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岡人的時代》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8 彩色片 150分鐘
南斯拉夫論壇電影制片廠/薩拉熱窩電視臺聯(lián)合攝制
導演:埃米爾·庫斯杜里卡 編劇:戈爾丹·米希科 埃米爾·庫斯杜里卡 主要演員:達沃爾·杜伊莫維奇(飾佩爾漢) 利烏比查·阿德佐維奇(飾外婆) 胡斯尼亞·哈希莫維奇(飾莫爾詹舅舅)
本片獲198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及“羅伯托·羅西里尼”國際評委會獎,最佳歐洲青年演員獎
【劇情簡介】
在南斯拉夫斯科普里丘陵地帶,有一個茨岡人聚居的平民村。村里住著一個奇特的家庭:外婆、舅舅、外孫和外孫女4口人。早逝的母親未出嫁便生下佩爾漢和他妹妹兩人,他們都未見過自己的父親。據(jù)外婆說,哥哥佩爾漢的父親是個曾在當?shù)胤鄣乃孤逦哪醽喨耍褍鹤尤咏o外婆就一走了之。妹妹先天性跛足,她的父親是誰,無人知曉。外婆是一位飽經(jīng)風霜、正直、善良的茨岡婦女,她有高尚的人格、溫柔的愛和強烈的道義感。她帶著佩爾漢采集、燒制和出售石灰石謀生,日子還算過得去;家里的一切也都處理得井井有條。佩爾漢在外婆的撫育下成長為一個忠厚、善良、樸實的孩子,外婆對他十分疼愛。外婆雖也很愛外孫女,但由于家境貧寒,無力為她治腿病。莫爾詹舅舅是個游手好閑的人,嗜賭成性而又每賭必輸,有一次竟輸?shù)镁猓淮┮粭l褲衩回了家。但他仍向外婆強要錢再去賭,外婆無錢滿足他,他為宣泄怨氣,竟將唯一可供一家人棲身的簡陋木棚毀掉。這道德敗壞的浪蕩子還逼迫鄰家少女阿茲拉與他同居。
佩爾漢和阿茲拉從小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相互日漸萌生愛意。佩爾漢盡管知道舅舅沾污過阿茲拉,但仍然默默地愛著這位俊俏秀麗的姑娘。每年5月6日是茨岡人的久爾杰弗節(jié),在這一天,凡有過錯的男女都要下河洗身,以示懺悔。這一年的久爾杰弗節(jié),佩爾漢非常幸福,阿茲拉不僅向他傾訴了愛情,而且還滿足了他的要求。佩爾漢滿懷希望地去阿茲拉家求婚,而阿茲拉的母親把女兒當搖錢樹,貧窮的佩爾漢當然拿不出她索要的巨額財禮,于是被其臭罵一頓,攆出家門。
幾天后,從意大利來了個富有的茨岡人,求外婆為他兒子治病。外婆向以助人為樂,且懂點醫(yī)道,很快把他兒子的病治好了。這個有錢人為了酬謝外婆,許諾將她跛足的外孫女送往盧布爾雅那第一流醫(yī)院去治療,一切費用由他負擔,并保證治愈后立即送她回村。這使外婆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外孫女的殘疾有治愈的希望,擔心的是十幾歲的小姑娘遠離家門,恐有不側(cè)。哥哥也放心不下,決定陪妹妹一同前往。到了盧布爾雅那,妹妹被安頓在一所“高級醫(yī)院”治療,佩爾漢卻被帶到米蘭。原來這個富有的阿赫默德是個專門拐騙兒童并教唆孩子們犯罪的老板,此時他猙獰的真面目暴露出來,逼迫佩爾漢去偷,去做賊。佩爾漢堅決不干這種見不得人的勾當,老板便以不再為他妹妹支付昂貴的醫(yī)療費用威脅他,同時對他毒打、折磨,逼他下水。佩爾漢無奈,不得不屈從。由于他生性聰明,很快學會了種種偷竊的本領,成了“竊賊王”。
佩爾漢身在異國他鄉(xiāng),日夜思念著外婆和心愛的阿茲拉。他發(fā)誓待賺足所需的聘禮錢后就回去娶阿茲拉。于是他便將每次偷來的錢悄悄留一部分,藏在屋外一個秘密的地方,但不幸,這些積蓄被一次洪水全部沖走了。一天,老板突然病倒,讓佩爾漢代理他的事業(yè)。接手數(shù)日后,他手下的兒童,被人閃虜一空,老板狠狠地懲罰了他一頓。為了繼續(xù)擺布這個有才能的人給他撈錢,便又給了佩爾漢一大筆錢,讓他回南斯拉夫去拐買茨岡兒童,并許諾在他家鄉(xiāng)給老板蓋房時,也給他修建一處住房。
