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弗雷德·[英國]拜倫》作品提要|作品選錄|賞析
【作品提要】
中夜時分,在一個哥特式的走廊里,憂心忡忡的曼弗雷德正獨自徘徊,感嘆著知識無用,生命無趣。他用咒語召來七大精靈,以滿足其“忘懷”的愿望,而眾精靈卻對此無能為力。清晨,意冷心灰的曼氏來到少婦山頂,意欲跳崖自殺,結(jié)果被一羚羊獵者所救。但養(yǎng)傷未愈,曼氏又決意出行,來到阿爾卑斯山一個幽深的峽谷,用咒語召來阿爾卑斯山的魔女,向她傾訴自己的痛苦: 自小便與人格格不入,成人后因其冷漠導致其所愛女子愛絲蒂塔的夭亡,從此飽受靈魂的折磨而不得解脫。他請求魔女喚醒死去的愛人,但魔女無此法力。魔女離去,留下曼氏獨自傷懷。此后,他跟隨三位命運女神和復仇女神來到罪惡與黑暗之神阿里曼的宮廷,復仇女神為他喚來愛絲蒂塔的幽魂,曼氏向愛絲蒂塔詢問他是否已得到她的寬恕,愛絲蒂塔起初沉默不語,后來告訴曼氏他次日就將結(jié)束其塵世間的不幸命運,說完即飄然而去,曼氏隨后也離開宮廷?;氐阶约旱某潜?,曼氏打算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城堡中人紛紛議論曼氏的古怪行徑,修道院院長聽聞后趕來救他,但為時已晚,曼氏仍然死去。
【作品選錄】
第一幕
第二場
在少婦山上
時——早晨
曼弗雷德獨自一人在懸崖上。
曼弗雷德我曾喚起的精靈遺棄了我,
我曾研究過的咒語欺騙了我,
我所依賴的辦法使我受苦;
我不再依賴那超人的幫助了;
它沒有力量支配過去,至于將來,
直到過去被黑暗吞沒了的時候,它也不是
我所尋求的東西。——我的大地啊!
你清新的黎明,你,你這群山啊!
你們?yōu)槭裁催@么美麗?我卻不能愛你們。
還有你,你宇宙的光明眼睛啊!
你照耀著萬物,你給一切以歡樂,
——但你卻照耀不到我的心上。
還有你,你這懸崖絕壁啊!我站在
你那邊緣的極端,凝望著下面激流邊上的
高大的松林,那松林在遙遠得炫目的地方,
低微得像叢生的灌木;當一個輕跳,
一個顫抖,一個移動,甚至一口氣,就可把
我的胸脯安放在那巖石的河床上,
在那里永遠地安息——我為什么要遲疑呢?
我感到那沖動——但我沒有跳下;
我感到那危險——但我沒有退縮;
我的腦子旋轉(zhuǎn)著——但是我的腳仍舊站穩(wěn):
在我的身上有一種力量抑制著我,
而且它使我活著就是我的不幸——
假若我的內(nèi)心里呈現(xiàn)著
精神的空虛,并且作我自己的
靈魂的墳墓可以算是生活,因為我已不能
為我自己的行為辯護了——
那罪惡的最大的弱點啊!
呀,你穿飛云端的使者!
(一只蒼鷹飛過。)
你那歡樂的飛翔高入云際,
你盡可以這樣突然地飛近我——我愿作你的
獵物,使你的小鷹們飽食;但你飛去了,
飛到眼睛所不能追隨你的地方去;
而你的眼睛呀,卻用一種敏銳的視力,
向下,向前,向上投射著?!利惏?
這整個看得見的世界,是多么美麗!
在它的動作和本體里,是多么輝煌!
