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伊·格·愛倫堡·解凍》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見“暴風雨”條。
內容概要 《解凍》分二部,第一部發表于《旗》雜志1954年第5期,第二部發表于1956年第4期,同年9月23日出版單行本。小說第一部的情節發生在1953年冬至1954年早春。第二部寫1954—1955年間的事。在伏爾加河畔某城市的一個大型冶金廠里。廠長茹拉甫遼夫是一個典型的官僚主義者。他剛剛37歲,人已發福,皮肉松弛,面頰下垂,開始謝頂。眼神中不再有幻想的光彩,而是安詳自信的。他只關心生產,關心完成任務,見物不見人。對周圍人們的內心生活漠不關心,他還把專門用來建造職工宿舍的專款用于造精密鑄造車間,讓工人們長期住在破舊的草棚里。老布爾什維克、中學教師普霍夫說:“茹拉甫遼夫是個典型的官僚。有多少人因為這種人而痛苦流淚呀! 可是他們卻無動于衷……踢掉1個這樣的人,馬上會冒出10個來,象雨后春筍……”在一次工廠黨的會議上,工會主席提出,該著手建筑三棟宿舍了。總設計師索科洛夫斯基支持這個意見,并說去年就該開始了。茹拉甫遼夫不考慮意見的合理性,而是根據檔案材料,懷疑他別有用心。原來索科洛夫斯基的妻子由于他在困難的年代里全心全意撲在工作上,對家庭不夠關心,便與新認識的一個比利時藉的僑民結合,帶著孩子出國了。而索科洛夫斯基卻落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有海外關系,不可信任。工程師柯羅捷耶夫是個有才華的科技工作者,但他也有一部苦難史。1936年他的繼父成了肅反對象,還是中學生的他就被開除共青團。在衛國戰爭中又失去了心愛的女友,至今孤身一人。他對茹拉甫遼夫的作風也很不滿。廠醫薇拉·舍列爾受秘密警察策劃的“醫生的陰謀”案牽連,孤獨而堅強忍受著折磨。茹拉甫遼夫的妻子蓮娜是個正直熱情的教師,她逐漸發現丈夫在變化著,他們之間的感情距離越來越大。最后她發現自己深深地愛上了柯羅杰耶夫。1953年嚴冬的一次暴風雪中工棚倒塌,造成事故,于是廠長茹拉甫遼夫被撤職查辦。1954年春天終于到來,受誣告的得以平反,監禁流放17年的柯羅捷耶夫的繼父釋放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就是書名《解凍》的寓意:冰凍溶解,春到人間。作品結尾是,茹拉甫遼夫在降職改造中一旦站穩腳跟,又原形畢露,因為在他的上下左右還存在著產生官僚主義的溫床。
作品鑒賞 《解凍》沒有直接提到1953年所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甚至連斯大林的名字也沒有出現。而是象作者自己在《談談作家的工作》一文中所主張的那樣,主要揭示“人的內心世界”,勾畫在日常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的真實面貌。小說寫出了柯羅捷耶夫、索科洛夫斯基、舍列爾這些知識分子所受的不白之冤,他們的心靈創傷;寫出了蓮娜的沒有愛情的家庭生活和新的追求。他們或者相互愛慕著,卻都感到無法愈越鴻溝,以冷淡的外衣來掩飾真情實感的流露。這就是1953年的嚴冬氣氛。主人公們期待生活發生重大變化的急切心情,他們渴求心靈的溫暖,要沖破造成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的壁障的熱烈愿望,在廣大讀者中激起了共鳴。當然《解凍》的意義并不限于書名所具有的概括性。作品最早觸及了一些重大問題。如社會主義社會中抓生產與關心人的關系,民主與法制的問題,知識分子政策問題,還有作家最關心的關于藝術創作與政治的關系等問題。在后一問題上愛倫堡的觀點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正確地批判了以小普霍夫為代表的,為配合每一個具體的政治任務和政策需要而粗制濫造,牟取金錢名譽的庸俗傾向; 另一方面卻提倡以薩布羅夫為代表的完全脫離社會,過著隱居生活,只以家門口的風景和妻子為創作源泉和題材的所謂創作自由的道路。這種“矯枉過正”的片面性,因強調針對性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毛病,可以說在初期“解凍文學”中不乏其例。在人物塑造方面,愛倫堡企圖把自己的文藝主張體現在形象中,描寫正面的共產黨員時不僅寫他們在工作中,在黨的會議上的表現,而且著重寫了他們對待愛情、家庭的態度,把他們“內心的沖突和矛盾表現出來”。寫反面人物,如茹拉甫遼夫和小普霍夫等,著重“揭示隱藏在人的心靈深處的光明和黑暗的斗爭”。有意識地強調茹拉甫遼夫在戰爭年月和遇到特殊情況(如工廠失火、工棚倒塌)時表現出的英勇、無私,以及他對小女兒的愛。揭示了小普霍夫在認識到自己道路的錯誤,但又無力自拔的苦惱和矛盾心理。這樣,作家對茹拉甫遼夫和小普霍夫的批判沒有停留在個人身上,而是要讀者去思考造成這種類型人物的社會原因。《解凍》也許稱不上是一部完美無缺的藝術杰作。然而人們卻很少注意這方面的弱點。小說因它的政治敏銳性而轟動國內外文壇,也因為鮮明的政治傾向而受到批判。《解凍》作為蘇聯新時期的一種文學思潮的開拓者和命名作而進入史冊。西方蘇聯文學學者稱50—60年代的蘇聯文學為“解凍文學”。他們對這一概念的說法不一,但大致上是指斯大林逝世后10年中,特別是五十年代中期以來那些揭露蘇聯社會陰暗面,反對“斯大林主義”,要求創作自由趨向。他們所理解的對斯大林的批判,不單是指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及其惡果,而是把斯大林的名字與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相提并論的。蘇聯國內,一則由于對西方偏頗的政治傾向不能同意,再則,如赫魯曉夫在他的《回憶錄—最后的遺言》中所說:“我們領導成員包括我自己在內是贊成解凍的。但我們害怕解凍可能引起洪水泛濫,這將使我們無法控制它,并把我們淹死。……洪水會溢出蘇聯河床堤岸,并形成一股沖破我們社會的所有堤壩的浪潮。”然而,“我們要引導解凍的發展,以便它只去激發那些有助于鞏固社會主義的創造性力量。”所以,蘇聯長時期不承認“解凍文學”的提法。而愛倫堡的原意是蘇聯已進入冰凍融解時期,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但這還不是真正的春天,這是一種過渡性的精神氣候——“解凍感”。
上一篇:《蘇聯文學·亞·瓦·萬比洛夫·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聯文學·伊·福·斯塔德紐克·戰爭》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