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遠公龕》原文與賞析
劉長卿
松路向精舍,花龕掃老僧。
閑云隨錫杖,落日低金繩。
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燈。
劉長卿是中唐頗具盛名的山水詩人。他的詩意境清談,形象鮮明,語言簡潔,毫不拖沓,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他的詩歌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財富。
《遠公龕》系 《龍門入詠》之一。詩僅六句,卻充分地體現了劉長卿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松路向精舍,花龕歸老僧”,詩一開頭,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松林。蒼松蔽路,曲徑通幽。一個 “向”字寫出枧線由近及遠,“精舍”就掩藏在這靜謐的林蔭深處。雕琢精美的花龕里佛像端坐,一幅幽深寺院的畫卷,舒展眸前。畫面靜中有動,動靜相間,和諧協調,構成一種閑談清冷的意境。
詩承接上句: “閑云隨錫杖”,“錫杖”原是佛家法器,詩人借以代人。這一句與李白的 “白云見我去,亦為我飛翻”( 《題情深樹寄象公》)具有異曲同工之處。詩人抓住一個“閑”字,一個 “隨”字,賦予白云以生命和感情。此時此刻,在詩人眼里,白云是悠閑自在的,它親熱而殷勤地伴隨著與世無爭的老僧。這 “閑” 字,與其說寫白云,不如說寫老僧。在殘酷的現實世界里,在骯臟的官場中,怎能與皈依者的安閑境況相比。詩人借白云以寄寓內在的感情。托物抒情,情景交融,和諧統一。
詩的第四句,“落日低金繩”,“金繩”乃佛教傳說:離垢國以黃金為繩,界其道測。詩人借指眼前的山間寺院。詩的意思是,紅日漸漸西沉,老僧的袈裟,寺廟的屋脊,巍巍的青松,撒滿了閃動的縷縷金絲。山間寺院呈現出一派幽雅而絢麗的景色。此時此地,真若超脫塵世,置身仙境。詩人已被這清新幽靜而閑適的環境所陶醉。面對此情此景,深感現實社會的殘酷,仕途的坎坷。“草色迷征途,鶯聲傷逐臣,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負謫后登干越亭作》)。由于屢遭貶謫而牢騷滿腹。然而,牢騷改變不了處境。也得不到現實中的滿足。因而,詩人寄情山水,幻想脫世,以求精神上的解脫。
然而,這又何嘗能真正獲得解脫?“入夜翠微里”,青翠秀麗的山巒,落日余輝中幽雅的山間寺院,全被無情的夜幕所吞噬。山巒寺院失去了生氣,夜幕給人以壓抑,這夜幕是大自然的夜幕,也是詩人生活征途中曾經降臨過而至今仍記憶猶新的夜幕。“千峰明一燈”,正反映了詩人期求光明的心情。一輪明月劃破夜空,皎潔的月光撒遍千山萬壑,山峰、寺院、蒼松沐浴在潔白的月光之中。“明月凈松林,千峰同一色” (歐陽修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林寺廟又呈現出一派優美的景象。詩人盼望夜幕中的月光,更謁望現實世界中的陽光。“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個羈旅之人,無可奈何地山莊留居,以待天明。這正是詩人寄予現實的希望。他希望圣上會開張圣聽,察納忠言,召回逐臣。對現實,對統治者寄予某種幻想。
詩歌總要創造一個深邃的意境來表達詩人豐富的感情。詩的意境的創造,在于詩人對生活的感受力和洞察力,以及對形象的捕捉能力。《遠公龕》的作者,對描寫的對象進行了細微的觀察,并獲得了深刻的感受,運用精練的語言,像一個優秀的獵手。捕捉事物的意象,構思出完美的詩篇。詩人以“閑”“夜”、“明” 三個字為構思支架,緊緊抓住松路、花龕、閑云、老僧、落日、夜、明月這事物,創造了一個雅靜、清談、閑適的意境,使主觀和客觀,意與物,情與景,相互交融,達到了托物寓意的目的。
總之,全詩著墨不多,既無濃重的渲染,又無艷麗的詞藻,而感受到的是陣陣襲來的清香。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過香積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遠游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