而我們,我們自稱是它的統(tǒng)治者,我們,
半屬泥土,半屬神性,同樣地不適于
沉落或飛翔,以我們這混雜的本質(zhì)
造成它那元素間的相互沖突,呼吸著
腐朽與驕傲的氣息,并為那些
卑微的欲望與高尚意志奮斗著,
直到死亡支配了我們,
人們——并不是像他們自稱的那樣,
他們彼此是不相信任的。聽啊!這笛聲,
(聽見牧人的笛聲在遠處吹奏)
這山蘆笛的自然的音樂——
因為這兒家長式的時代,并不是一個
牧人的荒唐故事——吹奏著自由的曲調(diào),
混和著逍遙的獸群的甜蜜的鈴響;
我的靈魂愿痛飲那回聲呀!——噢,但愿
我是一個可愛的歌聲的無形的幽靈,
一個具有生命的聲音,一個有氣息的和諧,
一個無形的愉快——我愿與那產(chǎn)生我的
可愛的聲調(diào),同生同滅!
羚羊獵者從下面走入。
羚羊獵者正是這樣地
那羚羊跳著;它以輕捷的腳步
戰(zhàn)勝了我;今天我的收獲,很難補償
我的危險異常的勞碌了?!@里是什么人?
他不像是我們的同行呀,可是他攀登得
這樣高,除非是我們頂好的獵人,就是我們
住在山里的人,沒有一個能達到的。遠遠地看來,
他的服裝漂亮,他的儀表雄偉,而且他的神氣
驕傲得像一個自由的農(nóng)民一樣——我得
近一點兒,走到他跟前去。
曼弗雷德(沒有覺察到那走來的人)
就像這樣——
愁苦得頭發(fā)都蒼白了,像這些凋零了的松樹一樣,
那些只經(jīng)過一個寒冬的殘物,沒有樹皮,沒有枝條,
只是在一個被詛咒的樹根上的干枯的樹干,
那只給人一種衰亡的感覺啊——
就像這樣,永遠只是這樣,而以前并不是
這樣的!現(xiàn)在,在我的額上已刻滿了皺紋,
那是在瞬息之間刻成的,而不是被許多年月——
那些痛苦的年月使我覺得好像許多年代似的——
我所過的年月刻成的!——你懸空的
冰崖啊!你這崩雪啊!一絲微風把你們吹得
像大山似地傾倒,你們來壓碎我吧!
我一會兒聽見你們在上面,一會兒在下面,不斷的
沖擊著崩裂著;但是你們都過去了,
你們只傾倒在那些仍愿活著的東西上;
傾倒在那些幼小而繁茂的樹林上,或者傾倒在
那些無辜的鄉(xiāng)民的茅舍與村落上。
羚羊獵者霧開始從山谷里升上來了;
我要勸他下來,不然,他可能會立刻
把他的道路和生命一塊兒失掉。
曼弗雷德霧在冰河的周圍升騰起來;云在涌起,在我的
面前的山下,急速地旋卷著,白色的,硫磺似的,
仿佛是從深沉的地獄的激動的海洋里涌起的泡沫,
它的每個浪花都擊碎在那個有生命的海岸上,在那兒
堆滿了被定罪的人,堆得像卵石一樣。——我暈了。
羚羊獵者我必須小心地向他走去;如果走近了,一個
突然的腳步聲,就會驚嚇了他,他仿佛
已經(jīng)在搖擺了。
曼弗雷德山已經(jīng)倒塌了,
在云層里留下一個空隙,而且以一個震動,
搖撼了它阿爾卑斯的兄弟們;用那些
崩解的碎片,填滿了濃綠的山谷;
它們以一個突然的沖擊,阻塞了那些河流,
把河水擊散成霧霾,并使它們的水源
去尋找自己另外的河道——就像這樣,
這樣在羅森堡山老年的時候,曾經(jīng)作過——
我為何不站在它下面呢?
羚羊獵者朋友!小心點兒吧,
再走一步就是致命的一步!——為了那造您的
上帝的愛,請別站在那邊緣上吧!
曼弗雷德(沒有聽見他的話)
這樣的地方,對于我倒是一個適宜的墳墓;
我的骨頭那時就會安靜地躺在它的深底;
它們那時就不會被散在巖石上,卻作那
風的消遣——像這樣——像它們可能的這樣——
只在這一跳?!绖e了,你遼闊的天空!
請你不要這樣責備地瞧著我吧——你并不是
為我而設的——大地啊!把這點兒微塵收去吧!
