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克勞澤升天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29 黑白片(無聲) 104分鐘
德國柏林普羅米修斯制片公司攝制
導演:菲爾·尤契 編劇:維利·多爾 楊·菲特克 菲爾·尤契(根據亨利希·茲勒的中篇小說改編) 攝影:菲爾·尤契 主要演員:亞歷山得拉·施密特(飾母親克勞澤) 霍爾姆斯·齊默曼(飾保爾) 依爾澤·特勞特紹爾德(飾愛爾納) 格哈德·比內特(飾房客) 維拉·薩哈洛娃(飾妓女) 弗里德利希·格納斯(飾馬克斯) 菲·瓦克斯穆特(飾孩子)
【劇情簡介】
影片故事發生在20年代末,柏林貧窮的無產階級居住區維丁。
主人公母親克勞澤是一個孀居多年、上了年紀的婦女,她靠著每天為報館送報紙得到的微薄收入勉強地支撐著整個家庭的生活。她含辛茹苦地扶養大的兒子保爾與女兒愛爾納雖然均已長大成人,但是卻都找不到工作,失業在家。母親克勞澤為拮據的生活所迫,只好將他們全家所住的唯一一間住房出租出去。房客是 一個不大正派的家伙,那人與一個妓女,以及妓女年幼的女兒在那里居住。而克勞澤一家三口則只能在廚房里棲身。
女兒愛爾納與一個有階級覺悟的工人馬克斯相愛,二人情深意篤,準備不日外出游玩。為了能多掙些錢,支持女兒與馬克斯的出游計劃,母親克勞澤讓兒子保爾幫助她一起送報。沒想到精神苦悶的保爾送完報紙后沒有按照規定將送報的錢交給報館,卻拿著報款跑到酒館里喝起了悶酒。等到母親克勞澤在酒館里找到他,他已喝得酩酊大醉,并因此而不敢回家。由于差20馬克的報款,無法向報館交帳,母親克勞澤只好四處求借,但她碰到的卻是一張張冷冰冰的面孔。最后她無計可施,只好把自己的一支心愛的胸針拿去典當。然而換得的錢仍然不夠償還欠款,報館威脅母親克勞澤說,如果到下午下班之前不把錢交齊,就要把她開除,并報告警察局。
與此同時,那位好色的房客趁母親克勞澤不在家之機,污辱了愛爾納。此舉造成了愛爾納與馬克斯之間的矛盾,馬克斯一怒之下,離開了愛爾納。身陷絕境的愛爾納在一街頭妓女的慫恿下,被迫準備以“一個女人最后所能采取的方式”來幫助母親,拯救家庭。傍晚,深為自己的行為懊悔自責的保爾,邁著沉重的腳步回返家中。走到樓梯上時不意碰上了住在他家的那位房客,那個家伙一把拉住保爾,讓保爾與他一同去做樁“買賣”——偷盜一家當鋪。保爾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幫助母親擺脫困境,便同那個家伙一起去了。不料,正當那個房客偷得起勁,警察聞訊而來,結果那個家伙當場被捕。為他望風的保爾僥幸逃脫,跌跌撞撞地跑回家。母親克勞澤見保爾終于回來,喜出望外,但沒等她弄清發生了什么事,保爾就被趕來的警察抓走了。
兒子的被捕使母親克勞澤的精神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就在這時,她由于未能償還欠下報館的20馬克,終于也收到警察局的傳訊通知。來自社會與家庭的一樁樁麻煩一齊朝她襲來,母親克勞澤眼前一片黑暗,她看不到生活的出路,出于對現實與未來的絕望,她終于打開了煤氣開關,帶著業已熟睡的妓女的小女孩子一起奔向了 “幸福的天堂”。
馬克斯離開愛爾納后心情沉重,在同事的開導下,他認識到,他的態度是一種小資產階級人生觀的表現,愛爾納是無罪的,有罪的是他們生活的社會環境。于是他在愛爾納即將墜入火坑之際,找到了她。倆人重新和解后,一起走上街頭,加入到游行示威的行列里,投身到如火如荼的爭取自身解放的工人運動之中。
【鑒賞】
《母親克勞澤升天記》是根據亨利希·茲勒講述的他的祖父因貧困而自盡的故事,并作為“敬獻給一位偉人與藝術——亨利希·茲勒教授”的作品拍成的。亨利希·茲勒是本世紀初活躍于柏林的一位著名的德國漫畫家、速寫畫家。他出于對柏林社會底層人民的熱愛和同情,創作出許多反映他們窮苦生活與生活環境的漫畫。在他的筆下,工人們居住的磚瓦裸露的簡陋樓房,窄小而又骯臟的樓房后院,以及無家可歸者收容所等等,都成為他描繪的對象。由于他的畫真實、生動、幽默并富于諷刺性,因此頗受人們的歡迎。自1925至1929年,在茲勒漫畫的啟發和影響下,德國出現了一批以反映柏林工人或其他勞動者生活為題材的影片,這就是新客觀派電影中的又 一流派——“茲勒式電影”。
開創這一流派的作品當推德國著名導演哈德· 蘭普萊希特于1925年拍攝的《聲名狼籍的人—— 第五等級》。這部影片的劇本是根據茲勒提供的一個故事寫成的,它敘述了一個名叫羅伯特·克拉默的失業工程師的悲慘命運。蘭普萊希特拍攝這部影片時,始終把環境的描寫放在優于故事情節的地位,并且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盡量在真實生活環境里拍攝,這樣他把茲勒漫畫中常見的妓女、營養不良的兒童、失業者、演奏手搖風琴的賣藝人以及夜間收容所,都變成了影片中活生生的人物與氛圍。
