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遠隔關山的朋友,離別8年有余,可你仍往事歷歷在心。甚至還記得那個身著天藍色仆役制服的白發(fā)蒼蒼的守夜人。在冷峭的彼得堡早晨,我們常常在塵埃未拂的、鼻煙壺般小巧的蘇沃洛夫紀念館相會,但他從不來打擾。我們在蠟制近衛(wèi)軍塑像后面的接吻是多么地熱切!后來,我們走出這古老的殿堂已經夕陽西斜,塔甫利切斯基花園沐浴在似火晚霞里。我們見一個士兵正按長官口令在那里操練。他一邊吶喊,一邊大步流星般踩著滑溜溜的薄冰,朝豎在途中的稻草人奔去。銀光閃處,刺刀扎進了稻草人的肚子。
你一定感到奇怪,我曾在上次信上向你許下諾言,不再回憶,不再談及過去,特別是小不點兒的瑣事,因為我們身為作家,應該惜字如金。可我受你的影響,第一行便破例,重又撩起舊日的情懷。不過,我的朋友,在此我并非想專敘往事。
現(xiàn)在是夜晚,電燈,家具,墻上的畫——夜間的靜物都蠟封了似的。從墻外偶或傳來排水管的嗚咽,它像屋宇的吞泣。夜晚我出門散步。柏林濕漉漉的烏亮的瀝青馬路映出了街燈的光暈,皺褶處貯存了一汪汪水洼,消防箱上端亮著小燈,橘紅色的,而那連片屋宇則為夜霧所籠罩,標志電車站名的玻璃牌卻因里面亮著燈而蒙上一層鵝黃。夜班電車從我身邊過去了,接著叮叮當當?shù)卦诮纸寝D彎。車廂空著,透過窗,可以見到燈光照耀下的一排排栗色座位,那個孤零零的、挎著黑皮包的售票員,踉踉蹌蹌醉漢似的,背對車行方向在夾道里穿行。此時此刻,我不知為什么既感喜悅,又感惆悵。
沿著靜悄悄的昏暗馬路漫步,我喜歡傾聽夜歸人的聲息。他走在暗中,見不到他的面目,而你無論如何也沒法猜到哪扇門扉將因他而復蘇。鑰匙投進它的鎖孔,咿呀一聲開了,然又啪的一聲合上,又一次響起鑰匙轉動的聲音,但這一次是在門后。透過門玻璃,可以見到柔和的燈光在過道深處倏地一閃。
公共汽車在電線桿上投下濕漉漉的光影,汽車車身則是黑黝黝的,窗口下方才露一片淡黃。濕漉漉的聲音響進耳管,車影在我腳下滑過。現(xiàn)在,街道已空落無人了,只有一只老狗,用它的腳爪敲打著人行道,怏怏地領著一位懶洋洋的美麗女郎散步。女郎支頂小傘,沒戴帽子,當她在消防栓的橘紅色電燈下走過時,黑傘忽地映上了被水稀釋的淡紅。
而在人行道轉彎處——是那么出人意外!——影院院墻像鑲嵌了一顆顆鉆石似的一閃一亮。在它里面,月亮一般皎潔的銀幕上你能看見一群訓練有素的人向你走來,身影愈來愈大。出現(xiàn)一位女性的臉,很大很大的臉,連朱唇上的細紋都清晰可見。她眨著灰色的眼睛,一顆可愛的、甘油似的、圓滾滾亮晶晶的淚珠掉落在臉頰上。有時也會出現(xiàn)未經加工的寫照(生活并不知道它被攝入鏡頭): 偶然的人群,晶瑩的流水,無聲勝似有聲的樹木。
過了影院,在廣場一隅,一個賣笑女郎正在徘徊。她穿著黑毛皮大衣,顯得有點兒臃腫。她在耀眼的商店櫥窗前駐步,觀賞里面的一尊蠟制雕像: 貴夫人打扮,濃妝艷抹,裹著碧綠的緞衫,桃紅的長襪。無疑只有夜游人方對此注目。我饒有興趣地看那個由巴賓堡來辦事的年事不輕的胡子先生怎樣接近這個同樣年事不輕的胖姐兒: 他快步越過她,卻又兩度回首睇視,于是她不慌不忙地領他去了銷魂窟。那房子就在附近,里面有帶家具的一個個空房。要是大白天,這幢房夾雜在同樣不顯眼的平常房舍之中,可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一個無動于衷但彬彬有禮的看門人整夜在門內的過道里守望。而上面,在五樓,一個同樣無動于衷的老太婆會幫他們打開房門并安詳?shù)厥障赂督o的宿資。
