伽臺等古跡,流傳著佛印與蘇軾、道悅與岳飛,以及梁紅玉抗金擂鼓助陣等動人的故事。這些與金山有關的神話故事,詩人雖然并沒有一一提到,但從詩中籠罩著的濃郁的歷史情思之中,使人不難產生聯想,從而擴大了詩人描寫的時間和空間。
最后兩句再次贊美金山寺周圍景觀的輝煌壯麗?!白硪惺瘷凇钡摹白怼弊郑梢岳斫鉃樵娙碎_懷暢飲后真有些醉意朦朧了,也可以理解為被金山夜景所沉醉。“霽霞”指雨過天晴后的燦爛云霞。由此句而知,此詩所寫均為雨后之景,云消雨霽之后,江山如洗,詩人憑欄遠眺,金山寺周圍的建筑群落越發顯得一片金碧輝煌。
吳承恩此詩乃從王安石游金山寺一詩脫化而來。王詩云:“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起,始驚身在半空中。”當然由于安石之詩為絕句,寫景更為集中,突出山寺之高;而吳詩則寫得更充分從容一些,著重描繪雨后的壯美。兩相比較,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可謂各有千秋,然均為題詠金山寺的佳作。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重游羅卜嶺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鑒玄影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