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凡爾哈侖·驚醒的時間》經典詩文賞析
這是三月!
一片病后的遲緩的陽光
從上面斜到窗口
和透澈的地上。
這是三月!
衰老的冬已向北方去了,
好象一只振起了羽毛的鳥;
新鮮的黎明搖落了濃霧。
這是三月!
南方的酷冷已滅
天在村間的空地上
攤開了它的臺布。
這是三月!
曙光倚向沉思的湖的
長長的鏡面上, 它的臂滑過
而且伸進到那平膩的水底。
這是三月!
而那春天, 它馴服著
同著鳥的初唱。
而在青石色的池沼里
管轄區的謙卑的人們
為了修理茅舍和編織籬圍
在截著長而又白的蘆葦。
(艾 青 譯)
這首詩描繪了嚴冬剛剛過去,萬物開始復蘇的初春景象。 這是一首寫景詩, 但又不單純為了寫景。
詩人是以清新明麗的筆調描寫初春景象的, 并且筆墨干凈利落,五節詩就勾勒出五幅清晰的圖畫。每節的首句都是一個感嘆句:“這是三月!”提醒人們春天將從沉沉睡去的冬季“驚醒”過來了, 表現了詩人的驚喜之情。 詩人是從幾個側面描寫“三月”的: 第一節, 詩人寫三月的陽光, 它剛剛醒來, 雖然還帶著病后遲緩的腳步, 但卻給那些經過寒冷冬季的人們帶來莫大的溫暖和撫慰。 第二節寫冬日已盡, 黎明到來, 詩人把冬天擬人化, 謂之“衰老”, 并且形象地比喻為“一只振起了羽毛的鳥”,向北方逃遁而去。第三節寫三月的天空, 三月的天空是萬里無云、 一片明朗的, 但詩人沒有這樣直說, 而把蔚蘭的天空比喻為在村間空地上攤開的臺布。 這個比喻新鮮、醒目。第四節寫曙光。第五節詩由寫景到寫人。 大概是一場戰爭剛剛結束吧,人們正在初春的泥濘中修復家園。至此,詩人寫景的目的已很明白: 時間的驚醒象征人民的覺醒,三月的自然景象暗示人類開始從災難中復蘇;詩人在為如初春一樣降臨的和平安寧的新生活而祝福。
詩人運用象征手法,但表現的卻是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因此沒有神秘、難解之處。凡爾哈侖早期曾追隨象征主義,作品表現出悲觀頹廢的傾向,內容比較抽象晦澀。后來他逐漸接近社會現實,創作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時的作品較多地滲透了現實內容,但卻保留了象征的手法。這首詩明顯地帶有這一特色。這首詩在描寫自然景象時,運用化靜為動的手法,寫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機。詩人描繪的是一幅幅動態的畫面,這是畫家的畫筆無能為力的。在每一節詩中,都有一個使畫面“活”起來的動詞:“斜到”、 “向……去了”、 “攤開”、“滑過而且伸進”等。這些使本來靜止的自然景物“活”起來的語言,就是對于日常經驗“陌生化”的語言。它使我們以另一種方式觀察事物,從而獲得新鮮的體驗。此外,詩人善于運用口語狀物寫態,體現了“散文美”的風格。詩句的移行也巧妙而自然,如把動詞“攤開”和“伸進”分別移至行首,突出地表現了物象的動態。
這首詩雖然意在暗示現實生活,但是它不是現實生活的直接描寫,而是其象征的投影。這種象征使詩超越了具體的現實時空,而獲得了更持久、更普遍的審美價值。因此,讀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感受。
上一篇:〔法國〕雨果《悲慘圖》賞析
下一篇:〔澳大利亞〕沃克《我們要走了》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