你知道電氣列車在空架橋上呼嘯而過時發(fā)出的巨大的響聲嗎?它遍體透亮,從所有的窗口飛出哈哈的笑聲。它的行程可能不出市郊,但它通過時黑洞洞的橋孔霎那間充滿莊嚴的鐵的音樂,不由使我想起那些風和日麗的南國。如若我能弄到朝夕想往的100馬克,我便將一無顧忌地,毅然決然地去那地方。
我如此悠閑,甚或光顧當?shù)氐男【瓢桑慈藗冊鯓犹琛T谶@里,許多人都胸懷忿懣并從忿懣中得到滿足,指摘摩登風尚,包括一時流行的現(xiàn)代舞蹈,說這些時髦玩藝兒只是庸才的發(fā)明,沒水平,一窩蜂,等等。他們指摘,咒罵,實際上也就是承認庸才亦能有所創(chuàng)造(無論國家管理機制或新穎發(fā)式)。他們議論這,議論那。其實,我們這些似乎時髦的舞蹈并非別出心裁,執(zhí)政內閣時期它早就存在。存在過黑人樂隊,緊身衣曾一度成為婦女時尚。而時尚,經歷許多世紀之后它往往殘息猶存。上一世紀中葉盛行的鐘式裙不就是嗎?一段時期內又將其拋棄,代之以窄裙,貼面舞。總的說來,我們的舞蹈是樸素大方的,有時,比如說,在倫敦的舞會上,因這樸實無華而備受贊譽。你記得普希金是如何描寫華爾茲舞的嗎?“單調而又熱烈。”現(xiàn)在仍能這么說。至于說什么世風日下……你可知道我從阿格里科拉的摘記讀到了什么樣的話?“我從未見過比當今的小步舞曲更下流的”。
是的,我喜歡在當?shù)氐男【瓢衫锟慈藗冸p雙起舞,看那涂得可笑而又可愛的眼圈,看進進退退的一雙雙白的、黑的鞋尖,而門外是與我長相隨的孤夜,濕漉漉的燈光,巴士的喇叭和高處的陣陣清風。
就在這樣的夜晚,離市很遠的東正教徒墓地上,一個70歲的老太婆自縊了。不久前死了她的老伴。早晨我偶然來到墓地,拄著吱吱響的雙拐的守墓人指給我看一個不高的白色十字架,說老太婆便是在那上面吊死的。十字架上還留有幾條細細的黃色勒印。“繩子是新買的。”他輕聲說。但最最神秘、最最美妙的是她那雙童鞋般的小腳后跟在濕地上留下的彎鐮形印跡。“死前她統(tǒng)共只猶豫了一小會兒。”守墓人安詳?shù)卣f。我看了看繩子留下的細微勒紋,看了看新挖的墓穴,恍然悟及,她死時必漾著孩童般的微笑。
我的朋友,寫這封信,或許只是為了告訴你,死,是那么的輕,那么的柔。至少柏林的夜晚是這樣啟示我的。
聽著!我確實是幸福的。幸福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我沿著大街、沿著廣場、沿著河岸散步,忽然感覺到濕霧在舔我皮鞋的裂縫。我驕傲地懷著我這份不可名狀的幸福。幾百年后,中學生讀我們的歷史時將感到枯燥乏味。一切都將流逝,一切都將消逸,但我的幸福,親愛的朋友,我的幸福將永遠留駐,留在街燈的濕的光暈里,留在轉彎處,留在黑暗的河碼頭上,留在雙雙起舞者的微笑里,留在一切之中,留在上帝慷慨賜予的人的孤獨之中。
(石忱川 譯)
【賞析】
《寄往俄羅斯的一封信》滲透了作者深沉凝重的懷鄉(xiāng)之情。同樣在靜謐孤寂的暗夜環(huán)境中發(fā)生,而感悟抒懷的方式卻與作者的散文《精靈》完全相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另一支思鄉(xiāng)之曲。作品通篇采用的書信體與作品濃郁的懷鄉(xiāng)之思巧妙貼合,仿佛一位分別多年的友人在耳邊輕聲低訴,娓娓述說心靈深處不為外人道的孤獨心語。
