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里·布邁丁(Houari Boumedienne,1932—1978),阿
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著名的國務活動家,前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總統。
布邁丁原名穆罕默德·布哈魯巴(Mohamed Boukharouba),1932年8月23日①生于阿爾及利亞君士坦丁省格勒馬附近克勞澤爾村。父親是小土地所有者,以種小麥維持生活。布哈魯巴是五個孩子中最年長的。
布哈魯巴六歲到格勒馬法國人開辦的小學讀書,同時在本地的伊斯蘭教學校學習《古蘭經》和阿拉伯語法。少年時代的布哈魯巴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歲月。法國在戰爭初期的潰敗,1942年11月盟軍在北非的登陸,使他看到法國的虛弱性,知道法國并不是不可戰勝的。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阿爾及利亞,各大城市的居民涌上街頭,歡慶這一歷史性勝利。阿爾及利亞人民喊出了“打倒殖民主義”、“獨立的阿爾及利亞萬歲”等口號。法國殖民當局進行暴力鎮壓,在塞蒂夫和格勒馬,造成示威群眾45,000人傷亡的大慘案。布哈魯巴在家鄉親眼看到了這一屠殺事件,他說:“這個日子是不能忘記的”。
1946年,布哈魯巴進君士坦丁的凱塔尼亞伊斯蘭教學校,學了三年左右。學習的課程,主要是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教義。這所學校是為阿爾及利亞人民黨①培養干部的地方,布哈魯巴在這里加入人民黨。
1949年,布哈魯巴被法國當局征召服兵役。父親請求予以延期,遭到拒絕。他便同四個伙伴一起離開家鄉,先到突尼斯,進了齊杜納伊斯蘭教大學。翌年,他搭乘卡車離開突尼斯,穿過利比亞,輾轉到達埃及首都開羅,進入著名的愛資哈爾伊斯蘭教大學學習。
布哈魯巴在開羅生活的四年,對他的思想有很大影響。1952年7月,以納賽爾為首的青年軍官組織,推翻法魯克國王。布哈魯巴被熱烈的革命氣氛所感染。他非常仰慕納賽爾。納賽爾的“阿拉伯社會主義”思想,對布邁丁“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開羅期間,布哈魯巴閱讀了不少阿拉伯文的哲學、經濟和歷史書籍,開闊了眼界。他常同伙伴們爭論政治問題,決心把阿爾及利亞從法國殖民主義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當時,開羅也有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者的組織在活動。布哈魯巴同他們建立聯系,結識了本·貝拉和其他一些阿爾及利亞民族獨立運動領導人。本·貝拉是“爭取民主自由勝利黨”國外代表團的成員,負責軍事工作。布哈魯巴很快引起他的注意。
1954年11月1日,在本·貝拉等人為首的阿爾及利亞“團結與行動革命委員會”①的領導下,發動了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布哈魯巴加入了民族解放陣線。有的書上說,布哈魯巴于1954年在埃及希爾溫的訓練營接受過軍事訓練,后來又在西屬摩洛哥的納多爾,由埃及資助建立的游擊訓練營中受過訓練。1955年1月,他接受本·貝拉的派遣,從海上把武器運往阿爾及利亞前線。經過35天艱苦航行,布哈魯巴和戰友們勝利完成了任務。
隨后不久,布哈魯巴同其他八位戰友秘密越過摩洛哥邊界,回到阿爾及利亞,在奧蘭(今瓦赫蘭)一帶打游擊。他改用當地流行的名字胡阿里和特累姆森清真寺的主持人西迪·布邁丁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名。
在抗法戰爭初期,布邁丁曾負責組建統一的民族解放軍參謀部,擔任過第五軍區司令布蘇夫的副手。1957年,布邁丁被任命為第五軍區司令。第二年4月,他奉命率部越過阿爾及利亞西部邊境進入摩洛哥,擔任民族解放軍西部地區司令,統率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邊境兩側的武裝力量,成為全國五名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
1958年9月19日,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布邁丁任阿爾及利亞國民議會議員和民族解放陣線全國委員會委員,繼續指揮阿、摩邊境地區的民族解放軍。1959年起兼管三個軍區的協調工作。
1960年3月15日,民族解放軍總參謀部在突尼斯境內的加迪茅成立,布邁丁被任命為總參謀長,軍銜上校(民族解放軍最高軍銜)。由布邁丁統率的邊境部隊有兩三萬人,他實際上成了阿爾及利亞的軍事首腦。