佩爾漢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首先帶著大量錢財再去阿茲拉家求婚,他把貴重的金銀首飾大把大把地撒在未來岳母的面前,但得到的答復卻是“姑娘已嫁人了”。佩爾漢受到這沉重的打擊,便到酒吧縱酒消愁。外婆見誠實、正直的佩爾漢變得如此頹喪,十分痛心。她找到阿茲拉,帶她去酒吧見佩爾漢,本未忘情的阿茲拉向佩爾漢表白了對他愛的忠貞,發(fā)誓改嫁佩爾漢。
佩爾漢與阿茲拉終于結(jié)成了夫婦。婚后,阿茲拉發(fā)現(xiàn)佩爾漢并非真正地諒解她。對她仍有芥蒂。同時佩爾漢看到為老板修建的高樓拔地而起,實際卻沒有他的份,深感再次受騙,氣憤之極,便帶著拐騙來的茨岡兒童和已懷孕的妻子來到米蘭,和老板大吵了一場。阿茲拉由于得不到丈夫的理解,痛苦萬分,終于離開了他。之后,在荒郊野外生下一個男孩,含淚離開了人世。這個孩子由老板的女人收養(yǎng),若干年后轉(zhuǎn)賣給了他人。
佩爾漢到處打聽,終于得到妹妹早就被拐騙到羅馬去賣淫的消息。他到羅馬找到了妹妹,又得知他兒子也在羅馬,正在步他的后塵。佩爾漢幾經(jīng)周折,終于也找到了兒子,將他們送上通往家鄉(xiāng)的火車。
佩爾漢大徹大悟了,是誰毀了他的家庭幸福,是誰使許多少女淪為妓女,使許多兒童變成竊賊和流氓,他決心要報仇。于是又回到了米蘭。阿赫默德又在為另娶一個新娘舉行盛大宴會,佩爾漢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潛入宴會廳,用飛叉刺中老板的喉管,結(jié)果了他。頓時,宴會廳一片混亂,佩爾漢也身受槍傷。他忍痛好不容易逃奔到一座鐵橋上,又被追趕上來的新娘開槍擊中,從高高的鐵橋上摔下,正好掉在通往家鄉(xiāng)斯科普里的火車上。
佩爾漢的尸體被運回村里。可憐的他結(jié)束了飽受痛苦和不平、悲慘而又短暫的一生,靜靜地躺在棺材里。兩眼蓋著兩枚杜卡特(古代威尼斯金幣)。佩爾漢之死,使外婆痛不欲生。然而小佩爾漢從父親的兩眼上取下兩枚杜卡特,又踏上去羅馬之路,去追求那他已經(jīng)習慣了的流浪生活。整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的莫爾詹舅舅,來到耶穌神像前,一邊指責耶穌為什么讓他的外甥被害身亡,同時又請求耶穌在賭場上施給他點好運氣,讓他能贏上幾個錢。
【鑒賞】
《茨岡人的時代》(原名《絞殺者之家》)通過一個貧困、苦難的茨岡人的命運和家庭史,揭示了拐騙、販賣茨岡兒童,唆使他們犯罪的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本片1989年初在南斯拉夫各大城市同時上映后,幾乎場場滿座,在觀眾中受到空前的歡迎。它在198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上被授予最佳導演獎,并被法國《電影手冊》雜志和歐洲第二電臺列為80年代十佳影片之一,巴黎《首映》月刊還將其列在1989年30部優(yōu)秀影片名單的榜首。它在美國各大城市同時上映后,也很受電影界和觀眾的好評,是繼庫斯杜里卡若干年前導演的《爸爸出差去了》之后在美國備受青睞的少數(shù)幾部東歐國家影片之一。
庫斯杜里卡在本片的敘事方法方面有若干創(chuàng)新。它與拉美文學中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類似,但表現(xiàn)方式又頗不相同。從影片開始到佩爾漢求婚被阿茲拉母親趕出家門的第一大段,鏡頭圍繞著茨岡人聚居的環(huán)境景象、人物關系,節(jié)奏舒緩地展示他們生活的各個側(cè)面:那銹跡斑駁的鐵皮屋頂,那破爛的汽車,那兀立的電線桿子,到處亂扔的生活用具,蹣跚而行的白鵝,那著意打扮而神情憂郁的少女,那善良的老人和兇狠的無賴等。攝影機鏡頭輕快的推拉搖移,卻給觀眾帶來了一種難以忍受、絕望的直觀感受。生活在那里的茨岡人大多懶懶散散,得過且過,沒有進取心。他們是非界限模糊不清,他們的行動常善惡互相包容,善中有惡,惡中有善。純真的愛情和本能的性欲的區(qū)別,在他們心目中有時明白,有時又被混淆。這里有無休止的挑逗、糾纏和威逼。他們個人和群體的關系看似和諧密切,卻又顯得麻木冷漠,看待人,也像看待那些到處走動的鵝一樣。影片留給觀眾的最初印象是,這個聚居點的一切簡直是上帝安置的一個大畜牧場。觀眾不禁要皺眉尋思,導演企圖向我們說明什么?
