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的手套》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挪威劇作家比昂遜(1832—1910)的重要劇作。劇中思伐法是一個上流社會的小姐,和金融資本家克利斯登生的兒子阿爾弗產生了愛情,并訂了婚。正當思伐法沉浸在幸福之中時,一位叫柯夫的先生向她透露了阿爾弗曾經和自己老婆私通的事情,并提供了證據。思伐法萬分傷心,決定和阿爾弗解除婚約。但這一決定卻引起了軒然大波:阿爾弗的父親為了自己的“聲譽”,不擇手段地威脅思伐法;思伐法的父親為依仗親家的金錢權勢,苦苦地逼思伐法屈服;阿爾弗的母親同樣助紂為虐地逼迫思伐法。思伐法終于忍無可忍,把一只手套氣憤地扔到阿爾弗臉上。思伐法家的客人贊賞地說:“這是扔出了挑戰的手套”。后來阿爾弗表示了悔改的決心,思伐法也對他寄予希望。
這部劇作可以說是女權運動的號角。作者通過思伐法要求解除婚約的一場斗爭,攻擊了資產階級的道德敗壞,對處于屈辱地位的廣大婦女寄予深切的同情,提出了婦女要為自己的平等權力而斗爭的號召。劇本通過一些人對此事件的反應,對資產階級婚姻的交換性和買賣性也進行了抨擊。劇中克利斯登生是資產階級反動勢力的代表,是社會上_的“體面人物”和“輿論”的制造者,他和思伐法的斗爭不僅是個人和家庭間的沖突,他所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男子壓迫婦女的特權,作者通過他在劇中的無恥自白,撕下了這個道德敗壞的“好人物”的假面具。思伐法純潔美麗,富于理想,她創辦的幼兒園受到了普遍歡迎。她與阿爾弗在某些問題上有共同的見解,進而相愛訂婚,但她并不真正了解阿爾弗,作者沒有把劇情寫成思伐法個人的命運史, 而是使之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阿爾弗的母親威逼思伐法,她自己卻也遭受同樣的厄運;思伐法的母親當初也是同樣的受害者,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當思伐法扔出那只“挑戰的手套”時,她的挑戰對象不僅是阿爾弗及其家庭,而是整個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秩序。
《挑戰的手套》結構嚴謹、矛盾集中,以思伐法為核心展開人物關系,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含義。劇情表面是寫思伐法一個人的命運,但卻巧妙地引出兩條副線, 使兩個不同身份、 不同年齡的“母親”的經歷與主線呼應,強調了思伐法事件的非偶然性和歷史延續性,深化了主題的含義。劇本對人物性格也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挖掘,特別是寫阿爾弗這一人物時,讓這個“尚有理想”的資產階級青年不知不覺地受到資產階級腐朽道德觀念的毒害,強調了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迫切性。當然,劇本寫思伐法在激烈的斗爭后,突然又對阿爾弗回心轉意,充滿希望,是違背這一人物的性格發展邏輯的。這就使作品的結局失去了尖銳的批判力量。
上一篇:《抒情十四行詩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摩訶婆羅多》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