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奇的哨卡》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4 黑白片 90分鐘
蘇聯高爾基少年兒童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馬爾林·胡齊耶夫 編劇:蓋納吉·什巴里柯夫 攝影:瑪爾加麗達·皮利希娜 主要演員:瓦列金·波波夫(飾謝爾蓋)尼古拉·古賓科(飾柯里亞) 斯坦尼斯拉夫·留勃申(飾斯拉瓦)瑪麗安娜·維爾金斯卡婭(飾阿尼婭)
本片獲1965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劇情簡介】
影片開始,國內戰爭時期的三個巡邏兵肩背步槍向我們走來。隨后,衛國戰爭時期的三個士兵并排在空蕩蕩的莫斯科大街上巡邏。就在他們消失在晨霧之中時,鏡頭一變,我們又看到三個人。不過,這已不是士兵,而是三個中學生:兩男一女。他們背著書包沿著黎明的莫斯科河岸又走又跑,談談笑笑。
夏末的一個拂曉,謝爾蓋急匆匆行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他剛從部隊復員歸來,事先未通知母親,為的是讓她感到意外高興。謝爾蓋的母親是醫生,妹妹剛中學畢業,他還有兩個朋友:柯里亞在一工廠的實驗室工作,斯拉瓦已經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三個朋友以獨特的方式見面后,斯拉瓦在家為謝爾蓋接風洗塵。
新的一天開始了。謝爾蓋來到他父親工作過的工廠上班。同一時間,柯里亞走進了自己的實驗室,斯拉瓦則坐進了自己的駕駛室。他開的吊車系著個大鐵錘,專拆除舊房子的墻壁。這樣,三個朋友早上一起走出院門去上班,晚上一起在院子里、大街上、街心花園、河堤岸邊散步交談。有時他們也加入其它青年的跳舞行列,遺憾的是,斯拉瓦因有家庭拖累,常被妻子“請”回家。
一天,三個朋友在追趕電車時,柯里亞慢了一步,跳上了第二節車廂。買票時,他順便掏出一個蘋果送給售票員卡佳。這使卡佳深深地記住了他。謝爾蓋也在公共汽車上遇到一漂亮姑娘,但不曾交談。
轉眼已是初冬。一天,謝爾蓋在柯里亞給他介紹的女友家過夜。早上起來,心情不快,走到大街上,抓起積雪狠勁地擦臉,仿佛要把頭天晚上的羞恥洗掉似的。斯拉瓦最近也很煩躁,開著吊車耳邊卻總是響著和妻子吵架的聲音。家庭瑣事使他們開始鬧矛盾,也許會發展得更糟。
新年過后,謝爾蓋病了,柯里亞和斯拉瓦前來探望。他們就生活的意義熱烈爭論。謝爾蓋羨慕柯里亞生活輕松愉快、豐富多采。而自己不管是工作,準備高考,還是參加社會活動,都總是提不起勁,雖然生活按部就班,但沒有意義。柯里亞則表示:“關于生活意義的大道理”他在中學時就聽膩了。他要的是“生活,而不是消耗生命”。
冬去春來,冰雪消融。寬闊的莫斯科街道利落干凈。“五一”節這天,大街上彩燈高懸,彩旗飄揚。人們身著漂亮服飾,拿著彩旗,花束,扛著各種豐碩成果的模型,舉著標語牌,興高采烈地參加勞動節游行。浩浩蕩蕩的游行隊伍穿過紅場,在列寧墓前走過。突然,謝爾蓋在游行隊伍中意外地發現了那位相遇而未曾相識的姑娘。柯里亞靈機一動,請姑娘的同事替他抬會兒地球模型,使得謝爾蓋有機會同姑娘交談。隊伍仍在行進,謝爾蓋和姑娘走在一起愜意無比。他們走著笑著,無意中姑娘把手中的氣球放入空中,頓時天空升起一大片氣球,色彩斑斕。氣球在空中飛,人們在地上行,天上、地下到處呈現一派節日的歡樂景象。謝爾蓋和阿尼婭(此時他已知道姑娘的名字)走出游行隊伍沿著莫斯科河岸漫步,暮色中他們走進擠滿節日人群的街心花園,傍晚時來到大街上,同歡樂的人們一起觀看節日焰火,呼喊“烏拉”。
斯拉瓦又和妻子吵起來了。當謝爾蓋和阿尼婭分手回到家時,只見斯拉瓦一人在空蕩蕩的院子里翻著單杠。斯拉瓦表示要和妻子分手,但保證付給她和兒子生活費。
