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2 彩色片 85分鐘
法國馬里榮影片公司 法國電視三臺/瑞士奧斯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編導: 羅貝爾·布萊松(根據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偽息券》改編)攝影:埃馬紐埃爾·馬舒埃爾 主要演員:克里斯蒂安·帕臺(飾伊翁) 馮·登·艾爾森(飾小個子女人) 卡洛琳·朗格(飾愛麗茲) 萬桑·里斯特魯奇(飾呂西安) 迪迪埃·博絮(飾照相器材商店老板) 馬克·恩斯特·伏爾諾(飾諾貝爾)
本片獲1983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創作獎
【劇情簡介】
巴黎凱旋門附近的福煦元帥大街。一幢文藝復興風格的高級公寓住宅大樓。
中學生諾貝爾悄悄地打開了父親在臥室里的寫字臺抽屜。他從錢盒里拿出幾個硬幣。父親得知兒子需要錢,只給了他一張面額不大的鈔票和幾個硬幣。諾貝爾說自己在學校欠了別人的賬,但父親仍然不給。他滿肚子不高興地去找母親要錢,又碰了壁。無計可施的諾貝爾給自己的同學馬夏樂打電話,說要把自己的手表賣給他。
他騎著摩托車來到帕西區馬夏樂家里,把手表摘下來交給他。但馬夏樂沒有要他的表,反而從兩個筆記本之間抽出了一張面值為500法郎的鈔票,并告訴他這是一張偽造的紙幣,問他能否識別出來。諾貝爾承認自己認不出來之后,兩人一起到街上去碰運氣。
兩人在一家照相器材商店門前停住車。進店后馬夏樂買了一個小鏡框。諾貝爾從口袋中掏出那張500法郎的偽鈔,遞給了老板娘。老板娘覺得這張鈔票不對頭,就進入暗室翻來復去地檢查。最后,她還是收下了這張偽鈔,并找錢給了諾貝爾。兩個孩子如愿以償,走出店門,把找回的錢各分一半,跳上摩托,揚長而去。
晚上,商店老板發現了這張偽造的鈔票,對他妻子說:“你不知道在巴黎市面上有幾千張這種假票子嗎?你真笨!”但老板娘反唇相譏:“前幾天,你自己不是也上過當,收過兩張500法郎的假票子嗎?”老板把三張偽鈔放在一起收入錢柜。
伊翁是一位年輕的燃料油送貨員。他在照相器材商店后院的油倉注完油之后,開了一張發票,走進商店。店伙計呂西安把發票接過來,交給了老板。老板看了看發票,把那三張500法郎的鈔票和一些零錢付給了伊翁。
伊翁到一家小餐館去吃飯。付賬時,他把那三張鈔票遞給了餐館老板,老板說三張都是假錢。伊翁想把錢要回來,以便去找照相器材商店評理,但老板不但不把錢退給他,還罵伊翁是騙子。一怒之下,伊翁把老板推倒在地,一張餐桌也被撞翻了。
警察聞訊趕來,帶著伊翁來到照相器材商店。不料店老板指使店伙計呂西安,告訴警察說他們根本不認識伊翁。當伊翁拿出支票存根為證,指給呂西安看, 呂仍佯裝不知。
伊翁垂頭喪氣地回到家里,一籌莫展。他的妻子愛麗茲建議去找律師,到法院告發照相器材商店老板及其店伙。但在法庭上,被老板收買了的呂西安矢口否認曾經見過伊翁。結果法庭判決伊翁誣告,罰他繳納訴訟費。更可悲的是,第二天他就被公司解雇而失了業。
照相器材店老板娘在街上偶然撞見了諾貝爾,她到學校把事情經過告訴了校長。校方通過教神學課的神甫查證屬實后,通知了學生家長。諾貝爾的母親為了平息事端,給照相器材店老板娘送去了加倍的錢,這件事才算了結。
貪得無厭的呂西安,乘老板外出之機,抬高商品價格欺騙顧客,將差價中飽私囊的事被老板發現,也遭解雇。但他在離店時,用肥皂把保險柜的鑰匙做了印記。他和兩個同伙乘老板夫婦外出午餐之機,把保險柜偷盜一空。老板夫婦回店看到保險柜洞開,瞠目結舌,面面相覷。
呂西安的膽子越偷越大,不僅將偷來的支票從銀行中兌出現金,而且干起了從自動取款機偷竊的勾當。轉眼之間,他就發了橫財。據說他用偷來的錢還做了幾件扶危濟貧的事。后來,他還給昔日的雇主寄來一張支票,并附上一封短信。信中說:“你用幾張假鈔票坑害了伊翁,但我是有憐憫之心的人。把這張支票拿去吧。別忘了你們的老伙計。呂西安。”老板讀這封信時,感動得淚流滿面。
