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宗教傳說·苗族古歌》原文與賞析
(苗族)
砍伐古楓
香兩在塘坎腳栽樹,
在塘里養魚。
早上放進九對,
晚上丟了九條,
魚兒哪里去了?
香兩的老太婆,
天天來罵街,
夜夜去喊寨,
也不指名罵誰。
紐兩家后生來了,
尼兩家姑娘陪他玩,
他倆在楓樹腳游方,
把楓樹腳踩得溜光。
香兩對他倆講:
“我是一片好心,
讓你們在樹下談情。
你們游方該游方,
可不要起壞心!
別跨進我的池塘,
撈走我的魚秧!
早上我放了九對,
晚上丟了九條,
不知魚兒哪里去了。”
“我們是紐兩家后生,
是尼兩家姑娘,
正正經經在游方。
我們沒進你池塘,
沒撈你魚秧,
可不知你的魚哪里去了。”
香兩老人家,
順著樹干往上瞧,
看見楓葉沾魚鱗。
香兩發怒了,
吼聲像雷嗚,
我是一片好心腸,
魚靠水來養,
有我你才長。
你怎么還安個壞心腸,
跨進我的魚塘,
撈走我的魚秧?”
“是那鷺鷥和雁鵝,
翅膀寬得像曬席,
腳桿大得像柱頭,
喙嘴粗得像脛骨。
他倆來自東方,
天黑飛上來,
天亮就飛回。
是他倆進魚塘,
撈走你的魚秧。”
“你把鷺鷥和雁鵝
找來交給我,
我就放你手!”
“那鷺鷥和雁鵝,
一夜要走九個村,
十六個地方去轉游,
我哪里去尋?
我的葉上沾魚鱗,
我可無嘴吃魚秧。
你要饒我就少活命,
你要殺我就兩斷,
還有什么話講!”
這要說理清案情,
上方請了哪一個?
下方請了哪一人?
請來了金松岡,
網朗臘最聰明。
騎來一匹公老虎,
一到就要宰黃牛,
殺頭水牯放屋里。
吃飽喝足睡大覺,
不去說理清案由。
上游請誰人?
下游請哪個?
請了個網朗臘,
金松岡最能干,
騎來一匹大雄馬,
一到就宰大肥豬,
殺頭水牯放寨上。
說是吃了就清理,
誰知吃飽就睡了,
不來說理斷案情。
上方請誰人?
下方請哪個?
請來了休紐公公,
不吃也不喝
一到就說理。
他帶來五把理片,
五把都是艾桿,
“啪啪”拍在楓樹腳,
震得楓樹呼呼搖。
“通匪藏賊你是窩家,
有你留宿匪才來,
你不留宿匪走了,
你還有什么理講!”
說理斷案好多天,
楓樹有理辯不清,
就要來把楓樹砍,
楓樹說話變了聲。
砍倒了楓樹,
變成千萬物。
鋸末變魚子,
木屑變蜜蜂,
樹心孕蝴蝶,
樹牙變飛蛾
樹圪瘩變成貓頭鷹,
半夜里“高嗚高嗚”叫,
樹葉變燕子,
變成高飛的鷹鷂,
還剩一對長樹梢,
風吹閃閃搖,
變成繼尾鳥,
它來抱蝴蝶的蛋。
蝶母誕生
來唱《蝶母誕生》吧,
擺擺妹榜生長的古。
砍倒了楓樹,
變成千萬物,
蝴蝶孕育在楓樹心里頭。
是誰來把大門開,
讓蝴蝶出來?
蛀蟲王來打開大門,
讓蝴蝶出來。
門兒一打開,
蝴蝶輕輕翻身把頭抬。
誰從東方飛來?
啄木鳥從東方飛來,
喙殼粗像大腿,
啄開木頭吃蛀蟲,
要啄就吸根和梢,
莫啄中間那一節,
別碰傷蝴蝶手和腳!
