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奧頓·阿喀琉斯之盾》經典詩文賞析
她從他肩上看過去
尋找葡萄和橄欖、
大理石、秩序井然的城市、
波濤洶涌的大海上的船帆;
但是,在閃閃發光的金屬上
他的雙手放下的卻是
鉛塊一般的天空、
人造的荒涼空地。
毫無特色的平原,發黑、光禿,
沒有一片草葉,沒有鄰居的足跡,
沒有東西進餐,沒有地方就坐;
然而在那空寂的荒地
難以理解的眾人卻在聚集,
百萬只眼睛, 百萬雙靴子,
沒有表情,列隊等待著一個手勢。
沒有露面的聲音從空中飄出,
統計資料表明,有些原因,
說出來象這塊地方一樣平板、 干枯;
不愉悅任何人物, 不討論任何事情,
一隊接著一隊, 迎著云霧般的灰塵,
他們齊步走開, 忍受著一個信仰,
結果它必使他們在某處遭難。
她從他肩上看過去
尋找宗教儀式上的虔誠、
戴上了花環的犢子、
奠酒和別的祭品;
但是, 在閃閃發光的金屬上,
本來應該是祭壇,
可是在他那搖曳的爐火下,
她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有刺的鐵絲圍住了專橫的地方,
煩燥的官員躺在那兒 (說著趣聞),
天氣炎熱, 哨兵們汗流浹背;
一群正派的普通百姓
從外面觀看, 既不移步也不出聲,
三個蒼白的人被帶出來
筆直地綁在釘于地上的三根木樁。
這個世上的群眾和帝王,
都有著分量, 而且分量始終一樣,
但都躺在別人的手上; 他們渺小,
不能期待幫助,也沒有人肯來幫忙;
他們敵人想做的一切已經做完;
他們的羞恥無與倫比:失去自尊,
在肉體死亡之前,靈魂就不再生存。
她從他肩上看過去
尋找比賽中的運動員、
搖動著肢體的男男女女,
甜甜蜜蜜地起舞翩翩,
快速、快速地合著音樂的節奏;
但是,在閃閃發光的盾牌上,
他的雙手布置的不是舞廳,
而是布滿枯草的田地的荒涼。
一個衣著襤褸的小頑皮,
在那空地漫無目的地獨自閑逛;
一只鳥兒從他那瞄準好的石塊上飛離;
兩個姑娘遭到強奸,兩個男孩殘殺第三,
這就是他看到的公理,他從未聽見
任何一個世界會信守諾言,
或任何人因別人痛哭而嗚咽。
鍛造武器的赫斐斯托斯,
長著薄薄的嘴唇,離去時蹣蹣跚跚;
胸膛閃閃發光的忒提斯
灰心喪氣地大聲哭喊,
責怪神討好她兒子的行徑,
她兒子阿喀琉斯, 殘忍地殺人,
他力大無比, 心腸如鐵,
但是, 他自己也難逃厄運。
(吳德藝 譯)
《阿喀琉斯之盾》 這首詩發表于一九五五年, 是奧頓皈依基督教、加入美國籍以后的代表作。
《阿喀琉斯之盾》借古諷今,借荷馬史詩中火神赫斐斯托斯為阿喀琉斯鍛造盾牌一事, 對當代文明進行尖銳的批評。 在特洛伊戰爭中英雄阿喀琉斯將自己的盾牌借給好友帕特洛克羅斯。 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在太陽神阿波羅的暗中幫助下,殺死了帕特洛克羅斯, 并奪走了盾牌。 阿喀琉斯悲痛萬分, 決心與赫克托耳決一死戰。 為此, 他的母親忒提斯特地請火神赫斐斯托斯為她兒子再鍛造一面新盾。 在這面新盾上火神刻繪下大地、 海洋、 日月星辰, 還有一座和平安寧的城池和一座正被戰火毀壞的城池。
然而, 在奧頓詩中忒提斯記憶里的盾牌上,卻只是一片歌舞升平:和平安寧的城市,迷人的田園風光,銀枝上掛滿了金紫色的葡萄; 成群的牛羊在漫步, 年輕美貌的姑娘在翩翩起舞。 詩中的“她”指的是阿喀琉斯的母親忒提斯; 另一位主人公“他”則是火神赫斐斯托斯。
全詩可粗略地分為四層意思。詩一開頭描寫忒提斯期望從火神正在鍛造的盾牌上找到象征和平、 富庶的景物: 葡萄、 橄欖、 大理石、秩序井然的城市。 但是, 火神手下的卻是一片怵目驚心的荒原: 沒有象征生命的綠葉, 沒有食糧, 沒有立錐之地,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這片曠野里只有成百萬毫無個性、麻木冷漠的蕓蕓眾生。 他們組織嚴密, 象機器人一樣被動地等待著官方發出的指令, 任人驅趕, 走向災難。
接下來忒提斯看到的是喪失了信仰、 背棄了基督教教義, 冷酷無情、 不可救藥的群氓。 帶刺的鐵絲網、 煩燥的官員、汗流浹背的哨兵、沉默木立的群眾、 綁在木樁上的受難者——這暗示了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集中營的畫面。 災難深重的人們昏昏噩噩, 喪失了自尊, 喪失了靈魂, 猶如一群行尸走肉。 普通百姓也罷, 帝王將相也罷, 他們都是一樣的卑微渺小。他們既無法自救,又不可能指望神的拯救, 只得聽天由命, 任憑敵人宰割。
如果忒提斯前面看到的是一片精神荒漠和失去了信仰、喪失了自我的人們,那么她現在看到的自然不可能是古希臘青年男女友好的競賽,輕歌曼舞和甜蜜和睦的交往。展現在她面前的是仇恨、兇殺、人欲橫流:頑童用石頭擊殺小鳥,姑娘遭人強奸,男孩互相殘殺。麻木不仁、背信棄義已成為主宰當今世界的公理。
在目睹了世界的墮落之后,忒提斯悲憤地抗議諸神助紂為虐,縱容、庇護她那心腸如鐵的兒子阿喀琉斯,讓他肆意橫行、殺人如麻。最后一節是她感情的自然噴發,全詩在她的慟哭聲中結束。
《阿喀琉斯之盾》在表現手法上頗具匠心。首先,詩人以阿喀琉斯的盾牌為題,借古諷今。他用當今的西方世界與古希臘對比,站在歷史的高度對資本主義的文明和當代人的道德、心理進行了尖銳的抨擊,并對日益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進行了冷峻的剖析。詩人巧妙地通過忒提斯的雙眼,以葡萄、橄欖、大理石、花環、輕歌曼舞等作為象征, 抒發了他對和平、 民主、美好的古希臘的懷念。隨后又以荒涼的土地、鉛塊一樣的天空、鐵絲網、麻木的群眾以及充滿情欲和兇殺的青年來象征當代文明的衰敗,表現出詩人理想與現實的尖銳沖突。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悲觀失望、無可奈何的悲涼心情。
其次,雖然詩人熔神話、歷史和現實為一爐,借古諷今,但全詩并無艱深晦澀、佶屈聱牙之嫌。相反,全詩生動流暢,起承轉合自然,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盡管詩人大量選用口語,文學樸實無華,不尚雕飾,但全詩韻律工整、圓熟。除每一層意思的開頭一節采用AABB的韻腳排列之外,其余均用ABABBCC的形式,因而讀起來音調鏗鏘, 節奏明快, 富于樂感。
(廖七一)
上一篇:〔法〕蘭波《醉舟》賞析
下一篇:〔瑞典〕綏斯特蘭德《隱藏的樂曲》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