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之花》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40 黑白片 128分鐘
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攝制
導演:約翰·福特 編劇:南納利·約翰遜(根據約翰·斯坦倍克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格里格·托蘭 主要演員:亨利·方達(飾湯姆:喬德) 珍·達威爾(飾湯姆的母親) 拉塞爾·辛普孫(飾湯姆的父親) 弗蘭克·達林(飾約翰叔叔) 約翰·卡拉丁(飾凱西)
本片獲1940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兩項奧斯卡金像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劇情簡介】
1939年秋天,因酒后自衛殺人而被判刑的湯姆·喬德在服刑四年后被假釋出獄。在返回俄克拉荷馬州老家的途中,他遇見了鄰居凱西和穆利,得悉家鄉因塵暴成災,地主把地賣給了城里的地產公司,全家已被迫搬到一人鰥居的約翰叔叔那里去了。湯姆回到家里,未及安頓,約翰叔叔也接到了必須次日搬走的通知。于是喬德全家12口連夜把家什裝上一輛舊卡車,帶上加利福尼亞州招收摘果工人的傳單, 向加州進發。臨行時他們又帶上了凱西。
通往加州的66號公路上擠滿了滿載行李和人的舊汽車,喬德家的汽車在失去土地的農民們組成的遷徙洪流中蹣跚前進。傍晚,全家人在樹林里過夜時,爺爺經不起勞頓,再也沒有醒來。
越過州界后,湯姆忽然想起他作為假釋的犯人離開本州是違法的,心里不免緊張。但一路上艱苦然而新鮮的宿營生活,道聽途說的關于加州“天堂”的傳聞,加上妹夫康尼彈得一手好吉他,使湯姆的心情變得歡快起來。
長途跋涉把奶奶又累斷了氣,弱智的哥哥諾亞在進入加州后的第一站宿營時走失了。又聽說加州的摘果季節已經結束,找活的人都到南邊去了。身上帶的錢已快用完,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有包工頭前來招工。湯姆正要上去報名,卻有個青年出來指稱這個包工頭是專門盤剝窮人的騙子。結果引起一場斗毆,湯姆和凱西都加入了,把支持包工頭的警察打昏在地。凱西讓湯姆趕快躲藏起來,自己出面應承一切,結果被警車帶走了。警察憎惡饑民鬧事,準備唆使暴徒來砸營地。湯姆聞訊趕緊回來要大家轉移。這時發現康尼已獨自溜走。媽媽埋怨湯姆不該惹事,決心今后要牢牢管住他。
喬德家的破卡車繼續開行。一路上地邊盡是“不雇工人”、“嚴禁入內”的牌子。偏偏輪胎又放了炮,只得停下修理。妹妹蘿莎姍又快要分娩了。這時又來了招工的人,說往北40英里有個胡帕爾牧場要招雇摘桃工人,希望湯姆全家都去,那里可以提供食宿。全家人一聽說,不禁興奮異常,立即動身。
車子開到牧場大門前時,湯姆發現那里氣氛緊張,場口戒備森嚴,路旁有幾十個季節工,神情嚴肅。喬德家進去后登記了人數,被分配進一間又臟又亂的房子住宿,并要求立即上工。一天下來,全家人個個累得腰酸背疼,但總算吃上了一頓飽飯。晚上,湯姆想外出走走,卻被門衛攔住。他隱約聽到遠處有吵鬧聲,便鉆出鐵絲網去看熱鬧。在場外他碰見了已出獄的凱西,才知道原來是牧場的季節工在舉行罷工,他們一家實際上是在扮演工賊的角色。這時牧場的打手突然對罷工工人發動了襲擊,混亂中凱西被打死,湯姆也受了傷。他急忙溜回住處,帶領全家連夜逃出了牧場。
喬德家在絕望中再次逢生,他們找到了國家農業部辦的一個永久性營地。那里設施齊全,不受騷擾。湯姆又在附近農戶找到了工作。全家暫時安頓了下來。
然而好景不長。在營地周末開舞會之際,當地的惡勢力借故生事,引起爭斗,并揚言要抓人、燒房。湯姆挺身而出,勇擒暴徒首領,平息了事端。但警察局站在暴徒一邊,前來營地逮捕帶頭抗擊暴徒的分子。湯姆被迫逃亡。湯姆的母親知道,她的兒子將是一去不返了。
第二天清早,喬德家又裝車出發了。
【鑒賞】
對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影片和根據曇花一現的流行小說改編的影片,存在著不同的評價原則。對前者,人們要追究對原作的忠實程度,而后者則作為獨立的藝術作品,以其自身的得失論成敗。《怒火之花》無疑屬于前一類。
