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多林跳起了舞,
甜酒喝得醉醺醺,
饕餮了小麥地邊的水果,再把野莓果汁飲盡,
悠揚起伏的華爾茲樂聲使他心旌神移難自禁。
看哪,他把外氅的下襟搭到臂上
拉著每個姑娘熱烈地跳舞,
一直跳得她們嬌喘吁吁——像無精打采的罌粟花兒——
貼在他胸前情意綿綿。
弗里多林跳起了舞,
前塵影事使他心迷神醉。
吱吱嘎嘎的農家小提琴聲
曾經給過他父親祖先安慰。
如今你們這些老人,早已入土為安在地下長睡,
昔日撥弄琴弦的那只手,如今也已經笨拙顫抖,
你們的生命和你們的時代,像是一闋輕聲細氣的俚歌,早已被風吹得煙消云散。
它曾有過人生的歡樂,也充滿了辛酸和悲哀。
但是現在你們的后代,弗里多林在這里跳舞!
他身強力壯,溫文瀟灑,
同農民講話滿口粗話
可是和學者卻用拉丁文攀談。
在新墾不久的田野里,
沉甸甸的谷物一片金黃。
他曾一口氣不歇地刈割,
只聽得長柄鐮刀颼颼作響。
谷物裝得倉滿囤流,
他像你們一樣笑逐顏開。
你們家的男人都是一個模樣:
在秋夜橙紅的滿月照耀下,
他把自己心愛的姑娘,
高高舉起,細細端詳。
(斯文譯)
【賞析】
《收獲的歡歌》塑造了一個多才多藝、健康快樂的農民形象。詩歌開篇很有“酒神狂歡”的節日氣氛——弗里多林暢飲美酒,盡情饕餮,然后與姑娘們縱情歌舞……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充滿感性魅力、善于享受生活樂趣的青年農民形象。
第二節筆調一沉,轉入了歷史的追溯: 首句與第一節一模一樣,承接上一節的場景(第三節首句仍是“弗里多林在跳舞”,將三個小節統一于同一場景中),繼而弗里多林在舞曲聲中想起了父親與祖先——那些已經長眠地下的老農的人生,雖有歡樂,但辛酸和悲哀更多。詩人雖未明言,但暗示了弗里多林的祖先與父輩是傳統的農人,知識不多,也沒有什么享樂與追求愛情的機會(事實上,詩中如此理想的農民“弗里多林”,恐怕到現在也并不多),他們單調而辛勞地過完一生,生命如同“輕聲細氣的俚歌”般煙消云散,如同世世代代千千萬萬樸實憨厚的農人一樣,未能在世上留下更多痕跡。
而弗里多林,詩人著力塑造的這位青年農民,卻是如此與眾不同。詩歌第三節全面贊頌了弗里多林的才藝——他健康強壯、瀟灑溫文,在農民堆里粗聲豪氣,遇上學者卻能用拉丁文與之攀談;勞動上是一把好手,收割莊稼是個好把式;愛情方面也幸福美滿,與自己心愛的姑娘在滿月清輝下恩愛纏綿……這的確是文學史上少見的農民形象,集智慧、健康、藝術才能與勞動技能于一身,已近似馬克思描述的“自由全面地發展本質力量”的未來理想人格了。
此外,全詩詞句的優美、色彩的濃烈,也給人深刻印象。第一節的狂歡景象富于鄉間情趣,熱烈酣暢;第二節的憶舊多用長句,委婉低回;第三節則較為簡潔鏗鏘,富于畫面感。
(鐘麗茜)
上一篇:《播種 [委內瑞拉]奧特羅·席爾瓦》讀后感
下一篇:《故鄉 [德國]戴默爾》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