從佩爾漢到意大利被迫從事盜竊活動開始,戲劇沖突逐漸展開。他落入拐騙犯的魔掌,被拋入黑暗的深谷,但他天良未泯,雖然已經(jīng)練成“高手”,仍舊不能忘懷養(yǎng)育他的那個茨岡人的無憂無慮的小天地。他朝夕思念外婆和妹妹,尤其是阿茲拉。無奈接二連三意外的遭遇,使他的希望趨于破滅。此后,他雖然結(jié)了婚,找到了妹妹和兒子,但這與其說是他的幸福和快樂,勿寧說是對他更沉重的打擊。歷經(jīng)紛繁復雜的世事,他逐漸成熟起來,是非善惡的界線在他心目中也漸趨明確。
從佩爾漢殺死拐騙犯阿赫默德到影片結(jié)束,觀眾被迅速變化的情節(jié)發(fā)展壓得透不過氣來。佩爾漢雖報了仇,卻也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價。他的兒子從他眼上取下兩枚金幣又向羅馬走去。觀眾不難意識到,他兒子將繼續(xù)走他先前的道路,重蹈他的覆轍。至于何時方能擺脫那罪惡社會加給他的羈絆,就有待于他的覺醒了。
茨岡人亦即吉卜賽人,浪跡世界各地,世世代代均處于社會最低層,他們保持著古老的生活習尚,與先進民族的社會文明相比,無可諱言地顯得落后、愚昧。但他們的這種落后愚昧較之于先進民族文明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黑組織的種種罪惡,卻顯出了一種自然、純真的美。而那個所謂文明社會中從事詐騙、搶劫、販毒、賣淫等等活動的黑組織,猖狂地欺詐、迫害、腐蝕著貧苦無告的茨岡人,給他們帶來民族災難。黑社會這個毒瘤是伴隨著文明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惡性膨脹的。這個毒瘤一日不除,不僅茨岡人不得安寧,最終就連同先進民族的文明社會也將被它吞噬。在歐洲不斷有人對茨岡人的蒙昧加以責難,卻甚少伸出援手,從根本上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提高他們的教育水平。本片呼喚人類的良知,反對以消除愚昧落后為借口把一個民族當作替罪羊而使其消亡。反對犧牲最弱小民族和扼殺不同民族,提倡多民族共存共榮。本片積極的社會意義即在于此。
在世界各國電影中,反映茨岡人(吉卜賽人)的生活狀況的影片時有出現(xiàn)。根據(jù)雨果小說改編的法國影片《巴黎圣母院》以及墨西哥影片《葉塞尼亞》更是膾炙人口,深受各國觀眾歡迎。本片與其它影片不同之處,在于它不以渲染茨岡人與異族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為主線,而是表現(xiàn)了茨岡人嚴酷的生活真實。為此,導演大膽地聘用幾名普通茨岡人擔任主要角色。扮演主人公的演員達沃爾·杜伊莫維奇,是個快要做爸爸的無業(yè)茨岡青年,與奶奶同住在一間5—6平米的簡陋小木屋里。他本人的生活遭遇與影片中佩爾漢的命運幾乎一模一樣。拍片前他還被關在兒童教養(yǎng)所里,是導演看中了他,設法將他弄出來。由于有生活體驗,他把佩爾漢演得維妙維肖,因而獲最佳歐洲青年演員獎。扮演外婆的演員也是一名普通茨岡勞動婦女,她把一位正直、善良、勤勞、熱情而飽經(jīng)憂患的茨岡老年婦女的心態(tài)刻畫得細致入微,令人不勝同情和傷懷。
本片攝影堪稱無懈可擊。它一反通常電影畫面的結(jié)構(gòu)準則,傾向于追求一種自然缺陷的美,使其與影片中的主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
導演庫斯杜里卡1955年生于薩拉熱窩,1977年畢業(yè)于布拉格電影學院導演系,先是在薩拉熱窩電視臺執(zhí)導了幾部電視片,初顯才華。1980年開始執(zhí)導故事片《你可記得漂亮的多莉·貝爾嗎?》就一舉成名,奪得198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和國內(nèi)電影節(jié)多項獎。影片以60年代薩拉熱窩為背景,以清新流暢的風格揭示了傳統(tǒng)信仰和當代西方影響的矛盾。1984年執(zhí)導的第二部影片《爸爸出差去了》使他進一步享譽世界影壇,此片除獲1985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外,還獲得了同年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以及1986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在國內(nèi)電影節(jié)也獲多項獎。它拍攝于南斯拉夫那個政治風云多變的特定時代,是南斯拉夫人民面對未來而對過去進行嚴肅的政治反思。在處理這樣一個沉重、嚴肅的主題時,他沒有去進行枯燥的說教,而是采用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幽默表現(xiàn)形式,這從詼諧的片名上即可見一斑:爸爸實際上是到集中營“出差”去了。
庫斯杜里卡連續(xù)三部影片均受到國際影壇的深切注意和好評,并非出于偶然。他始終關注南斯拉夫國內(nèi)及國際范圍的重大社會課題,并以一位正直藝術(shù)家的政治勇氣和藝術(shù)良心來大聲疾呼,力圖收到振聾發(fā)聵之效。當前南斯拉夫聯(lián)邦雖已解體,分裂成許多國家,但他作為前南斯拉夫電影“新浪潮”運動的主將,已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芙蓉鎮(zhèn)》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莉莉·瑪蓮》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