畢竟惡有惡報。呂西安終于被捕入獄了。
失業后的伊翁,窮困潦倒。為了生活,不得已參與一樁銀行搶劫案,他被指定為匪徒逃離現場時開車。然而警察及時發現了這樁案件,全部匪徒被當場擊斃。驚慌失措的伊翁奪路而逃,車子撞到樹上,他被捕入獄。妻子愛麗茲探監時,如鯁在喉一言未發。伊翁從妻子的信中得知,他們的獨生女兒,在他入獄之后不久身染重疾,搶救不及而死。伊翁淚如泉涌,痛不欲生。在極度痛苦中,一名犯人拿他妻子的貞操開玩笑,被激怒的伊翁抄起一把菜刀,揪住了那個犯人的脖領,正在這時一名看守從身后抱住他,伊翁又把菜刀舉在看守頭上。雖然最后他把菜刀扔到地上,但監獄法庭仍認為伊翁有意殺人,因而把他投入特殊牢房。在那里,伊翁得知妻子在丈夫入獄、獨女夭亡的雙重打擊下,痛苦萬分,離家出走,去向不明。
家破人亡的伊翁陷入了絕望。他把每天積攢起來的安眠藥一口吞了下去。但求死也未成,伊翁被人及時發現,得到了搶救。
事有湊巧,呂西安也被關進同一獄中。在監獄小教堂里見到伊翁時,呂西安建議他一起越獄,但伊翁對他恨之入骨,未加理睬。呂西安越獄未遂,被關進外省的一座重罪特殊監牢,在那里他將永無出頭之日。
最后,伊翁獲釋了。
伊翁出獄的當天夜里,就在一座郊區小客棧里,殺死店主夫婦,搶走了錢財。
第二天,他在鄉村郵局遇到一位上年紀的小個子女人,便尾隨她到了家。這位心地善良的女人給他做飯并把他安頓在貯藏室中。伊翁把自己殺人搶錢的事如實地告訴了她。
次日凌晨,當小個子女人給伊翁送來熱咖啡時,在院子里遇到了她的公公。老頭子要她趕走伊翁,并打了她一記耳光。自從兒子死后,老頭子整日酗酒,脾氣變得十分乖張,經常無故打罵兒媳。這位天使一般的女人,在丈夫謝世之后,像奴隸一樣伺候公公,同時照料一個殘疾兒童, 日復一日地過著逆來順受的日子。伊翁對她產生了感激和同情。
客棧夫婦慘死一案,引來了警察,他們來到伊翁藏身之所附近巡查。
這天夜里,伊翁在貯藏室中找到一把板斧,潛入老人的臥室,手起斧落,老人立即斃命。接著,他又把小個子女人的姐姐和姐夫砍死在樓梯上。最后,伊翁推開了小個子女人的房門,逼問她錢放在什么地方,但她并不驚慌,只把雙臂交叉在胸前,溫柔地看著伊翁,并低聲嘆息說:“可憐一下你自己的靈魂吧!”殺紅了眼的伊翁又把這位善良的女人砍死在血泊中,連家中的小狗也未能幸免。全部生靈都慘死在伊翁的斧下。疲憊不堪的伊翁靠墻坐在地上抱頭痛哭。
次日黎明,警察部隊包圍了小村,滿身血污的伊翁走進一家布滿憲兵的咖啡館,對警官說:“我圖財害命,殺了客棧店主夫婦,剛才我又把這一家人都殺了。”警察押著帶手銬的伊翁,穿過憤怒的人群,離開了咖啡館。
【鑒賞】
金錢像愛情、死亡一樣,似乎也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彌爾·左拉寫過以《金錢》為題的小說,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莫里哀在《慳吝人》中,近代法國作家馬塞爾·帕涅爾在《竇巴茲》中,都對金錢的社會職能發表過大同小異的觀點。縱然各國都有“金錢不能給人帶來幸福”的諺語,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資本統治的商品社會中,儼然成了一條真理。人為財死的悲劇,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著,而且版本總在不斷翻新。看來,這類悲劇還得繼續演下去。羅貝爾·布萊松根據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偽息券》改編的這部影片,是金錢悲劇在現代社會中的一個翻版。布萊松說:“我這部影片無意在道德觀念上給人帶來什么新的啟示“但他的藝術處理卻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故事的主線描寫青年工人伊翁無辜地做了兩個使用假鈔票的富家子弟的犧牲品,受屈含冤,鎯鐺入獄,家破人亡,求死不能。出獄后,圖財害命,喪失理性,以怨報德,濫殺無辜。最后他投案自首速求一死。伊翁的悲劇可以說是金錢異化功能的又一圖解。
