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鑒玄影堂》原文與賞析
李 紳
香燈寂寞網塵中,煩惱身須色界空。
龍缽已傾無法雨,虎床猶在有悲風。
定心池上浮泡沒,招手巖邊夢幻通。
深夜月明松子落,儼然聽法侍生公。
鑒玄影堂曾設于今無錫惠山寺內。是禪師鑒玄畫像懸掛之處。此詩以描寫景物為主,借用佛家典故,體現了釋家色、空世界的觀念。
第一聯,描寫借佛的香和油燈被塵封網罩顯示了堂內冷落衰敗的景象,暗示此堂并非處于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的時代。所以此聯的第二句為景物所觸發的詩人的感慨:人世的煩惱、興衰的交替都是色界中的幻象,要想摒卻煩惱,必須無欲無色、看破紅塵,升華到無色的境界、此聯中的“網塵”,既實寫堂內凄冷的景象,又虛指現實世界為束縛人生的羅網。
第二聯,借用佛教典故傳說,表述了作者關于人生轉瞬即逝、歷史攸忽變幻的虛無觀。佛教有降龍致雨的傳說,《晉書·僧涉傳》載:苻堅使倍涉咒龍請雨,龍下缽中,天即普降大雨。然而那已是歷史,如今在詩人看來,龍缽已傾,并無甘霖降下,佛教亦將佛法比喻為甘露法雨,稱其能夠滅除眾生的煩惱焰;“虎床”也是釋家的典故,有佛法的高僧能夠隨意驅使猛虎,形容真正的佛教徒能夠祛除愛、懼等七情六欲。虎床仍在,悲風在其上怒吼。這一聯從表面上仍可看作是對堂內破敗景象的描寫:龍體傾倒,已無人宣揚佛法;虎床猶在,只有悲風長嘯其上。同時詩人兼寫了時空轉換之快,令讀者產生如夢似幻的感覺。
第三聯,定心池與招手巖是唐代惠山上的兩處勝景。詩人將定心池上的浮泡喻為人生的一些雜念,消除了這些人世的雜念,無欲無求,才能達到佛教的所謂 “無色界”。佛教宣揚一切現實景象教是虛空的幻象,像池中的浮泡一樣,是極脆弱、易破碎的東西,只有將幻象打破才能祛除煩惱。招手巖邊參破戲塵,走出夢幻。同樣,佛家認為 “人生如夢”,如果不領悟這一點,不參禪悟道,就只能世世輪回,受盡若難,因而,認清幻象,正如一個人從夢幻中醒來一樣。這一聯,寫佛家參破人生真諦,“悟仙得道。”
第四聯,舉動夜靜寂,月明風清,墜落的松子也像眾生一樣,神情莊重地傾聽高僧宣講佛法。生公,指南朝宋、齊間的高僧竺道生。這一聯,寫鑒玄影堂的環境清幽,卻不脫釋家的氣氛,與詩的整體非常協調,渾然一體,給讀者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可謂余音裊裊。
縱觀全詩,描寫細膩,對仗工整,巧用佛教典故傳說,遣詞造句無不體現詩人的苦運匠心。詩的整體風格凄清、空明,與描寫對象 “鑒玄影堂” 正相一致。同時抒發了詩人對歷史、對人世興發的概嘆。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金山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隱去來》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