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詩話、對聯·浙江普陀山普濟寺聯》原文與賞析
佚 名
即心即佛,但從彼岸問迷津。渡頭寶筏開時,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誠向茲山瞻法相。洞口祥云護處,變化無方。
全聯分別為四、七、六、四言組成的四段體二十一字長聯。聯頭為“間字聯珠”句法、七字句為標準的律句、六言句為古詞牌句型、結尾四字為古四言詩句法。格律嚴謹,對仗工整,不但是對聯藝術中的上乘格即“反對格”(上下聯詞相反成對),同時又是“自對”巧格:如上聯中的心與佛、從與問、彼岸與迷津、渡頭與寶筏、航與路等字詞都在本句中各自互成對仗。下聯藝術手法等同。可見聯語藝術水準很高。
全聯從形象對比中寫佛道禪心,直揚佛家禪旨:“即心即佛”;明佛教宏觀:“是色是空”;宣揚佛道為“慈航”;以普渡眾生為已任。四十二字把佛家宗旨觀點、方向任務闡釋得詳盡無遺,形象地相比得如生似畫,堪稱一紙佛道宣言書、禪心聯語的代表作。
上聯“即心即佛”見北朝高僧(公元569年歿) 的 《心王銘》。《無量壽經》表佛為“是心是佛”。而《漢紀·十 ·永年十三年》則釋為: “佛者,漢言覺也。”可見,覺悟就是佛 (性)。“慈航”,佛經 《大智度論二十七》“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慈悲渡眾脫苦海”。普渡眾生天下己任的佛家觀于此湛然可見。難怪唐代大詩家白居易《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中也有“濟苦得慈航” 的吟詠了。由此可明白整個上聯的佛道禪心:
以菩薩 (普陀主佛為觀世音菩薩) 現身說法姿態向眾生闡宣佛道,指點迷津,引航彼岸……
下聯 “是色是空” 出佛經 《般若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試按唯物辯證法語通俗淺釋,“色”,即人眼所觀之象;“空”,即是對 “色” 的一種必然的否定境界。佛家認為 “色” (物質形態) 都是由一定 “緣”“法” (事物內在的聯系) 造化而成。因此,“緣”盡 “色” 自無,即變成為 “空境”。“法相”《法華經》即 《妙法蓮華經》有 “諸法實相”之說,認為凡事物內在聯系均有規律反映成一定形相。世界最大翻譯家之一、佛教史上的著名的高僧、中國唐朝玄奘大法師對此釋為: “實相無相”“空,無相無愿”,這也就是 “色(相) 即是空”之意了。“祥云”即“慈云”,唐太宗李世民《三藏圣教序》“引慈云于西極……佛以慈悲為懷如大云之覆蓋世界。”這和 《左傳 ·文 ·十八年 “宣慈惠和”疏》說的 “慈有愛,出于心,恩彼于物”都是與人向善一片祥和之意。至于 “無方” 《辭源》 注為 “四方可為也”。其語出《莊子 ·天運》篇 “動手無方,居于窈冥,沒有極限” 的意思。由此可明白整個下聯的禪意: 通過佛家的 “色”“空”大論,闡明佛的宇宙宏觀,通過 “法相”相對辯證,析示物界的內在規律,從而頌揚佛門法力無極無涯。全聯可意釋為:
人能心悟人可成佛,唯有靠佛才能得到指點,那駛向佛地的寶船,普渡眾生脫離苦海的愿望才有成功之路;
緣化物形緣盡便空,只要誠心便可看見菩薩,唯一片祥云的佛門,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法力真是無極無涯。
通賞四十二字闡宣佛道與眾生向善,寫得旨宏意窈,手法精巧,堪稱佛禪佳聯。
上一篇:《小說、戲劇·浙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浩初上人見貽絕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