故事的引子是諾貝爾和他的同學,他倆利用一張假鈔票在街上騙錢,雖受到校方警告,但諾貝爾母親的做法只是為了息事寧人,并不能杜絕這類悲劇的重演。
呂西安的遭遇是本片的一條副線,從受人唆使誣陷伊翁,小偷小摸到盜竊保險柜和自動取款機,被捕坐牢,越獄未遂最后被打進死牢。導演通過呂西安的命運告誡人們,貪圖不義之財的人,必遭滅頂之災,這是一條客觀規律。
《金錢》這部影片的故事情節比托氏小說更加凝煉,雖然保留了原著的基本情節和部分對話,但布萊松重新進行了結構。在托氏小說中,作者意在描繪一張假息票的詐騙所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攪亂了五六個人的平靜生活,給人以平地風云禍從天降之感,充滿著托氏喜愛的神秘主義色彩。而影片《金錢》的故事是由伊翁這個人物貫穿始終的。布萊松認為,伊翁從一個普通青年工人變成一個喪失天良的殺人犯,是由不可知的命運造成的。在金錢的誘使下,任何人心靈中的罪惡因子萌動之后,都可能變成十惡不赦的惡棍。很明顯,布萊松的用意不在于敘述這個并不復雜的故事,而在于在各鏡頭段落之間表述他這一寓意。
布萊松在1975年發表的《電影紀實》中說:“一個畫家不是靠顏色,而是靠顏色之間的關聯來表達自己意圖的。同樣地,電影也不是靠畫面,而是靠畫面之間的關聯來傳達作者觀念的。如果單獨來看某一個畫面它是中性的,但當它與另一個畫面連在一起,第一個畫面就活了,就產生了生命。這不完全是故事本身的生命,或是劇中人物的生命,而是影片的生命。從畫面的生命誕生那一刻起,電影才成為一門藝術。”
自1951年拍攝《一個鄉村牧師的日記》以來,布萊松拍片時,不再聘用職業演員,不搭布景,不用詞藻華麗的對話,力求直接反映生活。他采用和新現實主義導演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深入解剖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他們的性格和行為。這部影片以獨特的風格、新穎的電影語言、深邃的寓意轟動了西方影壇,成為法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
《金錢》在戛納電影節獲獎時,記者問他為什么不聘用專業演員,布萊松回答得十分明確:電影不是演出,而是寫作。你無法改變一個演員的內心世界:真誠的目光不是一種可以創造發明出來的東西。職業演員的表演可能會很精彩,但這不是我所追求的。制片人需要技藝超群的明星,這是他們的事。而我在影片中探索的東西,是一條通向未知的前進道路。總而言之,未知的東西是自然界和人,而不是演員。”《金錢》的全部角色都由非職業演員擔任,人物的對白臺詞很少,也沒什么需要高超演技的鏡頭。布萊松從來不允許演員“演戲”。根據巴斯卡爾理論,只要一表演,就難免會落入俗套,角色本身的個性就會喪失。
為了抓住人的真摯表情,他要求演員絕對服從他的調度,不給演員留有任何可以自由發揮的余地。為了洞察人物的性格和分析他們的行為,他想方設法使劇中人物被關閉在與外界隔絕的密室之中。《金錢》和他過去拍攝的《死囚犯的越獄》、《圣女貞德的受審》和《一個鄉村牧師的日記》一樣,主人公都處于孤身一人被封閉的環境之中。布萊松認為,人只有在這種境遇中,為社會交往所需要的那層“超自我”才會被剝離,而真實的自我才會顯現,更深一層的下意識才會被挖掘出來。
法國電影美學家讓·米特里認為“布萊松是法國電影界最嚴格的文體家。他熱衷高度的抽象,刻意使自己的風格干枯、貧乏,給人某種‘苦行’、‘禁欲’的感覺。一垛白色墻壁的視覺主題是與純潔無暇的精神主題關聯一致的。”有人說布萊松理想中的電影應是面對白色的銀幕(或一垛光禿禿的白墻),加上一個毫無感情色彩地讀著笛卡爾《方法論》的畫外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他“電影是人的內心活動”的主張。也許正因為如此,《金錢》像布萊松的其它影片一樣,在觀眾和評論家中間引起截然對立的兩種反應。一部分人認為是稀世之作;一部分人則認為味同嚼蠟。然而大家都一致認為伊翁在獄中的那幾組鏡頭十分精彩。
