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 (1919— )為當代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1919年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國人。在萊辛5歲時她全家遷往羅得西亞,此后20余年家境貧困。她15歲 (又有說是12—13歲) 時因眼疾輟學,在家自修。16歲開始工作,先后當過電話接線員、保姆、速記員等等。她青年時期積極投身反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曾一度參加共產黨。萊辛曾兩次結婚并離異,共有3個孩子。1949年她攜幼子移居英國當時兩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當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說草稿。該書不久以《青草在歌唱》(1950)為題出版,使萊辛一舉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殺死家境拮據、心態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為題材,側重心理刻畫,表現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與種族矛盾。此后萊辛陸續發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即《瑪莎·奎斯特》 (1952)、《良緣》 (1954)、《風暴的余波》(1958) 、《被陸地圍住的》(1965) 以及 《四門之城》 (1969) ——以誠實細膩的筆觸和頗有印象主義色彩的寫實風格展示了一位在羅得西亞長大的白人青年婦女的人生求索。這期間她還完成了一般被公認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筆記》 (1962)。大約從六十年代以來,萊辛對當代心理學及伊斯蘭神秘主義思想的興趣在作品中時有體現,但她仍然關注重大的社會問題。七十年代中她撰寫了有關個人精神崩潰的《簡述下地獄》 (1971)及討論人類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憶錄》(1974)。《黑暗前的夏天》 (1973)講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婦的精神危機。此后她另辟蹊徑,推出一系列總名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 檔案》 的所謂“太空小說”;包括 《什卡斯塔》 (1979)、《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1980)、《天狼星試驗》(1981)、《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1982)等,以科幻小說的形式寫出了對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思考與憂慮。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長篇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中也有不少佳作。近年來仍不斷有新作問世。象《簡·薩默斯日記》 (1984) 和 《好恐怖分子》 (1985)一類作品,就題材和風格而言,似是對作者早年寫實方法的一種回歸。
內容概要 首先應該說明,由于《金色筆記》 (中譯本名為 《女性的危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情節”,難以復述其“故事梗概”,因此幾乎不可能劃分“內容概要”和“分析鑒賞”。在這部作品里萊辛打破了她以往所采用的按時序敘事的寫作方法,從數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表現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吳爾夫的生活。人名具有象征意味,就象瑪莎·奎斯特的姓(Quest)意為“追求”,安娜名字中的“弗里曼” (Freeman)意思是“自由人”。全書以名為“自由女性”的第三人稱中篇敘述為框架。該故事分為五個小節,講述安娜及其女友莫莉的生活和事業; 每兩節之間夾有一連串所謂的“筆記集”,其內容取自安娜的四個筆記本(即黑色,紅色,黃色和藍色四本)。如此反復四次,在最后一節“自由女性”之前還插入了一個獨立的“金色筆記”部分。其中黑色筆記本中記載著安娜年輕時在非洲的生活,特別是她在當地一個左翼小團體中的活動,以及因此歷經的幻想、激情與失望。她的第一部小說《違禁的愛情》就是這段生活的產物。紅本記錄著與政治事件和活動有關的事。黃本中是一束草稿,描寫一個叫愛拉的虛構的人物的愛青糾葛和寫作生涯。藍本是安娜的日記,其中包括她為英國共產黨的一家出版社工作的情形,她退出英共前后的痛苦心境以及與她多年相處的男友邁克爾離去造成的孤獨迷惘。全書呈一種刻意安排的萬花筒式的混亂。讀者可以依照原書順序讀,也可打破原有排列重新加以組合,比如把所有的“自由女性”或“黑色筆記”等等的片斷章節集中起來,閱讀。小說的多重結構是與作品的多重主題相對應的,表現了現代西方人矛盾重重的精神世界。安娜和莫莉都是離了婚的單親家長,各自有工作(安娜是作家,莫莉是演員,獨立支撐,撫育兒女。在各節“自由女性”中她們每每在莫莉的廚房會面,討論生活中和思想上的難題。她們一直在苦苦探求,不愿盲從,也不肯隨遇而安。然而她們這樣的女性并不“自由”,相反卻陷在重重困境之中。首當其沖的是思想危機。象許多在“紅色”三十年代成人的西方左翼知識分子一樣,安娜們曾熱忱介入謀求變革的政治活動,后來卻因種種原因而感到困惑,被深重的失望和疑慮所折磨。