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贊美詩·贊美三一歌》原文與賞析
贊美上主,創造群山,
贊美上主,灌注百川,
贊美上主,裝飾空間,
日月交輝,明星萬點。
贊美上主,喚醒黎明,
晨光燦爛,照耀萬靈,
贊美上主,安排夜景,
如垂帳幕,護我安寢。
贊美上主,大哉宏恩,
差遣圣子,賞賜生命,
使我長夜變成白晝,
使我黑暗變成光明。
贊美基督,因愛降生,
擔負一切羞辱艱辛,
降生受死,由死復活,
舍身以作萬世犧牲,
贊美圣靈,大發光明,
將主愛力照徹我心,
圣潔、喜樂、仁愛、和平,
諸般善果,圣靈所生。
圣子圣靈,三位一體,
萬民屈膝,崇拜虔誠,
縱使人生羈旅多愁,
依舊歡呼贊美不停。
這是一首贊美“三位一體”的頌詩。“三位一體”是基督教的主要教義之一,是在其創立過程中為征服多神教而產生的,既宣揚上帝的萬能,又要保持一神教的特點。“三位一體”指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圣文即上帝,圣父生圣子,圣子是圣父的道,通過童貞女瑪利亞感受圣靈而受胎成為肉身。神子采取了人的形象,在人間傳播福音,通過自我犧牲拯救世人。圣父、圣子、圣靈雖是三位,卻是同一本體。
詩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贊美圣父耶和華的,內容取自 《舊約·創世紀》中關于上帝六天創造世界的故事。上帝創造群山、灌注百川是第三天的事;使日月交輝、晝夜分明,明星裝飾空間,創造出美麗的傍晚和黎明,則是第四天的事,人們生活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就應該感謝上帝創造這一切的洪恩。在圣經里,耶和華與人立約,反復宣稱他是唯一的神,除他以外沒有別的神,人們必須時時敬畏他、贊美他,這樣的人就有福了。人們為報答始祖亞當夏娃締造之恩,需要發自內心地敬畏上帝,時時稱頌他的榮光,遵守他的戒律。
第三段贊美上帝差遣圣子到人間的宏恩,它一方面是對上帝耶和華的贊美,一方面也為過渡到下一段贊美基督起了鋪墊作用。上帝派圣子耶穌基督以人的形象降臨世間,傳播福音、拯救世人。作為救世主的耶穌來到世上,對于生活痛苦、備受艱辛、渴望死后進入天國的基督徒們來說,如同黑夜中看到了黎明,昏暗迷茫中見到了光明。上帝把自己唯一的兒子送到人間,不顧統治者的忌恨與迫害,為世人解除痛苦,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光明,世人當然應該贊頌上帝的恩典。
前面三段都是贊美上帝的功績和宏恩。運用排比的手法,列數圣父創造世界、創造生命的偉大工程,表現圣父的無所不能以及對人類的無限深恩,英國作家彌爾頓的《失樂園》中,天使們這樣歌頌圣父:“耶和華啊,您的工程浩大,您的力量無邊。”表示的就是這種情感。
下面接著贊美圣子“因愛降生”,拯救世人的宏恩,紀元之初的12月25日,圣子降生在伯科桓。不久為躲避希律王的殺害,遠走埃及,到公元39年希律王死后,才回猶大。在家鄉被鄉人驅逐,傳道時被文士和祭師刁難,終被其陷害,釘在十字架上,死前受眾人侮辱,連衣服也被人分走。耶穌死后三日復活了。耶穌的死是對眾人作的永久的挽回祭。因他的死,人類的罪便被赦免了。耶穌的降生是出于對人類的愛,他的死是為了拯救人類,因此人們發自心底地贊美、感激他。
第五段是贊美圣靈。圣靈是一種神秘的精靈,從圣父而來,也是一種光,中世紀基督教教義認為,凡是善都是從上帝那里來的,凡是惡都是從人那里來的。人類始祖亞當夏娃曾經從上帝那里蒙恩,居住在伊甸樂園,但后來他們背棄上帝旨意,偷食禁果,犯下原罪。人們若想再次從上帝那里蒙恩,恢復失去的樂園,必須經圣靈的感化,棄惡揚善,才能蒙受基督的救贖恩典。由于圣靈的進駐,人心才能發出對上帝的喜悅和愛心,心中充滿了愛,從善的欲望代替了從惡的欲望,才能洗清罪孽、結成善果。
在分別贊美圣父、圣子、圣靈的偉大功績和恩典后,最后一段便寫世人對三位一體的態度,“萬民屈膝、崇拜虔誠”、“歡呼贊美不停”。這不僅是這首詩的主題,也是它所希望達到的目的。詩中“人生羈旅多愁”不僅指人的一生中需要經歷許多痛苦、挫折,同時也暗指基督教教義中所說的天國之旅的崎嶇坎坷。人對上帝的信仰不僅能幫助人度過苦難與艱辛,還能給人帶來鼓舞與希望。對圣父、圣子和圣靈的虔誠崇拜可以凈化人的心靈,拯救人的靈魂,使人也變得崇高、善良。
這首詩韻律比較工整,且每句八字,四句一段,近似歌謠體,瑯瑯上口,易于記憶。用詞經過精心雕琢,在贊美上帝的同時也刻畫了生動的景物形象。運用人們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周圍景觀和自然現象,使之與主題巧妙配合,達到贊美上帝、感染眾人的目的。對圣父、圣子、圣靈的功績分別選取較突出的幾點。在短短的篇幅內起到了歌頌神明、傳播教義的作用。同時還運用了比喻手法,使抽象的教義具有生動、感人的表現效果。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貧窮田舍漢》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贈上天竺辯才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