節日過后,人們又開始了正常工作。柯里亞總是忙忙碌碌。在食堂的飯桌上同工程師瓦西里耶維奇和契爾諾烏索夫一邊談著工作,還不時地向瓦麗亞解釋著什么。謝爾蓋和阿尼婭經常約會,斯拉瓦則離開妻子,暫時搬到柯里亞的房間來住。
轉眼又到了夏季。謝爾蓋考上了大學。高興之際,約阿尼婭來到普希金藝術博物館參觀青年美展。不料在此碰到阿尼婭的丈夫,他們雖已關系破裂,但還未辦離婚手續。當阿尼婭第一次把謝爾蓋領到她家時,謝爾蓋才意識到他們父女間的深刻分歧。阿尼婭要獨立,不愿回這個家,但又不能不回。阿尼婭的父親給謝爾蓋上了堂政治課,教他怎樣做人,選擇什么樣的道路。謝爾蓋對阿尼婭“頭天晚上大喊大叫地從家里出走,第二天早上又回來說聲‘早上好’”表示不理解也不喜歡。
一天,柯里亞下班正準備回家時被契爾諾烏索夫叫住談話,他要拉攏柯里亞陷害瓦西里耶維奇,原因是老工程師說話直率,堅持原則,敢于給領導提意見。柯里亞真想給契爾諾烏索夫一記耳光,只因旁邊沒有證人,才未這樣做。從此柯里亞陷入沉思:為什么有人要背后陷害人?為什么生活中會出現這樣的卑鄙小人?他很想和朋友交換意見,可他們各有各的事。三個朋友終于坐在一起了。柯里亞把自己的憂慮告訴朋友,謝爾蓋則采用了柯里亞往日的方法:盡說俏皮話。柯里亞由于太認真,對謝爾蓋不能理解,甚至懷疑他們的友誼開始動搖。但無論如何,朋友間總算進行了一次長談。這又使他感到欣慰。一個夜晚柯里亞跳上電車,遇到售票員卡佳。姑娘發現他情緒低落,給予安慰。不久,待柯里亞再次上車尋找卡佳時,電車已換上自動售票機。柯里亞坐到終點站,心里無限惆悵。
綜合技術博物館的大禮堂擠滿了人,青年詩歌朗誦會已經開始。謝爾蓋和阿尼婭擠在一起,專心傾聽。上臺朗誦的青年詩人有沃茲涅謝夫斯基、葉夫圖申科、阿庫德讓娃……他們的詩歌道出青年人的心聲,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大禮堂里歌聲、掌聲、吵雜聲、筆記聲混在一起,透出解凍后的時代氣息。
謝爾蓋準備去參加阿尼婭的生日晚會時,妹妹無意中從舊書里翻出1941年的面包卡。于是媽媽講起她當年丟失這張供應卡后如何冒著生命危險去郊區挖土豆喂養謝爾蓋的艱難情景。謝爾蓋來到阿尼婭家。這里聚集著阿尼婭的朋友,大家有說有笑,非常熱鬧。最后進來的是阿尼婭的前夫。帶來的禮物是一大罐悶土豆。謝爾蓋提議為土豆干杯,不想這引起別人的挖苦。一青年問謝爾蓋要不要為青草干杯,并叫他趁早“別充當社會良心代言人的角色”。矛盾激化,一場爭論展開。這批青年人認為當今社會沒有什么“值得認真對待”。謝爾蓋則鄭重表明“革命,《國際歌》,戰爭,那些活著的和死了的戰士,以及像我們大家差不多都沒有了父親這樣一個事實,還有在饑餓的歲月救了我們性命的土豆……都應該認真對待。”說完穿上衣服離去。
謝爾蓋坐在家中沉思,突然鏡頭一變,他面前站著一個衛國戰爭時期的士兵,身后的掩體里即將參加戰斗的士兵們正在睡覺。他就是謝爾蓋的父親,父親向謝爾蓋講述了他和同志們犧牲的那場戰斗,希望謝爾蓋更好地生活。當謝爾蓋向父親求教,怎樣生活才有意義時,父親說謝爾蓋已23歲,而他犧牲時才21歲,所以謝爾蓋的問題應自己去解決。
清晨,謝爾蓋、柯里亞,還有剛剛和妻兒揮手告別趕來的斯拉瓦站在人行橫道邊上,車過之后,各人按自己的路線走去。這時,傳來了他們各自的心聲。柯里亞走向電車:“不管發生什么事,我們都將在一起……”斯拉瓦走向地鐵:“我真幸福,除了家庭我還有你們倆……”謝爾蓋走向公共汽車:“當你不感到孤獨,有東西值得信賴時,多好……我在這人世上有你們這樣的朋友,這是我非常珍視的……”
莫斯科,紅場上,三個年輕士兵手持步槍,邁著整齊、莊嚴的步伐走向列寧墓去換崗。
新的一天——星期一,一周的第一個工作日又開始了。
【鑒賞】
