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似幽冥,
蟬聲尖厲不稍停,
鉆透石中鳴。
(陸堅譯)
【賞析】
在寫作《奧州小道》的旅途中,松尾芭蕉于1689年(日本元祿二年,中國康熙二十八年)訪問山寺(今山形市山寺的寶珠院立石寺)時作出此俳句。
句中“寂靜”,是芭蕉對自己內心狀態的描寫。面對滿山寂寞的景象,芭蕉內心也不禁陷入閑寂的境地。正在這種景況下,又聽到蟬的叫聲,自然更增加和強調了閑寂境地的程度。“鉆透”,是指聲音深深地穿透進去了。這是十分準確地把握了當地的地理特征和風俗習慣所作的生動描繪。
這一俳句,在寫作手法上最明顯的特點是以有聲寫無聲,以動寫靜。在生活中,動和靜是對立的,但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反而相成的。在創作實踐中,有時描寫某種情態,若單從它本身的狀態去寫,反倒不易達到最佳效果;如果從它相反的方面去表現,則往往可達到相成的目的。芭蕉此作,也體現了這一藝術辯證法。寫動而顯示靜,通過蟬鳴而反襯內心的閑靜。
這種以動顯靜,使靜態不板滯、有生氣的作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常可見到。靜中見動,可以使人更加有靜穆之感。明朝袁中道在《爽籟亭記》中曾仔細地記述過這種體驗。他愛靜坐石下聽泉聲,其聲變態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鹍弦鐵撥,已如疾雷震霆,搖蕩川岳。故予神愈靜,則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蕭然冷然,浣濯肺腑,疏瀹塵垢,灑灑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則吾神愈靜也。”泉聲越是喧鬧,作者的心神就越覺寧靜;反之,心神越靜,也就更感受到泉聲的喧騰。
芭蕉此作所創造的意境,與袁中道的論述也相一致。芭蕉這一俳句,初稿時是“山中有山寺,蟬聲滲到石中去”,后來正式成文時,因考慮到在山形市(今稱山形縣)有一名叫立石寺的山寺,所以就把“山寺”略去。原來所用的“滲到”一詞語,似乎有顏色附著在物體之上的感覺,其程度,常是表面的,沒能表現出聲音的響度和給物體影響的深度。因此,改為“鉆透”一詞語,則更準確而形象。
(陸堅)
上一篇:《宛若蓮花·《亡靈書》》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對一個情人的鼓勵·薩克林》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