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學·瓦恩科·普拉托里尼·麥德羅》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瓦恩科·普拉托里尼,意大利當代作家。1913年生于佛羅倫薩的一個工人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法西斯統治的苦難歲月里度過的。由于家境貧寒,他九歲時就輟學謀生,先后干過電梯工人、排字工人、商店學徒等多種職業。艱苦的境遇并未使他喪失生活的理想。從少年時起,他就如饑似渴地學習,想將來當一個作家。所以,一天的勞累過后,他常常不顧休息,刻苦自學,或者到大學去旁聽課程。過度的勞累和忍饑挨餓的生活,使他得了肺病。過早的走上社會和苦難的遭遇,使他對下層勞動者的生活、感情和愿望有了深切的體驗,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普拉托里尼的文學生涯起步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他發表了一批為自己在意大利文學界贏得聲望的作品:如《馬加契尼路》(1941)、(女友們》(1943) 和 《街區》 (1945) 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普拉托里尼曾在那不勒斯藝術學院任教,但主要精力仍集中于文學創作。1947年,他發表了兩部作品: 《家庭紀事》 和 《苦難情侶》。其中 《苦難情侶》獲得很大成功。普拉托里尼重要的代表作品是《意大利歷史》 三部曲。第一部《麥德羅》 (1955) 、第二部 《奢侈》(1960)、第三部《比喻和嘲諷》(1966)。在這三部曲中,《麥德羅》 的成就最大。它標志著普拉托里尼的寫作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部作品以它獨特的觀察角度、嶄新的藝術手法、鮮明的人物形象而獲得意大利最有名的文學獎之一——維阿雷焦獎。
內容概要 麥德羅·薩拉尼是一個孤兒。他出生在佛羅倫薩,可是在15歲之前,他卻從未在那住過。他的父親卡柯是個淘沙工,早年曾是個無政府主義者,非常崇拜巴枯寧。麥德羅的母親是個天使般溫順的女人。她在生麥德羅的時候去世了。妻子的離世和幼子的出生,改變了卡柯的生活。他戒了酒,把兒子送到三十公里外的鄉下去,寄養在一個叫蒂納伊的農民家里。自己則整天拼命干活,掙錢養活兒子。不久,卡柯在一次打撈沙石的時候,因船翻而淹死在阿爾諾河里。卡柯死后,善良的蒂納伊老人收養了麥德羅這個可憐的孤兒。從此,麥德羅便長期地住在了鄉下,同奶媽家的四個孩子一樣作為這個家庭中的一員而過著雖然貧困但卻無憂無慮的生活,一直到15歲。1887年,也就是麥德羅15歲那年,由于農業的連年歉收,農民的生活日漸貧窮。麥德羅的養父因忍受不了農場主的剝削和壓迫而無奈背井離鄉,攜全家去比利時做礦工,把麥德羅留給了家中的兩位老人。從那天起,麥德羅的美好的記憶模糊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結束了。于是,就在養父一家人離開的那天夜里,麥德羅逃跑了,跑到了他的故鄉、他的出生地——佛羅倫薩。然而,等待他的并不是家鄉的溫暖懷抱,而是饑餓。為了填飽肚子,他只好去當搬運工,每小時的工錢也比其他人少一分錢。在這同時,麥德羅很快就認識了父親生前的兩位老朋友,兩個無政府主義者貝托和佩斯泰利。貝托不忍心讓自己老朋友的兒子到市場上去賣苦力。他建議麥德羅選一個正當的職業。于是,麥德羅便當上了泥瓦匠。他一天要勞動十幾個小時,身為一名“小工”,他每小時的工資也低得可憐。貝托不但關心麥德羅的工作和生活,同時也關心麥德羅的文化學習。他每天都要教麥德羅認字、寫字。聰明的麥德羅很快就學會了簽名、寫信,并且能十分流利地背誦大段的文章。貝托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又是個酒鬼。每天晚上都要喝得爛醉。而從未見過父親的麥德羅,早已把貝托看作自己的父親。他每天晚上都要把醉成一團泥的貝托背回家來。