在開篇時,作品選取往事的精致細節(jié),行云流水般自然地回憶著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旋即話鋒陡轉,作者憶起對友人“不再談及過去,特別是小不點兒的瑣事”的承諾,于是便不再“專敘往事”,而回到當下靜謐昏黃的夜晚中來。然而,作者已經“重又撩起舊日的情懷”,那么,他又是如何在對這柏林的夜晚中感物抒懷,在對周遭的體悟中融入自己的離愁別緒的呢?納博科夫曾表示,在構想自己的小說世界時,他并沒有使用任何語言,而是以意象來思考。這種偏好在這篇散文中也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作者從室內“蠟封了似的”靜物寫起,到夜晚街道的馬路、電車、影院、酒吧至墓地,視線不斷變換延展,由內至外,由靜及動,貫穿所有視像的氣氛始終籠罩在一片靜謐、濕冷、孤寂的氛圍之中,滲透了作者情感的視像即成為了表達內心情感的意象。那空蕩蕩的夜班車中孤零零的售票員,那暗夜馬路上匆匆趕路的夜歸人,那空落稀疏的街道上怏怏地領著懶洋洋的美麗女郎散步的老狗,那空曠廣場上凄涼地招攬生意的賣笑女郎,那小酒吧里無聊至極、沉醉于酒精和跳舞的人們……一切人物都是如此地落寞寂寥,一切事物都沉浸在一股安靜得讓人窒息的陰郁孤獨的空氣之中。看著同樣游蕩在夜晚的人群,作者有一種深刻的同情與體悟,“既感喜悅,又感惆悵”。為何會產生這復雜的情感,他不得而知,抑或,喜悅是因發(fā)現(xiàn)了在夜晚與自己有著同樣經歷的朋伴,而惆悵又是因為一樣漂泊的同病相憐。作者“喜歡傾聽夜歸人的聲息”,也許,從他們的腳步聲和開門聲中,依稀可以感覺到那種溫暖的歸宿之感。在墓地的所見所聞是作者夜晚體悟達到的高點,孤寂的靜謐使人聯(lián)想到死亡,也許死亡同樣可以是輕柔的、安詳?shù)模吘梗鞘且粋€永寂的歸宿。客居他鄉(xiāng)的漂泊生活也許可以是充實的、光鮮的,但是在四周靜寂的暗夜到來之時,形單影只,濃烈的孤寂感和無歸宿感便會襲上心頭,并使人自然地去思考一些終極的問題,如幸福,如歸宿,如生命,如死亡。周遭的環(huán)境與作者的心境是那樣天衣無縫地暗合,在一片無可排解的濃郁的鄉(xiāng)愁中,作者得出的結論竟是一種“幸福”。“一切都將流逝,一切都將消逸”,但“幸福”卻“將永遠留駐”“留在一切之中”,“留在上帝慷慨賜予的人的孤獨之中”。細細品味,這種“幸福”是一種綿延不絕的、無可消除的永在的化身。“幸福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既然漂泊是無法改變的,那么,就在這無休止的靜謐與孤寂中享受暗夜里的幸福吧。這種意義的提升實際上包含著深沉的憂傷與悲慨,無可排遣中的以苦為樂更使人產生內心深處的酸楚。對于孤獨的理解,納博科夫曾在一次訪談中說:“孤立意謂自由與發(fā)現(xiàn)。一片廣闊無垠的沙漠,會比一座城市還令人興奮。”但他同時承認:“我的孤獨生活并沒有任何意義。我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絕不是我的氣質使然,而是由于俄國政治情勢的轉變,以及家道中落所造成的。就我個人來說,我個性正直、坦誠、熱心、無話不說、喜歡開玩笑……”正如作品中最終把靜謐的孤寂升華為一種幸福一般,漂泊的身世境遇、外物的無可改變使納博科夫接受了這種異于自己性格的生活方式,并把它視作自由與發(fā)現(xiàn)的探索之旅。而這豁達之中,又蘊涵了多少暗夜中才會涌起的孤寂與鄉(xiāng)思,也許只有作者本人知曉。
(袁 薇)
上一篇:家園 [俄國]勃洛克
下一篇:對罪愆、苦難、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觀察 [奧地利]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