蘭普萊希特的茲勒式影片注重環境的描寫與典型人物的塑造,這無疑是德國現實主義電影發展的 一種進步。但是它們也同其它新客觀派影片一樣,對所報道、所描寫的事物仍然抱著一種中立的態度,回避從影片所展現的無產階級貧困的生活之中引出結論,探究其社會的根源。
與茲勒式影片具有相同社會、政治傾向,并在其基礎上有所發展的是德國的無產階級電影。無產階級電影是誕生于魏瑪共和國后期至1933年希特勒上臺這一期間,在德國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領導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另一種電影流派。這一流派的影片以工人或其他無產者為描寫對象,通過某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命運,展現無產階級悲慘的生活狀況。影片常具有一定的革命鼓動性,鼓動人們為改變無產階級的生存現狀而斗爭,因此又被稱作無產階級一鼓動電影。
1928年是魏瑪共和國政治上出現轉折的一年。這一年左派在議會大選中獲勝,社會民主黨獲得九百多萬張選票,組成了以社會民主黨為主的聯合政府。政府的發展變化給文學藝術的發展也帶來了進步的影響,一股“民主的、社會主義的傾向開始突破新客觀派的外殼”而發展了起來。這時不少左派作家開始撰寫揭露社會弊病與反動活動的書,而觀眾亦對具有社會批判內容的戲劇電影產生了興趣,這些跡象表明,一種新的文學藝術的發展傾向開始了。1927—1928年,在德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德國進步民主力量不斷發展,并于1928年1月13日在柏林成立了人民電影協會(又名人民電影藝術協會)的組織,其宗旨是“與反動的趣味低下的影片做斗爭,發展藝術上進步的影片”。這一協會的成立標志著,具有不同政治觀點,不同世界觀的文藝工作者第一次團結起來,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如何使人民走向他們的電影?”——而奮斗。
1929年,隨著美國紐約股票市場行情的暴跌,爆發了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結束了德國自20年代中期開始的政治、經濟穩定時期。它不僅導致了社會民主黨與資產階級政黨聯合執政的終結,而且造成工人的大批失業,階級矛盾與社會對立加劇,工人運動進一步高漲。在這種形勢下,德國無產階級電影的發展走向了高潮。這一年,先后涌現出了一批優秀影片,《母親克勞澤升天記》即是其中的一部。
影片《母親克勞澤升天記》除了個別鏡頭是在攝影棚內拍的外,其余的都是在柏林維丁工人區的真實環境里拍攝的。那里燈光昏暗的街道、小酒館、游樂場、當鋪,以及工人居住的破舊骯臟的帶后院的樓房、狹窄憋悶的房間……這些環境的描寫已經脫離了單純圖解貧困的巢臼,而成為整個影片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反映著社會的現實。
在這部影片中,母親克勞澤無力改變生活的現實,最后選擇了通過自殺而走向“幸福”的道路。她的結局很像是室內劇電影《除夕夜》里面的小酒店店主的死,他們都是出于對生活與未來的絕望而自殺的,走的都是逃避現實的道路。然而兩部影片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在于,后一部影片塑造了馬克斯這樣一個有階級覺悟的無產者形象,并且在影片的最后,當母親克勞澤點燃煤氣,走上自殺之路時,切進一組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人游行示威的鏡頭。這組鏡頭表明,有覺悟的工人選擇了一條有別于母親克勞澤所走的消極道路,他們走的是一條通過斗爭求得自身解放的道路,這是一條現實的出路,一條真正能獲得幸福的道路。母親克勞澤的女兒愛爾納最后也擺脫了道德與精神的重負,加入了游行示威者的行列,與馬克斯一起走上了這條正確的道路。由于影片提出了變革現實的要求,顯示了歷史創造者的力量,并“在德國電影中第一次塑造了革命的前景”,因此受到進步電影評論的高度評價。他們把這部影片稱作是“德國無聲電影的現實主義的高峰”。
1975年,“新德國電影”著名導演法斯賓德曾拍出一部名為《母親屈斯特升天記》的影片。這部影片雖然從題目到人物與尤契的《母親克勞澤升天記》有著某種相似之處,但它卻不是一部常規的“重拍片”,因為法斯賓德的影片不僅具有現實的內容,而且與尤契更為不同的是,后者突出表達了作者對主人公的政治諷刺態度。
上一篇:《母親》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泥人哥連(及泥人哥連出世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