《苗族古歌》,亦稱為“古史歌”、“老歌”、“舊歌”、“大歌”。共十三首,約八千行。它記錄了遠古苗族的歷史、習俗、信仰、傳說,是有關苗族原始社會的重要歷史文獻。
這13首古歌包括四組。第一組《開天辟地歌》(包括開天辟地、運金運銀、打柱撐天、鑄日造月)、《楓木歌》(包括楓香樹種、犁東耙西、栽楓香樹、砍楓香樹、妹榜妹留、十二個蛋),《洪水滔天歌》(包括洪水滔天、兄妹結婚)、《跋山涉水歌》。《苗族古歌》有母系制初期的神話,有母系制繁榮期的神話,這些神話以姜央神話為中心,以創世過程為線索,形成體系神話的雛形,這說明苗族史詩是進入父系制以后產生的,它是苗民遷徙到黔東南以后,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的產物。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各民族都經歷過那鴻蒙漫長的原始社會。原始人“在生命和生活中都存在許多謎,這些謎常常占據著人們的腦力,一旦人們開始思想,他們就試圖來解答,并且盡可能按照他們的知識所允許的限度內解答了他們。原始人的這些解答,許多次都不得不是錯誤的,卻變成了無可爭辯的真理,作了思想結構的基礎”。(拉法格《思想起源論》)苗族先民在《楓木歌》里探討了萬物的起源,有的民間歌師唱道:
世間萬物多,來源是一個,
若要知典故,來唱楓木歌;
楓木生萬物,才有你和我,
若要知典故,來唱楓木歌。
《楓木歌》就是苗族先民對萬物起源所做出的獨特的解答。
在《楓木歌》里寫道:遠古時,天邊有一棵白楓樹,花朵簇簇,種籽累累,仙風把楓樹種籽吹落下來,有一個叫香兩的神婆,挖了一口魚塘,并且把楓樹栽種在寨邊的塘坎上。香兩是一位女姓神。眾所周知,每個民族形成發展,都是由氏族到部落,部落聯盟,最后形成民族的。進入氏族社會以后,一個姓氏就以一女姓為中心,組成氏族家庭,為了鞏固氏族制,自然就產生了圖騰崇拜。苗族先民何以崇拜楓木呢?作品里交待了其緣由。
在苗族先民的觀念里,楓木是很高大的;楓樹天天往上長,樹梢直入云天里/掃撥云層現陽光/千山萬嶺可遮蔭/千溝萬壑能乖涼。”因而招來了東方飛來的鷺鷥與白鶴在楓樹上作窩,它們偷吃了香兩池塘的魚,女神香兩告了狀,理老判定楓木窩藏鷺鷥與白鶴。因此楓木被砍伐了:
砍倒了楓樹,變成千萬物。鋸末變魚子,木屑變蜜蜂,樹心孕蝴蝶,樹牙變飛蛾,樹圪瘩變成貓頭鷹,半夜里“高嗚高嗚叫”,樹葉變燕子,變成高飛的鷹鷂,還剩一對長樹梢,風吹閃閃搖,變成繼尾鳥,它來抱蝴蝶的蛋。
可見,楓樹不是普通觀念的樹,它能化成各種,它是作為一棵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神樹而存在于苗族先民的觀念里的,這就形成了植物崇拜。在此基礎上,苗民進一步認為人類的始祖即蝴蝶媽媽妹傍妹留是從楓樹里產生的: “來唱 《蝶母誕生》吧,擺擺妹傍生長的古,砍倒了楓樹,變成萬千物,蝴蝶孕育在楓樹心里頭。”苗族先民把楓木當成自己的始祖,這就形成了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就是宗教觀念,對于圖騰的解釋,就是最初的神話。最初的神話和原始宗教往往是一個東西,恩格斯在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談到印第安人部落的特征時寫道: 神話與宗教二者 “有共同的宗教觀念和崇拜儀式。”楓木就成了原始氏族成員的精神支柱,成為其深層心理結構的核心,成為其世代相傳的潛意識。這種物我不分,崇拜自然物的意識,正是原始思維的一個特點。
