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詩詞·山寺》原文與賞析
菅原道真
古寺人蹤絕,僧房插白云。
門當秋水見,鐘逐曉風聞。
老臘高僧積,深苔小道分。
文殊何處在,歸路趁香薰。
文學是人類精神升華的表征。中國唐代色彩紛呈,曼衍起伏的詩風,伴隨著政治的輻射,吹皺了日本島國文化的一池春水。菅原道真應運而生,卓然而成漢詩名家。
《山寺》是菅原道真《晚秋二十詠》中的一篇。作者自序云: “九月二十六日,隨阿州(阿波,今德島縣)平刺史到河西之小莊,數杯之后,清談之間,令多進士題二十事。于時日回西山,歸期漸至,含毫詠之,文不加點,不避聲病,不守格律,但恐世人嘲弄斯文,恐之思之,才之拙也。”序中雖頗多自謙之詞,但行間字里明明宣告著這并非 “避聲病”、“守格律”的強作 “斯文”,而是借景言志的抒情之作。《山寺》一詩,以山寺景物為依托,滲入緲緲禪機,抒了了作者意在白云秋水之際,樂染佛地眾香的審美情趣。
詩式五律。首聯,寫山寺建筑位置及形式。它建于 “人蹤絕” 的深山,保等清寂;“僧房”居高而造直入白云,何待同妙! 剛一起筆,一股清寂孤高之氣便從腕底油然而生。
頷聯,狀山寺周圍景致。門前可見一帶秋水,曉內傳來陣陣鐘聲,好一個清凈、寧靜的佛門香界!景清而心淡,作者內心之皎潔明朗契入幽玄。人情與秋水、晨鐘相共鳴。
頸聯,寫步入山寺所見。僧廚內干菜堆積,小路旁深苔遍布。寺僧生活清淡寒苦之狀可見。作者在此不著它物,竟能親履深苔、詠吟老臘,分明是因情而感物,志趣所在,心向往之之故。
尾聯,以“歸路趁香薰”一句作結。寫作者在觀山寺建筑之清高、感山寺環境之清凈、察眾僧生活之清淡之后,自然而然地想去拜謁這山寺中之高僧,然而,拜謁與否只字未提,便戛然收尾,令讀者回味。既然從山寺歸來猶染香氣,那么,作者對佛界的景仰,訪山寺后恬淡灑脫與輕松愉快,盡皆從容溢于筆端了。
本詩雖以山寺為描寫對象,但卻蘊含著作者對佛教的強烈的關注與崇仰。
佛教誕生于公無前五世紀的印度,約在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而中國化。于六世紀中葉經朝鮮渡海抵日,在日本形成了比在中國更大更持久的影響。到平安朝時代(794—1184),日本由天皇國家轉為貴族國家,佛教得到朝廷支持,被標榜為“鎮護國家”之法。天臺、真言二宗相繼而起。天臺宗經傳法大師最澄傳入日本后,與密、禪二宗混合而成“臺密”,主張“一塵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真言宗由弘法大師空海傳入,主張心色如一,理智如一,我身他身既涉佛身,凡圣不二,眾生即佛。這兩宗在平安時期極盛,而且將寺院大都建在都城北部的山林之中。在寺內外活動的僧人與日俱增。耽于享樂的貴族們或對無止境的物欲感到煩惱,或對現世榮華感到失望與不滿,于是,“厭離穢土,欣求凈土”之心生,而謀求來世極樂、欲外馨香之望盛。菅原道真(845—903)正生逢此時,他曾官至右大臣兼右近衛大臣之高位,以后卻一直遭讒降職。仕途憂患,宦海沉浮,引起他對佛界的向往。這應該說是很自然的事,是時代的政治輻射與個人的坎坷經歷使然。
另一方面,政治、哲學與文化從來就是互相影響的。當初,佛教傳入中國,就對文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僧徒文士往返,詩人禪客交游,這些都是史不絕書。僅窺斑于唐,王維于《維摩詰經》中取名定字,李白傳“金栗如來”之句,杜甫有“白首重聞止觀經”之詠,更有白居易反思自己”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并有“相攪相淘無歇日,會教山海一時平”之悟。這一切,無不伴隨著佛教的靈光輻射到當時日本漢詩中來。平安時期,幾代天皇都崇尚漢文,喜歡漢詩,唐代詩歌成了日本漢詩創作的典范。菅原道真尤其尊崇白居易,并以白詩為宗。試將《山寺》與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相較,便可見其中端倪: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喜悟春在佛門,營原道真便欣證香薰山寺。可謂靈犀一點,隔海相通了。無怪乎程千帆評道:“蕭散似張文昌,張今體詩亦白派也。”孫望評道:“意在白云秋水之際,菅右相情趣于此可知。”
《山寺》一詩,寓情于景,情景相即。山寺的清寂、清高、清靜、清凈、清苦、清淡,正欲與人世的喧囂、卑俗、紛亂、沉浮、侈靡、浮華相映襯,而寓作者“厭離穢土、欣求凈土”之情。將真象物與真情感揉合為一。當山寺之景物與作者之情感要交接之際,或以情感物,物以情游;或以物動情,情隨物轉。通篇情景交融,心物合會,景即為情,物即為心,達到了王國維所論“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之境界。那人蹤絕的古寺、插白云的僧房、當門見的秋水、逐鐘聞的曉風,兼有那高僧所積老臘、小道士分深苔,這一切正是作者內心所向往的精神的憩園。大有“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感慨,情不自禁呼出 “文殊何處在?”迫不及待欲求超脫紅塵之佛法了。即使在歸途,仍染看滿身山寺馨香。這其實正是作者自心豁然開朗,眼前云翳散盡的悟后欣悅。
《山寺》 一詩,具有渾然天成的詩的韻味,也具有直覺頓悟的禪的境界。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寄西山勤道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贊美詩·平安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