《伊里奇的哨卡》(又名《我二十歲》)是60年代初蘇聯電影處于轉折時期一部令人矚目的作品。影片攝成于1961年,1964年才得以與觀眾見面。影片被認為是一部劃時代之作。四卷本《蘇聯電影史》中寫道: “沒有《我二十歲》(原名《伊里奇的哨卡》),60年代初電影的全景則不成其為全景”。本片攝于蘇共20大之后的“解凍”時期,準確而細膩地記錄了當時蘇聯社會的心理狀態和時代氛圍。片名本身也有一定含義。影片受到赫魯曉夫的直接干預,被指責為“修正主義的集中表現”,是“反對神圣事物的戰略武器”。迫于壓力,編導不得不作修改,最后以中性而抒情的《我二十歲》為名上映。直到1988年蘇聯影協決定上映一批以前被禁映的影片之后,《伊里奇的哨卡》以其本來面貌在電影之家舉行了首映式。
本片主要表現60年代的年輕人(如今被稱為“60年代人”)性格的發展形成,他們對社會的看法,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以及在轉變時期敢于堅持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影片通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表現了60年代初青年人的生活及精神面貌。
三個20歲的小伙子告別過去,投入新的生活。謝爾蓋剛從部隊歸來,重新觀察周圍變化了的生活。他是我們常見到的那種循規蹈矩的小伙子。工作,戀愛,參加社會活動,溫課準備高考。但更重要的,他還是個浪漫主義者,一個愛思考的人。他不滿意自己的生活,想活得更有意義,但如何才活得更有意義,他帶著這個問題向在衛國戰爭中犧牲的,犧牲時比他還年輕的父親求教。
柯里亞可說是一個轉變型人物。他活潑,隨和,愛說俏皮話,充滿生活樂趣。他工作出色,經常得獎。工余生活也興趣廣泛:看電影,彈鋼琴,跳舞,滑雪……對“生活的意義”這類問題早已膩煩。然而當生活中真正遇到問題,當有人拉攏他陷害好人時,他比謝爾蓋還要嚴肅認真。他鄙視邪惡,痛恨小人。人為什么要陷害他人?生活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小人?他百思不得其解,從而陷入苦惱之中。
斯拉瓦,三人之中最早結婚的小伙子。他的性格發展更多地是通過家庭生活來體現的。他有自己的業余愛好:足球,但如今卻沒有時間看足球,更別提踢足球了。他希望多和朋友在一起,但又要照顧孩子。他被家務事纏繞,這就和他個人的追求、愛好發生了矛盾。斯拉瓦要保持自身原有的激情,又要保持和諧的家庭生活,也在探索解決的辦法。
這三個性格各異,帶有各自人生問題的小伙子被兒時的友誼結合在一起。如今雖然各有工作,各有所好,但閑時常在一起散步、聊天、探討問題。他們共同構成了60年代勇于追求、敢于探索的青年一代群體形象。
另一個重要人物是阿尼婭。阿尼婭不接受父親為她所作的安排,要求獨立,表現了積極的一面。但在思想意識上她同謝爾蓋相去甚遠,她是另一個圈子里的人。因此盡管他們相愛很深,謝爾蓋還是毅然離開了她。阿尼婭及其朋友體現了當時社會上令人不安的一種現象,即青年人對社會的懷疑,這也正是影片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主人公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對未來的求索貫穿在日常生活的流動之中。而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表現深刻的思想內涵正是胡齊耶夫劇作的藝術特點。
首先,影片在結構上采取開放形式。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曲折情節,沒有煽情的動人故事。在淡淡的日常生活流中,蘊含著極為活躍的思想活動。片中主人公的內心活動、矛盾心理、熱切愿望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發展,又在生活中得以解決。在沒有中心事件、沒有尖銳戲劇沖突的結構中,主人公的內心矛盾是促進劇作發展的動力。從表面上看生活沒有改變其日常節奏,但實質上卻充滿了深刻的變化和發展。從這一點上講,該片雖產生于西方電影創作的“非戲劇化”時期,但其弱化的戲劇性卻不同于這個時期西方“非戲劇化”的創新形式。
