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蘇聯】 高爾基
高 爾 基
高爾基(1868—1936),蘇聯無產階級作家。出生于工人家庭,當過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師,曾流浪各地,閱歷豐富。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1905年與列寧會面,思想受到很大影響。次年出版代表作《母親》,對俄國革命起到積極的鼓動宣傳作用,這部小說被譽為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典范之作。1913年從意大利回國后,以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為題材創作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人間》和《我的大學》。1917年開始發表系列政論《不合時宜的思想》,反映革命過程中的陰暗面。1934年主持第一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并當選為主席。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描述了自己童年遭遇喪父和母親改嫁之后的悲慘生活,通過外祖母和外祖父這一對個性和品性截然相反的人物刻畫,反映了舊俄國下層社會的人情世態。小說生動細膩地展現了一個孩童的心理成長過程。
阿遼沙3歲失去父親,母親瓦爾瓦拉和外祖母阿庫琳娜·伊萬諾夫娜帶著他來到外祖父卡什林家尼日尼·諾弗哥羅德城。外祖父年輕時,曾在伏爾加河上拉纖,后來開染坊成為小業主。阿遼沙到來時,外祖父的家業已開始衰落。外祖父因此也變得更加吝嗇、貪婪、專橫和殘暴。阿遼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著敵意。而和善慈祥的外祖母卻成為阿遼沙一生中最愛戴、最知心的人。外祖母那無私的愛滋潤了他幼小的心靈,使他在任何時候都能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
阿遼沙在這個家庭所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嫉恨和仇視,濃厚的仇恨毒害著子嗣們。外祖父的兩個兒子米哈伊爾和雅可甫為了分家和侵吞阿遼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爭吵、斗毆。外祖父慫恿養子茨岡到集市上偷東西。有一天,阿遼沙出于好奇,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外祖父為這事打得他失去了知覺,他因此大病一場。從此阿遼沙就開始懷著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
阿遼沙的母親由于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他而離開這個家庭。母親的變化使阿遼沙感到心情十分沉痛。母親再婚時,阿遼沙覺得心中就像有樣東西嚴嚴地合上,緊緊地關閉了。母親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貧困和疾病使她喪失了原來的美麗,而且對阿遼沙也常常冷酷而不公平。母親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回來的。起先她還熱心地教阿遼沙認字讀詩,但由于生活的折磨,漸漸變得漫不經心,愛發脾氣,愁眉不展。阿遼沙對周圍的一切幾乎失去了興趣,他竭力避開大人,想一個人單獨生活。就這樣阿遼沙度過了一個夏天之后,感到自己恢復并增強了對生活的信心。
在這個污濁的環境里,也還有另外一種人,另外一種生活。這里有樂觀、純樸的茨岡,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節日夜晚,雅可甫彈著吉他,奏出動人心弦的曲調。外祖母跳起民間舞來,好像奇跡一般恢復了青春。這一切都使阿遼沙感到,歡樂和憂愁令人難解地交織在一起。在這些人里面,給阿遼沙影響最深的是外祖母。她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她講的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故事。他信仰的上帝也是可親可愛、與人為善的。外祖父的上帝則相反,它不愛人,總是尋找罪惡而懲罰人。
阿遼沙的童年生活并沒有局限在外祖父的家庭里,他還接受了外界的一些影響。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后,招了兩個房客。一個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綽號叫“好事情”,他是阿遼沙所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他在阿遼沙的心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另一個是搶劫教堂后偽裝成車夫的彼得,他的殘忍和奴隸習氣引起了阿遼沙的反感。
阿遼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到歧視和刁難。于是,在阿遼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也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為了糊口,他放學后同鄰居的孩子們合伙揀破爛賣。生活雖苦,他卻感受到友誼和同情。但是這也招到學校的非議。
阿遼沙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母親經受不住貧病的折磨,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離開了阿遼沙。阿遼沙給母親送葬之后,便到人間去謀生。
上一篇:《禿頭歌女》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第二十二條軍規》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