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過香積寺》原文與賞析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香積寺在今陜西長安縣南皇甫村(參見鄭洪春《香積寺考》,載《人文雜志》1980年第6期)。全詩寫出了香積寺的景色和詩人薄暮到寺的感受。前四句謂,初不知山中有寺,及深入云峰,于古木森沉、寂無人蹤之地,忽聞鐘聲,方始知之。此四句未正面寫佛寺,而佛寺之深僻、幽靜,已宛然若現(xiàn),足見作者的運思之妙。趙殿成說: “此篇起句極超忽……四句一氣盤旋,滅盡針線之跡,非自盛唐高手,未易多覯。”也指出了此詩起首四句的妙處。接下二句,寫山泉阻于危石,發(fā)出鳴咽之聲;日色照在青松,給人清冷之感。此二句筆墨簡凈,刻繪精細,進一步表現(xiàn)了山寺的幽深。其中“咽”字、“冷”字,工于錘煉,見出用字之妙,即昔人所謂 “詩眼” 是也。末二句摻入禪語,謂已薄暮至寺,靜對清澈潭水,妄念頓消。安禪,謂入于禪定。“禪”意譯“靜慮”,“定”謂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禪定”指一種令心寧靜專注、觀想特定對象而獲得佛教悟解的思維修習(xí)活動。毒龍,喻世俗的妄念。《禪秘要法經(jīng)》卷中云:“今我身內(nèi),自有四大毒龍無數(shù)毒蛇……集在我心,如此身心,極為不凈,是弊惡聚,三界種子 (產(chǎn)生世俗世界各處現(xiàn)象的精神因素),萌芽不斷。”蓋佛教認為,世俗的妄念煩惱,能危害人之身心,使不得解脫,故以毒龍譬之。
王維是唐代的山水畫藝術(shù)大師,又是一位篤誠的奉佛者。此詩是王維的山水名篇之一,前六句以傳神之筆,勾畫出了一個幽深、靜謐的境界,那么,這前六句所勾畫的境界與末二句所摻入的禪語,有何聯(lián)系?在詩人的心目中,這樣一個幽深、靜謐的境界,正是 “靜慮”的極好去處。他心逐境寂。安禪入定,忘掉了現(xiàn)實的一切,制服了世俗的妄念。何謂世俗的妄念?在佛教看來,與佛教“真理”相抵觸的思想、情緒,即是妄念。例如飲食、男女、財、名等欲望,佛教認為它們是使眾生沉淪生死苦海不得解脫的根源,即屬妄念。又如佛教講“空”,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虛幻不實,如果你以為物質(zhì)世界真實存在,也屬妄念。佛教認為,通過“禪定”的修習(xí)途徑,即可靜心息慮,滅除妄念煩惱,獲得佛教悟解,故曰“安禪制毒龍”。
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云:“王右丞詩不用禪語,時得禪理。”在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像這樣摻入禪語的作品很少。雖然它們不用禪語,卻常常隱寓著某種禪理。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多著力創(chuàng)造一種寂靜清幽的境界,詩人就是借助這一境界,來寄寓某種禪理的。其中的具體內(nèi)容,大多表現(xiàn)為一種離塵絕世、超然物外思想、精神。上面說過,此詩前六句,勾畫出了一個遠離塵囂的寂靜境界,由此詩的以“安禪制毒龍”作結(jié),即可使我們悟出這一境界所寄寓的禪意——出世離俗之念。王維的其他一些山水田園詩刻畫的類似境界所寄寓的禪意,大抵也是如此。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贈龍光長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遠公龕》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