由于法國在阿爾及利亞鄰國邊界地區駐有重兵,在抗法武裝斗爭期間,布邁丁并沒有在阿爾及利亞境內指揮或參加過多少軍事行動。但他在訓練民族解放軍,使它成為一支有戰斗力的部隊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他很重視阿爾及利亞傳統和阿拉伯文化,經常向官兵們灌輸為祖國的獨立去戰斗和獻身的思想。
1962年3月18日,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同法國政府經過長期談判后,簽訂了埃維昂協議。協議規定雙方自3月19日起停火,在公民投票后的三周內,法國將把權力移交給阿方;阿同意法軍在三年內分批撤離,并在一定期限內保留法國在阿的一些軍事基地。布邁丁反對這項協議。他說:“這些協定是一個折衷的解決辦法,它同我們的戰斗和150萬烈士的犧牲是不相稱的。”他曾設法同當時關在法國的本·貝拉、埃特·艾哈邁德、赫德爾、比塔特、布迪亞夫等五位“歷史領袖”①進行接觸,向他們表明,他同阿臨時政府中以本·赫達為首的中央委員會派②的分歧。
1962年5月,阿爾及利亞全國革命委員會在的黎波里舉行會議。本·貝拉派指責本·赫達派執行的路線太“溫和”。他們提出了一個“的黎波里綱領”,主張實行土改和國有化政策,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奉行和平中立政策,反對殖民主義,支持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爭取馬格里布統一。本·赫達派反對這個綱領。布邁丁支持本·貝拉。
7月3日,阿爾及利亞宣告獨立。獨立前夕,本·赫達下令改組總參謀部,把布邁丁等人排擠出民族解放軍總參謀部,遭到布邁丁拒絕。獨立后,本·赫達等臨時政府成員在阿爾及爾就職,本·貝拉則在特累姆森成立由七人組成的政治局,作為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機構,同臨時政府對抗。布邁丁指揮部隊由奧蘭向阿爾及爾進軍,使以本·貝拉為首的政治局得以進入阿爾及爾。9月25日,制憲國民議會開幕,宣告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成立,選舉本·貝拉為總理。布邁丁出任國防部長,1963年5月17日任第一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本·貝拉執政后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他所采取的“社會主義”措施以及個人專斷的作風,進一步激化了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1963年9月,“歷史領袖”之一的埃特·艾哈邁德在卡比利亞地區發動武裝暴亂。1964年6月,前第四戰區司令穆罕默德·沙巴尼上校在南部地區叛亂。布邁丁領導的國家人民軍①迅速鎮壓了這些反政府活動,鞏固了以本·貝拉為首的政權。
1963年9月,阿爾及利亞制定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總統制,民族解放陣線總書記本·貝拉當選為總統。根據憲法規定,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本·貝拉一身兼任黨、政、軍最高領導職務,但軍隊的實權仍在布邁丁手上。
為了削弱布邁丁的勢力,1964年3月,本·貝拉任命塔哈爾·茲比里上校為陸軍參謀長。4月,在民族解放陣線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布邁丁當選中央委員會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在黨內負責軍事工作。7月,本·貝拉又采取措施,命令15個地方行政長官直接向他匯報工作,迫使布邁丁的支持者、內政部長艾哈邁德·邁德格里辭職。1965年5月,本·貝拉企圖強迫布邁丁的朋友、外交部長布特弗利卡辭職。當時還有消息說,本·貝拉準備利用第二次亞非會議于1965年6月29日在阿爾及利亞召開的機會,解除布邁丁軍隊首腦的職務。布邁丁于是在1965年6月19日凌晨發動政變,逮捕本·貝拉。
1965年7月5日,布邁丁成立了主要由軍人組成的革命委員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自任主席。7月10日,新政府組成,布邁丁任總理兼國防部長。布邁丁還改組了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機構。
布邁丁宣稱,新政權要重建革命原則,消除殖民主義的殘余,結束國內紛爭,鞏固民族獨立,“用適合國家實際情況的社會主義來代替本·貝拉的機會主義和廣告性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個“正義將主宰一切的社會主義社會”。
在新政權建立以后三年左右的時間里,布邁丁首先粉碎了國內反對派的抵抗,鎮壓了反政府的騷動和叛亂,如1967年12月陸軍參謀長茲比里上校發動的政變。他還加強法制,頒布新的刑法、民法法典;繼續整頓民族解放陣線,任命自己的親信卡伊德·艾哈邁德負責陣線的工作。到1968年下半年,國內局勢漸趨穩定,布邁丁的領導地位得到了加強。
