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東方朔至清》原文與賞析
嵇 康
外以貪污內貞,穢身滑稽隱名。
不為世累所攖,所欲不足無營。
魏晉之際,社會黑暗,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互相傾軋。司馬氏集團提倡禮教,無恥卑鄙的禮法之徒常以禮教為口實,讒害名士。嵇康與竹林七賢之列,放誕不羈,白眼世俗,抨擊禮教,“每非湯武而薄周孔”,詩文皆刺世之作,使氣命辭,抒憤世之情。
嵇康《六言詩》亦為使氣命辭之作。《六言詩》共十首,每首前各有題。然有的版本則合十首為一首,分為十章,將各首之題為各章第一句,姑備一說。但就其形式看,當分為十首,如合而為一,各章俱為奇句詩,而且首句為五言,余皆為六言,與傳統(tǒng)六言詩形式不合。嵇康《六言詩》是內容豐富的組詩,各詩或論上古帝王之道,借古諷今; 或談玄說理,表現其人生哲學;或詠古人古事,以抒發(fā)懷抱。《東方朔至清》是這組詩的第七首。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漢武帝時曾為常侍郎,拜大中大夫、給事中,被劾免為庶人,待詔宦者署,復為郎中。東方朔以滑稽狂放著稱,機敏過人,詼諧幽默,雖欲裨補時政,終不為上用,故憤世嫉俗,玩世不恭,曾作《答客難》以自明其志。他為人博識多才,多驚世駭俗之行,因而后世多傳東方朔“噓吸沖和,吐故納新,蟬蛻龍變,棄俗登仙,神交造化,靈為星辰(傳說東方朔為歲星所化)”,(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諸多神奇怪異的故事,在《東方朔別傳》等著述中即不乏所載,甚至后人偽托其名而為《十洲記》《神憶記》這類志怪之書。關于東方朔神異之事雖多為荒誕不經的傳說,但就其本傳中所載射覆之時,精通《易經》,善為陰陽卜筮之道的情況看,亦可知其為習知陰陽道術之士。亦可見其與道教的不解之緣。詩題中“至清”源于東方朔《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之語,反其意而用之,并引申為談論其人品的清貞高潔。作者借詠東方朔,贊其外穢其跡而內清其質的人品,而與當時“假廉以成貪,內險而外仁”(阮籍《大人先生傳》語)的禮法之徒對比,抒發(fā)其憤世之情。
詩開頭兩句“外以貪污內貞,穢身滑稽隱名”,寫東方朔其人品格與世俗迥異,突出其所謂“至清”的卓爾不群的個性。東方朔常以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做出一些驚世駭俗之舉,在世俗眼中,那自然是貪鄙齷齪品質的表現,如《史記》《漢書》其本傳所載,東方朔嘗受詔賜食后,將余肉懷去,污衣服,以錢娶婦,一年棄去,將所予錢財全從棄婦那里索回。如此之舉,不可謂不貪。拔劍割肉,醉遺殿上,被劾免為庶人,自然可看作穢身之行。至于“滑稽”在世俗看來,亦與伶優(yōu)小丑無二致,雖某些滑稽之舉,有諷諭意味,卻也不登大雅。然而殊不知在那是非顛倒黑白不分的社會中,他想以正諫以明節(jié),但“明節(jié)不可以久安,故詼諧以取容”。(《東方朔圖贊》語)正是嵇康看到了問題的本質,看出東方朔“潔其道而穢其跡,清其質而濁其文”,(同上)指出其“內貞”,指出他能守本性自然之道,這就是所謂“至清”然而東方朔表現守本性自然之道,并沒有采取一般的隱士隱身以避世的做法,而是以穢身滑稽之行隱名避世于朝廷間。對于這一點,嵇康很能夠理解他,故而以東方朔之品格以諷世。
詩的后兩句“不為世累所攖,所欲不足無營”,說東方朔不被世俗牽掛的功名富貴所束縛,世欲所乞求的高官厚祿,他雖得不到,但他也不像世俗小人那樣投機鉆營。這兩句進一步將東方朔與世俗之人對照,進一步贊美他的高尚德行,表現其“至清”的品質,說明了“依隱玩世,詭時不逢,其滑稽之雄”(《漢書·東方朔傳》)的東方朔與追名逐利,投機鉆營,“懷欲以求多,詐偽以要名”(《大人先生傳》語)的世俗之徒的本質區(qū)別。這首詩,作者借詠東方朔,表現了詩人與東方朔狂放不拘,至清至正的性格的契合,并借古而諷今,諷刺禮法之徒偽詐卑劣,同時也體現了玄學家把守自然之性,“不為世累所攖”內貞至清的人生道德觀。
這是一首六言詩。我們知道六言詩出現較早,據現存資料看,東方朔的六言詩殘句(《文選·三都賦》李善注引“合樽促節(jié)相娛”等)為最早的六言詩作,對后世六言詩發(fā)展影響甚深遠。前人以為六言詩源于漢代谷永(如南朝梁任昉《文章緣起》、宋代嚴羽《滄浪詩話》、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均持此說)不確。嵇康善為四言詩,但其六言詩寫得也很出色。本來六言詩句句入韻,音調音節(jié)都顯得單調促迫,不如五、七言詩那樣婉轉參差。但嵇康這首六言詩雖句句押韻,而在音節(jié)上富于變化,如第一句采用前四后二,第二、四句都是二、二、二、,而第三句則是前二后四的音節(jié)形式,這樣使詩歌在節(jié)奏上有了變化,使人感到詩歌特有的音樂旋律美。這也為以后六言詩創(chuàng)作,在形式上提供了借鑒的材料。另外,這首詩語言質樸簡練,風格峻潔,短短四句詩語淺意深,借詠史以抒情,且有深奧清遙的理趣蘊含其中。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中元日懺祀陳其年詩(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