正當曼弗雷德要從懸崖上跳下時,
羚羊獵者突然地抓住他。
羚羊獵者停住,瘋子呀!——即使您厭倦了您的生命,
但也不要以您那罪惡的血,玷污了我們這純潔的山谷——
跟我去吧——我不愿再放開我的手了。
曼弗雷德我心里煩惱極了——不,別抓著我吧——
我全身沒有力氣——群山在我的周圍打轉(zhuǎn)——
我的眼睛昏花了——你是什么人啊?
羚羊獵者我馬上就會告訴您的。跟我走吧——
云變得更濃了——這兒——請靠在我身上——
把您的腳踏在這兒——這兒,拄起這根棒子,
在那株灌木上靠一會兒——請把您的手遞給我,
緊緊地抓住我的腰帶——輕輕地——好了——
一點鐘內(nèi)就要到我的那所茅舍了——
來,我們很快就會找到一個比較穩(wěn)固的踏腳地方,
一個仿佛有點兒像小道的地方,自從冬天激流就把那
山道給沖壞了?!獊?,我們已勇敢地走完了這段路——
您倒應該去作一個獵人。——跟我來吧。
當他們困難地走下峭壁時,幕閉了。
第四幕
第四場
……
曼弗雷德宣布吧——你的使命是什么?
精靈來啊!
修道院長你是什么,卑微的東西?回答我!——說吧!
精靈我是這個人的守護者?!獊戆?是時候了。
曼弗雷德我對任什么都有了準備,但是我拒絕那
召喚我的力量。誰派你來這兒的?
精靈你立刻就會知道的——來啊!來啊!
曼弗雷德我曾命令過
那實質(zhì)遠比你偉大的精靈們,而且
曾跟你的首領戰(zhàn)斗過,你滾開吧!
精靈凡人呀!你的死期到了——我說,走吧!
曼弗雷德我早知道,而且現(xiàn)在也知道我的死期到了,然而
我不愿將我的靈魂交與像你這樣的東西,滾開吧!
我愿像我活著的那樣死去——獨自地死。
精靈那么,我必須把我的兄弟們喚來了。——出現(xiàn)吧!
別的精靈們出現(xiàn)。
修道院長滾開!你們這些罪惡的東西!——滾開吧!我說;
在敬神還有力量的地方,你們是沒有力量的,
我要命令你們,憑著——
精靈老人啊!
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我們的使命和你的職位;
請不要在這無益的事上,來枉費你圣潔的言語吧,
那是徒然無用的;這個人已經(jīng)喪失生活的權(quán)利了。
我再來召喚他一次——走吧!走吧!
曼弗雷德我要反抗你們,——盡管我覺得我的靈魂
像落潮一樣正從我身上退落,可是我仍要反抗你們!
當我還有凡人的呼吸去侮蔑你們的時候——當我
還有凡人的力量去搏斗的時候,即使同精靈
搏斗,我也不愿離開這兒的;你們從我這兒所能
帶去的,也只能是殘肢斷臂。
精靈頑固的人呀!
這就是他想這樣地彌漫于不可見的
世界里,而且將他自己造成幾乎跟我們
一樣高下的魔術(shù)家嗎?你真是,
這樣地愛惜著生命嗎?愛惜著那使你陷于
不幸的生命!
曼弗雷德你說謊的惡魔,你在說謊!
我的生命已到最后的時刻,——這我知道,
我也不愿將死的時間贖回一點;
我并不反抗死,而只反抗你和你周圍的
惡魔們;我過去的力量,并不是
因和你們訂約而獲得,而是得自
更高的科學——苦修,冒險,
長久的守夜,心智的力量,以及
對于我們祖先的知識的熟悉——在那時,
地球看著人與精靈們并肩而行,
并沒有給予你們更高的權(quán)力。我信賴
我自己的力量——我要反抗你們——否認你們——
踢開你們,侮蔑你們!——
精靈可是,你那許多的罪惡
已經(jīng)使你——
曼弗雷德對于像你這樣的東西來說,我的
罪惡又算得什么?難道罪惡必須由另外的罪惡、
由更大的犯罪者來懲罰嗎?——滾到你的地獄里去吧!