布邁丁執政期間,提出了“工業革命”、“土地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口號,聲稱要爭取在八十年代初使阿爾及利亞“擺脫不發達狀態,成為非洲、阿拉伯世界的一個工業強國”,“地中海的日本”。
“工業革命”的主要內容是:開展國有化運動,大力發展石油和天然氣,實行工人自治,吸收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布邁丁上臺后,加速了石油國有化的進程,辦法是由國家補償外國公司的損失。到1971年底,阿基本上對石油及其他重要工業部門實現了國有化。
從1967—1977年,阿實行了一個三年計劃(1967—1969)和兩個四年計劃(1970—1973,1974—1977)。1977年國民生產總值為700億第納爾①,比1964年的133億第納爾增加四倍多。10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率達7.2%。1977年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573第納爾,在非洲僅次于利比亞和加蓬。
阿爾及利亞的經濟發展也還存在許多問題:由于投資集中于重工業,資金不足,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國營企業大部虧損;不重視發展農業,糧食長期不能自給;城市住房、供水、交通緊張,等等。
1965年11月,布邁丁政府作出決定,準備逐步實行土地改革,取消大地主占有制,把土地分給農民。1971年11月,頒布“土地改革憲章”和“土地改革法令”。1972年成立全國土地改革委員會,正式進行“土地革命”。由國家用公債對被收歸國有的土地進行贖買,然后無償分配給農民,但農民分得土地后,必須組成合作社。至1977年10月,已分配土地130萬公頃;得益農戶10萬多戶,占無地少地農民的12.5%。1976年底,全國組成農業生產合作社4,670個,1977年底建成農業新村68個。“土地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勢力,有利于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但是,農民實際分得的土地并不多;合作社領導成份復雜,管理制度混亂,經營不善;農民退社的現象經常發生。
“文化革命”的主要內容是,推行阿拉伯化和培養本國干部。阿爾及利亞政府在這些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掃盲、創辦大學、開設師資速成培訓班、規定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出版阿拉伯文書刊等。
布邁丁對外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政策,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支持第三世界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斗爭,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復民族生存權利的斗爭,反對同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對話”。1973年9月,第四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阿爾及爾舉行,布邁丁在講話中譴責富國對窮國的剝削和掠奪,提議召開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國際會議。根據他的建議,聯合國大會于1974年4月9日—5月2日舉行第六次特別會議,通過了“關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和“行動綱領”。
布邁丁曾六次訪問蘇聯,阿軍隊武器裝備的90%以上由蘇聯提供,但阿拒絕同蘇聯簽訂“友好條約”和向蘇聯提供軍事基地。阿一直把美國看作是第三世界的主要威脅。阿獨立后,同法國關系比較緊張。1975年4月德斯坦總統訪阿后,兩國關系有所改善。布邁丁1974年2月曾訪問我國。阿爾及利亞一貫堅決支持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6年11月19日,布邁丁主持制定國家新憲法①, 恢復總統職位。12月,布邁丁當選共和國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國防部長。布邁丁執政期間,實行個人專權,凡與他政見不合的人均予打擊、排擠。他自執政伊始至去世時,在革命委員會中的合作者從最初的26人到最后僅剩下八人。
1978年12月27日,布邁丁病逝。
上一篇:布朗基
下一篇:布里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