自從福特的影片問世以來,有過無數次進行對比評價的嘗試。有人,例如萊斯特·阿斯海姆甚至把小說和影片中相應的情節在各自的篇幅中所占的百分比列成對照表,其結論是兩者給予主要情節的百分比幾乎相等,也就是說,影片是高度忠實于原作的敘事內容的。然而,從質的角度來考察,普遍的結論是影片保留了“對土地的眷戀”、“對人的尊嚴的重視”和“力求保持家族完整的要求”等主題,但幾乎完全取消了對宗教的諷刺和否定、對企業主不法行為的揭露和對司法當局的指責,一句話,政治上的激進主義被沖淡了。
《怒火之花》是斯坦倍克的成名作,發表于1939年,寫的是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農民失去土地后的悲慘遭遇。小說主人公喬德一家在大企業并吞了他們在俄克拉荷馬州的家園后,長途跋涉前往加利福尼亞州另謀生路。殘酷的現實粉碎了他們對那塊“西部樂土”的夢想,地主、大企業、警察、包工頭對他們的敲詐勒索和無情盤剝使他們經常處于絕望之中。生長出甘美葡萄的果園正在孕育出“憤怒的葡萄”(小說原名的英文直譯)。小說雖然沒有明確點出“結局只能是革命”,但全書字里行間處處暗示出這個結論。在小說的結尾,湯姆出走后的喬德一家離開了官方的收容所,命運越來越壞,最后蘿莎姍小產了,死胎被放在蘋果箱里拋到水中。這個震驚人心的結尾當時在美國評論界引起了幾乎一致的否定反應。經濟大蕭條剛過去不久,羅斯福總統的新政策正在發生作用,經濟正在變得強大起來,人們感到難以接受這種“消極”的結尾。盡管小說由于高度真實地描寫了當時流民的生活,仍然受到了普遍的贊揚,并于1940年獲得了普利策小說獎。
但是把這樣一部尖銳指責美國上層階級和治安當局的小說拍成電影則是另一回事。可以容忍寫在紙上的批評而不能允許它再現在銀幕上,這是電影的巨大影響力造成的世界性現象。當柴努克于1940年考慮拍攝《怒火之花》時,他充分了解這部作品在政治上會給他的公司帶來什么麻煩。拍攝的過程充滿了神秘氣氛,由于擔心俄克拉荷馬州和德克薩斯州的商業機構會阻撓他們在州境內拍片,公司封鎖了一切有關的消息,向外界宣稱它正在拍攝一部名叫《66號公路》的影片。據說有大量不明內情的熱心人深恐柴努克不敢開拍《怒火之花》,紛紛給他寫信提出了批評。在柴努克方面,也正是由于害怕未來的影片受到權勢集團的阻撓,所以竭力沖淡了小說的政治尖銳性,比如小說中對招工公司欺騙工人和盤剝工人的大量細節描寫以及商人們對流民們采取的種種不法行為,都被刪除了。影片里沒有對警察的直接指責,凱西在談到警察要來鎮壓罷工者時,加上了“不是那些正式的警察,而是些戴錫臂章的、他們叫做警衛隊的人”之類的臺詞。影片對直接剝奪農民土地的大企業也采取含糊其詞的做法,只讓人模糊地感覺到有什么“來自東部的命令”之類。
最關鍵性的改動則是結尾。影片沒有按照小說后半部的事件發生順序以破壞罷工的情節(湯姆挨打、凱西被殺、罷工工人被驅散)結束,而是用本應在此之前的在政府辦的永久性營地的插曲作結,并且刪去了蘿莎姍小產的悲慘場面。在晴朗的凌晨,當湯姆的母親登上卡車時,她信心十足地說:“我們是老百姓,我們是有出路的。”這一仿佛很簡單的變動實際上有著改變全局的力量,正如阿斯海姆所指出的,從主題的角度來看,這個“積極的”結尾意味著行動并非必要,因為“人民無論如何總會取得勝利的”。“于是一本鼓吹行動的小說變成了一部安定人心的影片。它告訴人們保證問題可以得到預期的解決,并不需要行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斯坦倍克本人并沒有對這一重大改動表示異議。編劇南納利·約翰遜曾宣稱,他得到了斯坦倍克本人的全權委托,允許他對小說按自己的理解任意改動,而喬德大媽那句充滿信心的收場話在他看來是代表了原著的“真正的”精神的。導演約翰·福特則說得更透徹:“我根本沒有讀過那本小說。”
正因為影片在原作者同意下作了重大的質的改動,它公映后一方面獲得了巨額的票房收入,同時也受到了評論界的熱烈贊揚。美國《民族》雜志的一位記者報道說,《怒火之花》在紐約舉行首映式時,出席者中間盡是衣飾華麗、珠光寶氣的各界名流。他們不正是影片所描寫的派出拖拉機去鏟平喬德家家園的地產公司和殘酷剝削破產農民的大企業的代表嗎?