苗族的原始先民認為人是從朽爛的楓木心里產生出來的,而人死后靈魂又歸宿到樹心里去。這說明楓木還具有起死回生的循環功能。原始宗教信仰和神話同時產生,都否認死,認為死僅僅是肉體活動的終止,而靈魂是永生的。人死后,靈魂寄托在楓木里,爾后還能復生。這更顯示出楓木威力無比的生命意義。這就是楓木在苗族先民的意識中獨特意義之存在。
苗族先民獨獨崇拜楓樹。一是由于楓木高大挺拔,直入云霄,似與天相連,其旺盛生命力使人產生遐想。二是楓木與苗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人的生存依賴于它。因此在未達到 “人為萬物之靈” 的意識之前,原始人樸素地認為楓木是自己的祖先,并且死后靈魂依存于楓木之上。
這種觀念存在于苗民的禮俗中。湘西和黔東南的苗族都稱楓木為“媽媽樹”。黔東南凱里地區遷居到某地,必須先栽楓樹,楓樹成活才能定居。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也“游方”于楓樹下。在苗族最隆重的祭祀儀式—鼓社祭時,所用的木鼓就是用楓木鑿空而成的(后來也有用楠木代替的)。他們敲擊用楓木制成的木鼓,意思是召喚祖先的圣靈,領受后代的祭祀。祭祀時用豬、牛為主要犧牲,因而又叫 “吃牯臟”,殺牛吃臟時壓牛的撬棒,最初也是用楓木做的。早在南朝梁宗懔撰的 《荊楚歲時記》就有這樣的記載:
“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胙。”
這隆重的祭祖儀式,成了民族形成發展的精神動力、精神支柱。苗族古歌之所以歷久不衰,就在于它不是孤立的文學現象,而是祖先崇拜這一民俗現象民俗心理的反映,是世代相傳的潛藏于民族心理深處的潛意識的心理追求。
在彌漫著圖騰觀念的原始社會,一切圖騰信仰、崇拜及活動,是圖騰社會原始人主要的宗教活動形式。萬物的起源,人類的誕生,本來與圖騰對象并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而原始人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依賴的恰恰是對人類發展有巨大功能的想象。在 《砍伐古楓》里,楓樹像人一樣有思想,有情感,能說理,會講話,當香兩神婆指責楓樹偷了魚秧時,楓樹說:
是那鷺鷥和雁鵝,翅膀寬得像曬席,腳桿大得像柱頭,喙嘴粗得像脛骨,他倆來自東方,天黑飛上來,天亮就飛回。是他倆進了你魚塘,撈走你的魚秧。”
在這里,楓樹被擬人化了,它和人一樣是具有生命的。遠古時期生產力的水平極為低下,他們不了解萬物地真正起因,因而憑想象而歸結于某一神物上,對楓樹的大膽想象就是苗族先民的美的創造。他們想象樹梢、樹牙、樹葉,樹圪瘩甚至鋸末、木屑都就成各種生物,而人類的產生也與之密切相關。這類解釋帶有明顯的主觀性、想象性、幻想性,奇異性、怪誕性,一它是不科學的、不合理的。人類的原始意識不可能正確地反映自然的起源,人類的誕生,而用想象、幻想反映出來,這種 “不自覺的藝術方式的加工”,也可以說是不自覺的浪漫主義的萌芽。
與現代藝術相區別的是,“藝術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當做現實” (列寧《哲學筆記》)。而包含著原始宗教觀念的神話卻被看作是實際存在的。苗族先民真誠地把楓樹看成與自己是有血緣關系的,因此《苗族古歌》是苗族先民的《圣經》。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后典》·蘇撒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經籍、寓言故事·虬與獼猴》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