在表現風格上,影片更接近于紀實風格。寬闊的街道,高大的建筑,上下班的人流,地鐵、汽車、電車,拱型門的宿舍樓,到處可見的小書亭。冬天的雪,夏天的花,一年四季的變化,早、中、晚的活動。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是莫斯科的日常生活,是活生生的現實,這就拉近了觀眾與主人公們的距離。
在紀實風格的基礎上,注入詩意的比喻,這是胡齊耶夫影片劇作的特點之一。著名電影理論家弗雷里赫曾稱胡齊耶夫的影片是一首“散文詩”。影片在表現日常生活的散文結構中注入詩意的概括和比喻。如影片中的五一節游行,詩歌朗誦會和謝爾蓋父子會見的場面都具有高度的詩意概括,很能激發觀眾的情緒。此外,一些細小情節也透著淡淡的詩意。如謝爾蓋清晨從一姑娘處出來,用地上的積雪擦臉,潔白晶瑩的雪把頭天晚上不體面的經歷化成詩的比喻:年輕主人公經過懷疑和錯誤的折磨,正在獲得新的信念。又如柯里亞看著已換成自動售票機的電車慢慢駛進車場,漸漸消失在鐵門里時,惆悵之情油然而生。電車去了,仿佛帶走了柯里亞未及獲得的幸福。再如,雨夜過后,大街上水灘片片,男女主人公踩著積水你追我趕。入夜,兩人在紅綠燈的指示下同時奔赴幸福的約會。還有阿尼婭在告訴謝爾蓋自己的電話號碼時,上一層梯報一個數,把青年人的歡愉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觀察”是胡齊耶夫銀幕表現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該片的表現手法之一。用采訪報導形式拍攝下來的、經過精心組織的五一游行場面同新聞紀錄電影的片斷相結合,渾然一體。這組鏡頭的組合卻是通過幾個小孩爬在建筑物上觀看游行的鏡頭來實現的。它既突出了“電影觀察”的手法,又顯示了攝影機的報導功能。在談到藝術結構的基本要素時胡齊耶夫說:“逐漸不斷地觀察是必須的。它不僅要給觀眾一種感覺,即對內在變化和外部變化過程的真正延伸的感覺,還要使細節、單個臺詞、心理活動、事件的最小的然而是核心的東西最大限度地構成并相互結合,逐漸表現出最重要的、共同而深刻的東西。”不難看出,整部影片不僅透出作者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對青年人思想變化的觀察,還透出作者對生活的看法。
影片有兩個造型中心。其一是紅場、列寧墓。五一游行隊伍通過紅場,而人們在心中有疑慮時也來到這里。影片結尾,當列寧墓的守衛者三人一組莊嚴、整齊地去換崗時,我們立刻想起影片開頭國內戰爭時期的三個近衛軍戰士及衛國戰爭時期的三個紅軍戰士。影片前后呼應,導演以出色的造型語言揭示出保衛列寧的深刻主題。綜合技術博物館是影片造型的第二個構成中心。這里曾是“解凍”時期人們的匯聚點。詩歌晚會再現了“解凍”時期的時代氣氛和人的激情。當時在此朗誦的青年詩人沃茲涅謝夫斯基、阿赫瑪杜利娜、葉夫圖申柯、阿庫德讓娃……后來都成為著名詩人。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影片中露面的不少人物,如主要演員古賓科、留勃申,在阿尼婭生日晚會上出現的塔爾可夫斯基、米哈伊爾一岡恰洛夫斯基,以及在片中偶露真容的胡齊耶夫,后來都成為著名電影大師。
上一篇:《人人為自己,上帝反眾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侏羅紀公園》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