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伊·福·斯塔德紐克·戰爭》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伊萬·福季耶維奇·斯塔德紐克(1920— ),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農民家庭。1940年參加蘇共,受過軍事教育。衛國戰爭時期在前線報社工作,1939—1958年在部隊服役。1957年畢業于莫斯科印刷學院編輯系。1940年起發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馬克西姆·佩列佩利查》(1952年,1956年改編成同名電影)、中篇小說《士兵的心》(1954年)、《帶槍的人們》(1956年) 《前線——肇事的地方》(1960年) 《銘記在心》(1962年),《軍事故事》(1967年)描寫蘇聯的軍隊生活。長篇小說《人不是天使》(又譯:《人無完人》1962—1965)展示了集體農莊制度在烏克蘭的勝利。反映烏克蘭農民在衛國戰爭中和戰后恢復時期的命運。這部作品豐富了他的創作經驗,為他以后的創作打下基礎。長篇小說《戰爭》(共3部,1970—1980)是他的代表作。這是他早就醞釀著的。他說:“我早就想過要寫一部我的主要作品——描寫偉大衛國戰爭的長篇小說,在完成了《人非天使》之后,這一想法又出現在腦海里。”1984年發表長篇小說《莫斯科41年》,其內容和人物與《戰爭》有一完整的連續性。他還寫劇本和電影劇本,如劇本《愛情與南瓜》(1967年) 《真理的面包》(1971年),電影劇本《人不投降》(1958年)、《從科霍諾沃克來的演員》(1961年)《上天的契機》(1965年)等。他的作品曾被譯成多種外語。
內容概要 楚馬科夫少將告別妻子女兒從列寧格勒來到莫斯科,他將奉調到西白俄羅斯國境線出任一個機械化軍的軍長。在國防委員會里上級交代他要保持戰斗力,搞好備戰。同時要盡量避免沖突。在莫斯科,楚馬科夫還去看望了他的老師——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羅曼諾夫教授。教授認為,戰爭已迫在眉睫,形勢險惡。與德國簽訂條約不過是為了爭取時間。國內已加緊備戰,如向西線調兵,發展航空、自動化武器、火炮等工業。但斯大林還在希望能遏止住希特勒。最近塔斯社發表了一個聲明,駁斥了西方關于“蘇德戰爭迫近”說法。這個聲明是想讓希特勒最后明智起來。楚馬科夫被派往克拉申,他帶著一顆沉重不安的心前往明斯克。戰爭的烏云籠罩著蘇聯。斯大林對備戰做了一定的工作并親自兼任政府首腦,集中黨政權力,便于統一指揮。但他仍想拖住希特勒,爭取更多的時間。他要求軍隊盡量控制住自己,不要讓希特勒有動手的口實。盡管如此,是否將爆發戰爭?是否要部隊進入戰斗狀態?這些問題一直在折磨著他。他覺得,甚至辦公室的四壁也在向他提出這些問題。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跡象已越來越明顯。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總參謀長朱可夫等認為應命令邊境各部隊立即進入全面戰爭狀態,嚴陣以待。但斯大林卻堅持認為發出這樣的命令還為時過早,問題也許還可以和平解決,因此他主張發一個簡短命令,要邊境各部隊不要受任何挑釁的影響,以免使問題更加復雜化。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駐蘇大使要求會見莫洛托夫,他轉交了德國政府給蘇方的一份緊急備忘錄,正式向蘇聯宣戰。一場史無前例的戰爭爆發了。剛剛到任的楚馬科夫接到西線特別軍區司令的命令,要求立即動員起來,投入戰斗并拆閱作戰計劃,擊退進犯的敵人。楚馬科夫明白,擺在他面前的任務十分艱巨。政治局在開會,委員們心情沉重而又焦急地圍坐在桌子邊。斯大林好象對戰爭的突發還不能相信,還在等待著奇跡——不是戰爭爆發,而是德國人的挑釁。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他承認“在日期上我們失算了。”但他認為希特勒背信棄義,撕毀條約,才是徹底的失算! 他一定會被消滅! 克里姆林宮鐘樓的指針指到11點45分,莫洛托夫乘坐的小汽車向中央廣播電臺駛去,他要去宣讀 《告人民書》,宣布戰爭的到來,而此刻人們還一無所知。看,一隊迎親的行列唱著歌,彈著吉他,穿著白色連衣裙的新娘走在前面,喜氣洋洋。人們的生活里充滿著歡樂、忙碌、光明和美好的希望。可是《告人民書》一旦播出,周圍的一切將完全變樣。想到這里莫洛托夫不禁打了個寒顫。“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敵人將被打敗,勝利一定屬于我們。”電臺里終于傳出莫洛托夫的廣播講話。