你沒有力量來統(tǒng)治我,這個我是感到的;
你永遠不會將我占有,這個我是知道的;
我所已經(jīng)做過的事是做了;我在內(nèi)心里忍受著
一種苦痛,它從你那兒是得不到什么好處的。
我的不滅的心靈,對自己做著
它那善與惡的思想的報應,——
它是自己的罪惡與終結(jié)的泉源——
自己的空間與時間;它的內(nèi)在的靈性,
當被脫去了塵世的外殼時,從那
轉(zhuǎn)瞬即滅的外界,并沒有沾染什么色彩,
而只是沉浸在痛苦與歡樂里,從自己的
功與罪的知覺而產(chǎn)生的痛苦與歡樂。
你未曾迷惑過我,你也不能迷惑我;
我不曾是你的受騙者,也不是你的戰(zhàn)利品——
我只是我自己的毀滅者,而且此后也愿來做
我自己的毀滅者?!獫L開吧,你失敗的惡魔們!
死的手已在我身上了——然而它不是你的手啊!
眾精靈隱去。
修道院長哎呀!您多么蒼白啊!您的嘴唇是白的——
您的胸脯起伏著——在您那喘息的喉嚨里
發(fā)著嘎嘎的聲音;向上天祈禱吧——祈禱吧——
即使只在思想里祈禱——但不要這樣地死去吧!
曼弗雷德完了!我這昏暗的眼睛已不能辨認你了;
一切東西都在我的周圍浮蕩,地仿佛
在我的腳下起落著。再見吧!請將
你的手遞給我。
修道院長冷的!冷的!簡直徹心的冷啊!
可是作一次祈禱吧——哎呀!您感到怎么啦?
曼弗雷德老人啊!死并不是怎么困難的事呀!
曼弗雷德死去。
修道院長他已經(jīng)去了——他的靈魂已凌空飛去;
到哪兒?我害怕去想——但是他已經(jīng)去了。
(劉讓言譯)
【賞析】
但凡知道一點《浮士德》的人,在讀完《曼弗雷德》以后,都會想一想這兩部作品之間是否有點關聯(lián)。而事實上,拜倫就是在閱讀了友人所譯《浮士德》的一些片斷以后,因深受觸動和啟發(fā)才動手寫作《曼弗雷德》的。所以,在兩部作品之間進行一些比較分析不妨是一個富有意味的嘗試。
正如浮士德一出場就感嘆鉆研學問并沒有帶來真知,還因此而被剝奪了自然生命的喜悅一樣,曼弗雷德一出場也喊道:“‘知識之樹’并不是‘生命之樹’啊!”從這句話可以更明顯地看出歌德對于拜倫的影響,因為在《浮士德》中,歌德曾借梅菲斯特之口說出:“理論全是灰色的……生命的金樹才是長青。”由此我們看到,兩人似乎都困惑于同樣的命題: 知識學問和自然生命的對立。但隨著劇情的進展,我們了解到曼氏的著眼點與浮士德卻大有不同。因為對于曼氏來說,這一切均源于一個“不堪回首的時刻”,即其所愛的女子愛絲蒂塔為其冷漠所傷而心碎夭亡。這樣一來,曼氏一出場關于知識無用的浮士德式的虛無感似乎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如果真是這樣,整部戲劇的意義都要大打折扣,因為支撐整個劇情之發(fā)展的,都源于曼氏一出場就給人印象深刻的這種虛無感。那么,究竟是這種形上的虛無感,還是并無特別的像普通人一樣的喪愛之痛,成為戲劇主人公的情感主導呢?因為如果只是后者,雖然如恩格斯所說,愛情的痛苦是個人痛苦中最為崇高的,但要是把這種痛苦加以擴大,以言說對于普泛的知識、人類乃至整個世界的虛無感,那就顯得過于矯情和夸張了。關于這個問題,戲劇第二幕第二場曼氏向阿爾卑斯山的魔女描述他所鐘愛之人的詩句可以給我們提供關鍵的線索:
她在容貌上跟我很像——她的眼睛,
她的頭發(fā),她的面貌,所有的一切,甚至就連
她的音調(diào),人們都說跟我的一樣,
然而她的一切都是溫柔的,融和在美麗里。
她具有跟我一樣的孤僻的思想與迷惘的心情,
喜歡去探求秘密的知識,而且具有一個
理解宇宙的智力;不僅是這樣,跟這些
一起,她還具有比我更溫柔的力量,
她有憐憫,微笑與眼淚——這些我沒有;
她有溫情——而我是對她才有這個;
她謙遜——這是我永遠沒有的。
我有她的缺點——沒有她的美德——
我愛過她,而且把它毀滅了!
