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襲擊: 在踉蹌的少女身上,
一雙巨翅還在亂撲,一雙黑蹼
撫弄她的大腿,鵝喙銜著她的頸項,
他的胸脯緊壓她無計脫身的胸脯。
手指啊,被驚呆了,哪還有能力
從松開的腿間推開那白羽的榮耀?
身體呀,翻倒在雪白的燈芯草里,
感到的唯有其中那奇異的心跳!
腰股內一陣顫栗,竟從中生出
斷垣殘壁、城樓上的濃煙烈焰
和阿伽門農之死。
當她被占有之時,
當她如此被天空的野蠻熱血制服
直到那冷漠的喙把她放開之前,
她是否獲取了他的威力,他的知識?
(飛白 譯)
注釋:
據希臘神話傳說,眾神之王宙斯化作天鵝與人間少女麗達交配。后來麗達生的女兒海倫因其絕色引起特洛伊的十年戰爭;戰后希臘聯軍凱旋之時,麗達的另一個女兒克呂泰涅斯特拉又謀殺了她的丈夫、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葉芝從他的神秘主義體系出發,認為宙斯與麗達產生了希臘文明,但也產生了激烈的沖突和巨大的災難。
【賞析】
詩集《塔堡》成功地表現了神秘主義象征體系,并且用簡潔冷峻的風格描繪出愛爾蘭內戰時期的生活場景,揭示出了現代文明的破壞力,抒發了年老詩人對老年的思考和對生活的追求。詩人成功地將個人、象征和歷史的因素糅合在一起。在詩作《1919》中,葉芝指出所有的高尚傳統都已經消失,世界為災難的陰影所籠罩,人們不過是像鼴鼠在洞穴里打架。作為兩千年一循環的歷史,現在似乎也到了要揭開新的一頁的時刻,而寫于1923年、定稿發表于1928年的《麗達與天鵝》則透徹地描寫了這一時刻的來臨。
天鵝一向是西方詩人熱衷描寫的對象,因為它優美、純潔、文雅、正統、莊重,有許多讓人喜愛的特征。尤其是象征派詩人,當他們將天鵝作為描繪對象的時候,往往在天鵝的身上寄托著特殊的情思。葉芝的這首詩歌也以天鵝作為描寫的對象,但卻一反常態,沒有寫天鵝溫柔、嫻靜的本性,而是表現其作為強力化身的粗暴、猙獰,并且借詩句表現出了一種十分深奧玄遠的觀念,在詠天鵝的作品中可謂獨一無二。
《麗達與天鵝》取材于希臘神話,主神宙斯化形為天鵝,同斯巴達王廷達瑞俄斯之妻麗達結合,麗達產蛋,生下了絕世美女海倫和另一女兒克呂泰涅斯特拉。這兩個美女都為人間帶來災難。為爭奪海倫,特洛伊人與希臘人爆發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而克呂泰涅斯特拉則因與人通奸而殺死了自己的丈夫——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葉芝一反常態,以獨特的角度,在這則神話故事中注入新意,來表達他的歷史觀: 歷史的發展如同“旋體”的循環推進。天鵝與麗達的結合,正是象征著人類歷史的一個開端。
詩歌的起頭就像人類歷史本身的開端:“突然”,事情就這樣發生了。詩人用前八句詩歌給我們展現了一幅人禽狎昵的驚心動魄的畫面: 強暴粗野的“天鵝”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撲向了美麗的“少女”,他是那樣的迅猛、蠻橫、肆虐,使少女絲毫無法進行反抗。詩人采用了一系列色彩濃烈、節奏急促、對比鮮明的描繪: 一邊是少女嬌美的“大腿”、纖秀的“頸項”、豐腴的“胸脯”、“被驚呆”而無力推拒的手指;一邊是拍動的“巨翅”、摩挲的“黑蹼”、緊銜的“鵝喙”……這幕駭人聽聞的暴行就像是電影里的鏡頭,使人如臨其境,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種細致真實、重筆濃彩式的描寫,在象征主義的詩歌中也是十分少見的。
自然,詩人不是出于倫理道德來譴責“天鵝”的暴力,詩歌中包含的深刻的歷史涵義在后面的詩行繼續顯現: 那“斷垣殘壁、城樓上的濃煙烈焰”象征著因為海倫而引起的那場殘酷的特洛伊之戰,它給城邦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難以愈合的創傷。“阿伽門農之死”正是指麗達當時的受孕,已然種下未來焚城與殺夫的禍根。而這兩大悲劇的發生都是由于“天鵝”播下的惡果。反過來,從麗達方面來看,她雖然被迫同宙斯結合,但她能否就此感到神的智慧,“她是否獲取了他的威力,他的知識”,作者對此是充滿疑問的。
從結構上看,前面是清楚的莎士比亞體,后面是隨意的(只是接近于)彼特拉克體;前面寫神(宙斯或天鵝),后面寫人(麗達);前面寫事情,后面是感想或者更準確地講是困惑、疑問。詩歌最后三行半提出了一個歷史久遠、大得漫無邊際卻實在而緊迫的問題: 在一個凡人成了天行其道的工具時,“她是否獲取了他的威力,他的知識”?在神與人、生與死、愛與恨、創造與毀滅、崩潰與堅持、混亂與秩序、清醒與糊涂、相反和相成的一切混成中,我們是否可能把握推動歷史的力量,擁有神的智慧和知識?換句話說,這也正是我們所有凡人的困惑: 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意志在主宰人類的意志,使之推動歷史與文化?
葉芝寫此詩是有感于當時歐洲政治的衰敗,企圖尋找一條新的道路。1923年詩人在談到本詩的創作意圖的時候,曾說:“那時我認為,現在不可能干任何事情,除非有一場自上而下的、由暴力開路的運動。我的想象開始在麗達和天鵝上找比喻,然后動手寫了這首詩。但是一旦開始動筆,鳥兒和淑女就占據了整個場景,一切政治都消失了。”
“形象大于思想”,這首詩歌已經遠遠超出了詩人原來的意圖。濃郁的詩意掩蓋了抽象的政治理念,詩的寓意也更顯得豐富復雜。天鵝與麗達的結合既產生了海倫姐妹,也產生了戰亂、殘殺,它意味著精神與肉體的結合,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結合,同時,也意味著創造力與破壞力的結合。這種反映歷史進程的矛盾對立的雙重特性在葉芝的詩篇中一直存在著,給世人創造了玄妙的想象空間。
詩歌的象征內涵也十分豐富,如最后一段用燃燒的屋頂與塔來象征特洛伊的陷落,而塔這一意象又與葉芝其他詩中提到的各種塔,如他所居住的巴利里塔等連接起來,從而使作品的內涵更為深廣,極富歷史感和時代感。
(黨嘯林)
上一篇:《麗斯 [法國]雨果》讀后感
下一篇:《烏第伯 [馬來西亞]烏斯曼·阿旺》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