無論是斯大林,還是克里姆林宮的其他人都未曾料到敵人的突然襲擊給蘇聯帶來的可怕災難和巨大損失。更為危險的是,蘇聯沒有擬定任何組織和進行戰略防御的具體措施。戰爭第3天,敵機整天出動。機場、兵營、炮兵縱列、車庫、油庫、彈藥庫都是他們狂轟濫炸的目標。楚馬科夫的部隊與敵人正面交鋒,雖然付出了代價,但頂住了德寇的進犯,然而后來還是未能堅持住。第7天,楚馬科夫帶著小股部隊向東撤退,并成功地在別列津突圍,回到西線特別軍區指揮部。在那里首長告訴他,雖然蘇軍經受了第一次打擊,但已經摸到德寇的主攻方向,轉折一定會到來的。在戰爭爆發的日子里,斯大林一面忙于工作,一面痛悔沒有及時發出戰斗警報,錯失了良機。但是他振作起來,頑強地從自己的記憶、經驗,還有列寧的、黨的經驗里尋找辦法,用最新的軍事理論武裝自己。為了加強對戰爭的指揮,斯大林決定組建象1919年列寧領導下的工農防御代表大會那樣的機構。經商量,這個機構名叫國防委員會,由斯大林任主席,莫洛托夫為副主席。同時,斯大林決定派鐵木辛哥替代帕伏洛夫任西線指揮員。鐵木辛哥到任后先穩定西線的局面,站穩腳跟,然后再給敵人以打擊。這時帶著400多人沖擊敵人重圍的楚馬科夫經過組織的審查甄別,又被任命為改編后的綜合戰斗部隊司令。戰爭進行了3個星期,大片國土被法西斯占領,從邊境到莫斯科之間的大半土地山被德寇侵占。但敵人進攻的速度已大減,有些地方已停頓下來,而整個蘇聯已經動員起來,全國己變成了一個大軍營,前方后方密切配合,并肩戰斗。1941年7月,德軍以比蘇軍多3倍的坦克和比蘇軍多一倍的飛機、大炮和人員進攻戰略要地、通往莫斯科的門戶——斯摩棱斯克。德國統帥部預計在8月25日前就能拿下莫斯科,并在十月初直抵伏爾加河、喀山和斯大林格勒。蘇軍第十六集團軍司令員盧金中將受命組織斯摩棱斯克保衛戰。一場血與火的激烈戰斗在斯摩棱斯克高地及其附近廣闊的土地上展開了。可是終因力量懸殊,寡不敵眾,斯摩棱斯克的南部被德寇占領,蘇軍炸毀了德聶伯河上的橋梁。總參謀部決定建立莫扎伊斯克新防線,組織新的預備隊。這一決策與斯大林的想法吻合。不久,斯大林下令集結優勢兵力形成拳頭對付敵人,將幾個預備隊集團軍組成方面軍的突擊集群,以粉碎斯摩棱斯克南北兩面的敵軍,并援救被圍的蘇軍。蘇軍的戰略部署使德寇在主要戰略方面上被迫轉入防御。
作品鑒賞 在蘇聯文學中,衛國戰爭是一個常寫不衰的重要題材。當然,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在赫魯曉夫時代,衛國戰爭題材作品側重于描寫“戰壕里的真實”,也就是描寫下層軍人在戰爭中的命運,譴責戰爭的殘酷,如有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巴克蘭諾夫的《一寸土》等。勃列日涅夫時期戰爭題材作品轉向側重于“全景描寫”,如西蒙諾夫的《最后一個夏天》、邦達列夫的《熱的雪》等。斯塔德紐克的《戰爭》也屬于全景式地描繪戰爭事件的廣闊畫面的作品。這部小說主要描寫希特勒進攻蘇聯前夕和戰爭初期的情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描寫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黨政最高領導的備戰、外交活動和戰爭初期的組織指揮活動; 另一條是描寫由楚馬科夫少將率領的一個機械化軍在戰爭初期遭到希特勒突然襲擊后沖出重圍,迎接轉折和新的戰斗任務。這兩條線索的交叉結合體現了作者“把真實性和幻想,文獻和虛構”結合在一起的主張。“全景式”地描寫衛國戰爭必然要涉及到斯大林。在《戰爭》第一部中,作者主要強調斯大林對希特勒的突然襲擊估計不足,迷信蘇德條約,幻想用塔斯社發一個聲明而使希特勒“明智”起來,企圖用外交方式來拖延時間。但是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證明斯大林是“失算”了。這一評價基本上沿襲了赫魯曉夫時期戰爭題材作品的寫法,即把斯大林刻畫為在希特勒突然襲擊下節節敗退的罪魁禍首。第一部發表后獲得評論界的肯定,認為《戰爭》“以文藝的形式對認識偉大衛國戰爭的意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第二部中,作者明顯改變了調子,較多地肯定了斯大林在扭轉局勢方面的作用,描寫他從列寧的思想,從國內戰爭的經驗中尋找辦法,組建了國防委員會,統一了軍事領導并把整個蘇聯都動員了起來。第二部發表后出現了批評文章,指責他“明顯地按歷史主觀主義辦事。”一些西方輿論更是《政治角度認為小說是“恢復”斯大林的形象,是對斯大林“最露骨”的“頌揚。”小說于1983年獲蘇聯國家獎。
上一篇:《蘇聯文學·伊·格·愛倫堡·解凍》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德國文學·克里斯朵夫·海因·陌生的朋友》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