但是,影片《怒火之花》在革命性上比小說后退了一大步,并不意味著它就乏善足陳了。實際上,與好萊塢其他社會性題材的影片相比,《怒火之花》畢竟仍是對美國社會生活中的矛盾沖突接觸最深的一部。影片的嚴酷的寫實主義風格(除了福特在拍攝西部片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起有無可置疑的作用外,格里格·托蘭杰出的攝影是使影片的氣氛和情調達到高度真實的主要因素),也給影片增添了巨大的說服力量。影片的開場場面:湯姆·喬德在荒涼的中西部平原上踽踽獨行,灰暗的天空和被塵暴摧殘得完全失去光澤的土地構成的圖畫效果令人如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當年這場生態的和歷史的災難。湯姆在被遺棄的宅園里巡視,鏡頭緩慢搖過幽暗光禿的地面和墻角,灰色的影調和肅穆的積郁著憤怒的訴說,與一長列拖拉機陰森可怕地爬上地平線的閃回鏡頭相配合,造成了強烈的心理效果。66號公路上在明亮天空襯托下爬行的黑色卡車長流,拍得異常壯觀,燈火點點的宿營地也充滿了生氣,這正是長征伊始人們對甘美的葡萄充滿期望的時刻。在喬德一家離開中西部后,盡管接二連三的挫折在湯姆和成千上萬的流民心頭投下了陰影,天空永遠是明朗鮮亮的。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會受主人公灰暗心理的影響,但同時也代表了影片創作者對老百姓的前途的樂觀看法。
在影片中,小說里約占三分之一篇幅的章與章之間的插敘和作者對大蕭條景象的尖銳評論都被舍棄了。這里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藝術上的理由。福特給影片增添的則是卓越的視覺語言。卡車一輛接一輛地被疊印在畫面上,無聲地宣布了農民徙移的巨大規模。一連串的事件被簡潔地用公路路碑的蒙太奇聯結了起來。湯姆的母親在收拾行裝時,整個過程都是用無聲的畫面組成的。她在抽屜里仔細翻撿,找出一副耳環,把它戴在耳垂上,對著一面破碎的鏡子力圖找到早年青春的歡樂,這時響起了《紅河谷》的曲調。喬德一家在黑夜里穿過炎熱可怖的沙漠時,我們只是透過卡車擋風玻璃看到湯姆、他的弟弟和爸爸的臉。類似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場面在影片中難以歷數,誠如布魯斯東所說的,“如果說小說對道義的憤怒使人難忘,影片卻由于它的美使人難忘”。
《怒火之花》的演員班子也是出色的。在配角中,約翰·卡拉丁(凱西)和約翰·奎倫(穆利)對角色的獨特的情緒基調把握得十分準確。卡拉丁把一個不再相信上帝的力量的前牧師的憤世嫉俗的生活態度通過靈巧而稍帶滑稽的形體動作表達得恰到好處;奎倫的絕望情緒是如此強烈,他像一頭困獸似的拿著槍要打死奪去他的土地的人,但是他在城市的迷宮里根本找不著罪惡的頭緒,終于無力地倒下了。珍·達威爾因扮演喬德大媽而獲得了最佳女配角金像獎,她在外形上顯得太豐滿,富貴氣外露。福特原先屬意于瘦削然而富于彈力的比拉·邦蒂,為了彌補達威爾的形體缺點,福特避免讓達威爾有任何粗野的行為,而是成功地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她的意志和情感表現上來。扮演湯姆的亨利·方達當時雖已是一個名聲不小的舞臺演員,在電影界還屬初露頭角。湯姆是他在銀幕上塑造的第一個成功角色。他在影片中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仿佛具有強大穿透力的眼神。無論他站在畫格的哪一處,人們總能感覺到他的深邃莫測、充滿懷疑情緒的目光。湯姆不是一個有深刻思想的人,但意志堅強,桀驁不馴,富有正義感,尤其重視自己作為一個男子漢的尊嚴。他一點不懂政治(“赤黨分子是怎么回事啊?”他問),不喜歡抽象的議論,而是崇尚實際,方達使觀眾永遠記住了這個戴鴨舌帽的精壯漢子。
上一篇:《心香》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恐懼吞噬靈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