伊翁在獄中,妻子中斷探監之后,他寫給妻子的信全被退回,他內心的孤獨感躍然畫面,使他近乎瘋狂。在這種狀態中受人侮辱而頓起殺機,當是意料中事。被關入特殊單人牢房,孤獨發展成絕望,勢必導致伊翁產生自殺念頭。當他聽說仇人呂西安被轉移到特種監牢,自己無法親自報仇時,更感自己已經失去生存的價值。既然工作、妻子、女兒、仇家已經不復存在,過去的伊翁也應隨之消失。伊翁出獄妄殺無辜而后自首,只是為了速求一死。對小個子女人受公公虐待而表現出的義憤和同情,只是他良心未泯的一絲閃光。圖財害命的惡魔已經占據他那顆早已冷酷的心,因而演出了以怨報德的悲劇。金錢是萬惡之源的寓意自然會引起觀眾反思。
布萊松的電影風格以繪畫性見長。法國著名導演特呂弗曾稱“與其說布萊松的影片酷似一幀幀精美絕倫的照片,毋寧說更像出自名家之手的油畫。”事實上,布萊松本來就是畫家出身,爾后兼職電影劇作,最后才成為一名導演的。他刻意挖掘鏡頭內的豐富表現力,特別注重鏡頭結構、場面調度、影調、照明、色彩變化。他十分注重鏡頭的繪畫表現力與動態的攝影技巧。這從《金錢》結尾前,伊翁血洗小個子女人全家的幾組鏡頭就可見一斑:
遠景。樓梯的最下一級上,小個子女人的姐姐躺在血泊中,姐夫的尸體正從上面幾級的樓梯上緩緩地向下滑動。一支亮著燈的手電筒從樓梯上直滾下來。小狗迷爾扎呻吟著跑過來,在兩具尸體周圍轉了幾個圈,又跑開了。
遠景。小狗迷爾扎跑進殘疾兒童臥室,在他床邊跑來跑去,孩子坐在床上哭泣。接著,小狗跑出來(鏡頭跟拍)站在小個子女人臥室門口。正在這時,伊翁(后背)把門猛力推開(鏡頭緩慢向前推),我們看到驚呆了的小個子女人,睜大著眼睛,從床上欠起身來,一盞小床頭燈射出昏黃的亮光……
中景。伊翁持斧的胳臂向上一揚,使足全身氣力,劈了下去(斧劈聲)。
特寫。床頭燈被斧子碰倒,在桌上搖來搖去,墻上燈光映出的圓形光環里,現出濺在墻上的幾滴鮮血。最后,臺燈滾落在地,伴隨著燈泡爆裂的聲音,全室頓時跌入黑暗之中。
在這組鏡頭中,我們只聽到兩句簡短的對白:
伊翁:錢放在什么地方?
小個子女人面對忘恩負義的殺人強盜,既不驚慌也不喊叫,只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溫柔地看著伊翁,低聲嘆息著說:
“可憐一下你自己的靈魂吧!”自身死之將至還在關心殺自己的人的靈魂安寧,若非天使,誰能有這般心腸?
影片不乏兇險場面,但布萊松是以他特有的方式來表現的,即只表現幾個能說明問題的細節:當他要表現暴力的時候,只讓人看一只抓住毛衣的手、一只舉起斧頭的胳臂或是一張正在翻倒的桌子;拍攝伊翁的第一起殺人案只讓我們看到洗手池的水是紅色的;最后一起也只有兩具尸體和一盞翻倒的床頭燈和幾滴濺在墻上的鮮血。布萊松也拍攝了一些驚險樣式的高潮戲,如汽車追逐、企圖越獄、謀害人命等。但很明顯,這些都只是為敘事服務的。對導演來說,只有一點是最關鍵的,即以金錢為齒輪的邪惡的社會結構如何掀起伊翁心中的波瀾;厄運、不公正、怯懦、兇殘如何使這個人遭災、沉淪、毀滅。從本質上來說,我們感到作品更接近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風格,而非托爾斯泰。
布萊松手法的簡練,在這部影片中可謂登峰造極。搶劫銀行那場戲,從頭至尾借一個看報紙的過路人來交待;囚犯進監獄要默不作聲地辦理一切例行手續,而手續本身就反映出無聊、繁瑣、令人窒息;拍攝寄給監獄中的伊翁的那些信時,布萊松卻讓這封催人淚下的信在無動于衷的獄吏手中傳看。
影片充分展現了布萊松的獨特風格,即逼真的音響和單調的談話語調適成反比,毫無表情的臉和真實的布景融合為一。每一幅畫面都具有符號價值。
上一篇:《野草莓》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鋼琴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