但另一方面她們對資本主義現狀仍多有批評,不能無視世間的剝削壓迫、沖突動亂而心安理得地吃一份中產階級的黃油面包; 對世界大同的理想,對左派事業仍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聯系。由于思想上的惶惑,她們對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的信心也幾乎消磨殆盡,這尤其體現在安娜的“寫作心理障礙”中。安娜很鄙薄她的第一部小說,認為這類暢銷作品歪曲、粉飾了生活的真相,將有關種族壓迫的殘酷而又平淡的現實轉化成老式的感傷浪漫故事。她對語言產生了深刻的不信任,以致不再能動筆創作。在私生活里“自由女性”們也是四面作難,進退維谷。象安娜筆下那位愛上了一名有婦之夫的愛拉一樣,她們不愿作老式的賢妻良母,又尚未擺脫渴求保護和依傍的心情;既要應對男友離棄或“不忠”時的嫉妒心與失落感,又要對付把她們當做候補消遣物的那些妻兒俱全,功成名就的“體面”男人們。養育子女是另外一種挑戰。安娜的女兒決心反母親之道而行之,上寄宿學校,作個從眾隨俗,循規蹈矩的“正常人”。而莫莉的兒子則既繼承了母親們的激進思想、批判精神,又繼承了她們的惶恐疑惑。他時而憤世忌俗,時而消極絕望,以至企圖自殺,造成雙目失明。安娜深感到自己被困于重重矛盾之中,人格分裂,無所適從,于是求助于一位綽號叫“甜大媽”的心理醫生,向她吐述自己的焦慮,描述各式各樣的夢,并傾聽她的分析。她之所以同時使用四個筆記本,把經驗分為往事與現今,政治與私生活,實在的與虛構的,是試圖在紛紜混亂的生活中找出一些條理。但是,這種把生活劃分成許多“部類”的作法無疑又加深了她的精神分裂。在這種狀況下安娜結識了一個新男友,即與她的經歷和思想狀況近似的美國人索爾。他們互相愛戀、扶持,又互相折磨、互相憎惡,經歷了某種精神崩潰。“金色筆記”一節似乎表明他們從這種近乎瘋狂的共同經驗中獲得了一種新的“完整性”和一些新的力量。他們倆分別從對方得到靈感,確定了自己下一部作品的題目,并決心“繼續斗爭下去”。在最后一節“自由女性”中安娜和莫莉照例地又在廚房會面。直到小說收場,她們只設想出一些妥協的、權宜的作法:莫莉準備和一名“進步的”生意人結婚; 她的兒子決定繼承資本家父親的產業,以財產為手段做些有益的事;安娜擬去夜校為少年犯人授課,并參加工黨。對于這些,她們自己也持譏諷、懷疑的態度。這是對那節“金色筆記”暢想曲所揭示的希望的某種“冷處理”。很顯然,安娜們的難題和危機都沒有得到最后的解決。
作品鑒賞 萊辛早年作品深受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敘事傳統的影響,《金色筆記》一書精心構思的多重奏式的復合結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引起很多批評家的注意。這部作品常常被認為是萊辛對文學和小說的一種再思索。它強調理性化的語言與客觀存在之間的差距和矛盾。語言總是力求趨近一種秩序,一種解釋,而生活本質上就是亦此亦彼,亦因亦果的說不清的混沌整體。所以安娜的四個筆記本的內容成了對她的原始意圖的嘲弄: 如對政治的關心并未能被拘在“紅色筆記”里,藍本中記述的安娜的個人危機是與紅本中的政治問題交錯糾結,互相呼應的。而她的私人筆記有時又竟成了報刊新聞報道剪貼簿。在這篇小說里,“故事”被打成了碎片,分裂成許多片斷的記錄和敘說,其中沒有任何一部分具有權威性。“自由女性”從傳統的全知角度以第三人稱敘事方式描寫安娜和莫莉的生活,但是安娜的四個筆記本表明,人的思想和活動是如此多面化并且矛盾重重,不可能被干凈利落地收入任何“全知”敘述中。“虛幻”與“真實”的界限和關系也變得難以確定。黃色筆記中的愛拉是個虛構人物。但她的處境和心態十分地近似安娜本人。難怪安娜在另一處又說: 愛拉就是安娜。而試圖“寫實”的文字卻注定要背離真實。安娜惶恐地發現,不僅她的小說《違禁的愛》有歪曲之嫌,就連理應最真實的私人日記(“藍色筆記”)“也一樣虛假”。有時她在日記中巨細無遺地詳錄一天的活動和心理感受,但又不認為這些吃喝拉撒睡的細節的總和就是她的生活的“真相”。于是又把這一切劃去,換上“尋常一天”,“萬事如舊”等同樣令她不安的表述方式。在藍色和金色筆記本中安娜的歇斯底里的美國男友名為索爾,但最后一節“自由女性”中提到這么個人物時,他根本不叫索爾,也并不那么瘋癲。“自由女性”的敘述具有傳統小說的權威語調,好象是客觀的,可信的。然而小說其他部分中又暗示它不過是安娜的另一部作品。全書收容著許多有時互相印證,有時互相抵牾的重疊交錯的敘述,卻沒有什么被絕對地肯定或否定,也無從判斷孰“真”孰“假”。但是另一方面,在萊辛的作品里形式是和內容融合一體的,藝術的疑惑和問題也是生活的疑惑和問題。作為“主人公”的安娜思想陷入重重危機,找不到可以當做人生藍圖的現成的情節模式。不論在社會活動和私生活中她都不知當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四分五裂的“故事”講述的正是這種四分五裂、迷惑不安的人生。從某個意義上說,所有筆記本中支離破碎的片斷記述又都具有“真實性”: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或表現了主人公(有時也兼敘述人)的精神困境。安娜們作為具有正義感的獨立不羈的“自由女性”在思想上和實踐中都無所歸依,彷徨痛苦,但又不肯就此徹底放棄信仰,消沉絕望。安娜的一本本筆記就錄記了她們痛苦求索的思想軌跡。這部小說雖然高度關注藝術形式問題,卻顯然并非只是為藝術而藝術。萊辛仍一如既往地關心社會和人生。也正因此,《金色筆記》不僅得到文學批評家們的重視,更在左翼(或前左翼) 知識分子以及許多具有女權主義傾向的婦女當中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和共鳴。
上一篇:《法國文學·埃馬紐埃爾·羅布萊斯·蒙塞拉》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日本文學·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