一天深夜,貝托酒后未歸,他突然失蹤了。麥德羅焦急地四處打聽,多方尋找,但均不見蹤影。后來,他只好到監獄去查問貝托的下落。但不料反被衛兵抓進了監獄。這是他第一次坐牢。在獄中,他有幸結識了一個青年泥瓦匠凱里尼。從凱里尼的口中,他第一次聽到了“社會主義”、“平等”、“按勞取酬”、“社會黨”等新鮮名詞。尤其是凱里尼的一席話:“在職業上你越是變得能干,你就越會明白自己是一個被剝削者”,對他的震動很大。兩天的牢獄生活結束后,為了盡快擺脫警方對他的監視,麥德羅繼續做他的泥瓦匠工作。可貝托則徹底地消失了。這時,麥德羅發現無政府主義者的人數越來越少,而社會主義者的隊伍在逐漸擴大,并且日益引起警方的關注。在生活的實踐中,麥德羅用自己的樸素的目光看到了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他發現社會主義有自己的領袖,有自己的明確的行動綱領和奮斗目標。他也親眼目睹了社會黨人為增加工人的工資、減少工人的勞動強度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于是,帶著一種強烈的愿望,他參加了社會黨人的工作。他經常閱讀進步的理論和文學書刊,出席社會黨人召開的會議。他雖然還未正式加入社會黨,但已經從一個普通的窮苦工人,成長為一個還殘留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社會主義者。到了1898年,勞資矛盾日趨緊張。食品價格大幅度的一再飛漲,而工人的工資卻依舊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上。這促使大批饑餓的工人走上街頭,示威游行。也正是由于參加了這次示威游行,麥德羅和其他許多同事被警察逮捕,關進了牢房。這是他第二次坐牢。在這期間,他同常常來看望他的工人的女兒艾爾茜麗婭產生了熾烈的愛情。艾爾茜麗婭是一個美麗、熱情、善良的姑娘,她十分同情并支持麥德羅所從事的斗爭。1900年1月5日,麥德羅出獄后,他們便結了婚,建立了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兩次鐵窗生活,鍛煉了麥德羅的意志,使他在斗爭中成長起來,他加入了社會黨。1910年4月4日,在羅馬的一個劇場里,召開了有1750名泥瓦匠出席的泥瓦匠代表大會。這是一次盛況空前的大會。會議著重討論了如何保護工人的實際收入等問題。1902年5月14日,一直未能緩和的勞資矛盾到了極點。工人們要求增加工資,而資本家則拒絕談判,因而導致了從5月15日開始的為期46天的泥瓦匠工人大罷工。這是最為艱苦的一次斗爭。在那難忘的46天中,以麥德羅為代表的一批堅定人士始終站在罷工斗爭的第一線,領導著工人們堅持斗爭。他們忍饑受餓,克服了罷工隊伍中的動搖和妥協情緒,抵制了資本家的利誘和威脅,粉碎了資本家動用軍警鎮壓工人的手段。使這場時間長久、規??涨暗拇罅T工,終于以工人的勝利、資本家的失敗而宣告結束。然而,作為罷工運動的主要領導人,麥德羅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就在罷工剛剛勝利的第二天,麥德羅第三次被警方關進了監獄,同時被捕的還有其他20幾位同志。這時的麥德羅,已經成為一個堅強的、有覺悟的工人運動的領袖。在獄中,他帶領大家堅持斗爭,妻子艾爾茜麗婭也忍辱負重,全力支持他的事業。共同的信念,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夫妻間的真摯感情。麥德羅出獄時,看到艾爾茜麗婭抱著孩子,托著已有七個月身孕的身體前來接他。而麥德羅所思考的,則是今后的斗爭事業。