這些詩句讓人聯(lián)想到羅素所說的浪漫主義詩人的自戀情結(jié),即“不僅熱烈的愛情,而且連和別人的一切友好關系,只限于在能把別人看成是自己的‘自我’的客觀化的情況下才可能存在”(羅素《西方哲學史》)。這表現(xiàn)在他們中很多人都喜歡自己的姐妹這一奇特的情形上。這乃是因為,姐妹作為喜歡的對象,因血緣關系,并不破壞詩人所極力維護的自我同一性。在曼氏這里,雖然不是姐妹,但同樣可以看到,他所描述和強調(diào)的也是他和戀人之間的同一性。也就是說,這里的愛也同樣不過是自戀而已,其戀愛對象并沒有相對于曼氏之自我價值的絕對優(yōu)越性。但也要注意到,這愛絲蒂塔身上確也有不同之處,即曼氏在我們上引詩句中所說的那些“溫柔的力量”,曼氏把它看作美德,而把愛絲蒂塔與其自身類似之處視為缺點,這一點著實耐人尋味。聯(lián)系整個劇情,似乎可以這樣說,拜倫通過愛絲蒂塔這個人物以及曼氏的悲劇命運,在反思和審視自己身上過于陰郁的虛無情緒,因為曼氏所謂喪愛之痛正是由其冷漠所導致的。那么,我們要問的是,拜倫從這一反思和審視中得出什么啟示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又得回到這一點上來: 曼氏之孤傲、虛無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三幕第一場中,當修道院院長表現(xiàn)出竭力拯救他的企圖時,他卻說這是無用的,因為這一切都源自于他的天性,即他不愿做卑微人群中的一員,即使是做他們的領袖也不愿意。這里隱含的意思當然可以理解為,曼氏所不能忍受的乃是人之有限性,他想要的乃是人之永恒性,而這一點卻又是人所不具備的,即使是足夠多的知識也提供不了(對知識的熱愛和厭惡都來自于此)。而要走出這個困境,似乎除了宗教便別無他途,那么,曼氏走向宗教了嗎?從詩劇結(jié)尾他把手伸向那個修道院院長這個細節(jié)來看,拜倫似乎給出了這樣的暗示。但也僅僅是個暗示而已,而且就曼氏在全劇中的言行來看,這個結(jié)尾也顯得有些勉強。然而,卻又不能小看這個暗示,因為正是這個看來無足輕重的結(jié)尾,可能表現(xiàn)了拜倫思想上容易被人忽略的反思向度。這個反思,乃是對于彌漫全劇的以個人主義為其核心的虛無主義的反思。誠如有的批評家指出,曼氏不同于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他拒絕把自己的靈魂交給魔鬼,堅持要把死的權(quán)力緊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而體現(xiàn)了一種拜倫式的男子漢氣概,但以這個反思的向度來看,這不應該被視為《曼弗雷德》一劇思想上的最終落腳點,否則就有低估拜倫思想之復雜性和深刻性的可能。其實,與其說這是一部表現(xiàn)個人主義英雄的詩劇,毋寧說它是一部以個人主義英雄為反思對象的詩劇更為恰當。這樣一個思路,對于理解拜倫的另一部詩劇《該隱》,也是同樣適合而非常重要的。
(邱曉林)
上一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俄國]亞·奧斯特羅夫斯基》作品提要|作品選錄|賞析
下一篇:《有人將至·[挪威]福瑟》作品提要|作品選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