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802
威廉·華茲華斯的短篇代表詩作之一。在寫作該詩時,華茲華斯和妹妹多蘿西·華茲華斯一起住在湖區格拉斯米爾的鴿廬。他和另一位湖畔詩人柯勒律治過從甚密,兩人經常一同研讀歷代英國詩歌名篇。他生活極其質樸,創作卻異常豐富。不少意境獨特、流芳后世的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布谷之歌》寫于早春3月,其時并未有布谷之音,是作者追憶童年尋訪布谷蹤跡,重返神秘幻境的記錄。和《蝴蝶之歌》(“To a Butterfly”)屬于同一題材的作品,但寫意抒情更為酣暢淋漓。“阿,布谷鳥!我該稱你為鳥/還是一個游蕩的聲音?春天的寵兒,歡迎又歡迎! /對于我你仍舊不是鳥 /而是看不見的精靈。/一個聲音,一種神秘的感情。”(王佐良譯)華茲華斯喜用“神秘”、“幻夢”、“游蕩的聲音”等抽象的字眼來構建他的詩歌意象,若在其他詩人,反復使用相同的詞匯難免破壞詩歌的意境,但在華茲華斯,卻能把他全部的熱情和向往傾注在這些詞語里,并有足夠的詩才把它們提升為詩歌的語言,從而讓讀者領略到一種別具一格、清新自然的詩風,仿佛詩人在向大自然傾吐著秘密的心聲。此外,該詩也體現了華茲華斯的追問,即人在什么時候對于大自然的感應最靈敏、最純真。答案是:童年。他認為,雖然年華易逝,但是通過回憶,仍能尋回童年的某些東西:歡欣與自由,新生的希望,對感官世界和外部事物的追問,一個孤獨的人在幻想世界中行走時所感到的茫然不安等等。總之,那些“最初的感情和最早的回憶”,將永駐心間,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摧毀的。就這點而言,華茲華斯比柯勒律治認為一旦那“塑造一切的想象力消失了,詩人也就沒有希望了”的見解更高一籌。
上一篇:英國《《巴納比·拉奇》》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帕拉索爾薩斯》》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