作品鑒賞 在意大利當代文學史上,圍繞著《麥德羅》一書的出版,曾引發過較大的文學論爭。評論家們對這部作品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 《麥德羅》是一部劃時代的杰作。在創作方法上,它標志著戰后的新現實主義文學陷入了不可解脫的危機,預示著把新的創作方法引入文學領域的開端。在表現生活上,它找到了一個從普通勞動者和普通社會黨人的角度來認識世界、干預生活的新觀點。而另一方則認為《麥德羅》并沒有跳出新現實主義的框子,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不成功。作者熱衷于反映人的動物性而忽略了同樣復雜的社會性。但總的來說,評論界、讀者和出版界都覺得這是一部近年來罕見的優秀作品,因此小說出版后被搶購一空?!尔湹铝_》 以19世紀后期、20世紀初期的佛羅倫薩為背景,以主人公麥德羅的成長過程為基本情節主線,成功地描寫了意大利早期工人運動的一個側面,生動地展現了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意大利的社會生活圖畫,藝術地再現了意大利工人階級的覺醒、覺悟和成長的歷史過程。嚴謹的創作態度,坎坷的生活經歷,豐富的寫作經驗,使普拉托里尼塑造出了麥德羅這個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真實感的典型形象。他不僅是當代意大利文學中少見的正面典型,同時也是一個帶有自傳色彩人物形象。從他的出生地點、他的家庭、他所受的教育以及他少年時代的經歷,人們處處都可以找到作者的影子。然而,作者并沒有人為地無限抬高麥德羅這個人物,把他寫成一個完美無缺的工人運動的領袖,而是冷靜地、客觀地描寫了麥德羅的成長經歷。既以褒贊的詞語寫了他的優點和長處,又以貶責的筆觸寫了他的缺點和錯誤。從而使這個人物更加接近生活,更加真實可信。麥德羅是由普通工人成長起來的工人運動領袖的形象。他從小失去雙親,是好心的奶媽撫養了他。這不幸的遭遇使他過早地品嘗了生活的辛酸,同時也磨煉了他的意志,使他在爭取工人自身權利的斗爭表現得更為堅強。麥德羅的成長經歷了覺醒、覺悟、成熟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竟是以他的三次被捕入獄作為標志的。當第一次無辜地被抓進監獄時,麥德羅還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而當他經過兩天的鐵窗生活,邁出監獄的大門時,已決心同無政府主義告別而投身了社會主義者的斗爭行列。因為在獄中,青年工人凱里尼的社會主義思想啟迪了他,震動了他,使他第一次找到了較為明確的生活目標。所以出獄后,他便經常閱讀進步的刊物,參加社會黨人的會議,思想也由自發走向自覺。他的第二次入獄是由于卷進了工人的示威游行的浪潮。這使他更清醒地認識到工人群眾的斗爭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綱領,否則的話,只能帶來更多的痛苦。所以出獄后,他毅然加入了社會黨,主動地、積極地承擔起工人運動領導者的重任。在1902年的為期46天的大罷工中,麥德羅充分地表現了他的勇氣和智慧。他始終戰斗在斗爭的第一線,克服種種困難和壓力,終于取得了勝利。而他本人也因此而第三次被捕入獄。如果說麥德羅第一次出獄時如大夢初醒,第二次出獄時目光更加明晰的話,那么,當他第三次邁出監獄的大門時,已經成為一個堅強、成熟的工人運動的領袖了。然而,麥德羅不是神,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作者在令人信服地描寫了他成長過程的同時,又客觀地展示了他性格中的另一方面。那就是他年青時生活的放蕩,對愛情和婚姻的輕率。從而使這個人物的存在,有了堅實的土壤。小說也表現了作者很高的藝術造詣。它既有可歌可泣的勞資斗爭場面,又有不帶政治色彩的感情渲染。既有新現實主義的白描紀實,又有散文式的委婉動人的篇章。作者獨具匠心地交替運用追憶和記實兩種手法,把美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寫作風格和佛羅倫薩文學創作的傳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風俗畫卷。
上一篇:《蘇聯文學·瓦·謝·格羅斯曼·生存與命運》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日本文學·石川達三·破碎的山河》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