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作家莫爾(1478—1535)的幻想小說,原名“關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用拉丁文寫成。這一對話式的幻想小說分為兩部分,借葡萄牙航海家希斯拉德之口,發表作者的社會批評與政治理想?!跋K估隆笔窍ED語,意指“莫須有的人”。作者為了應付檢查,把他自己的許多觀感通過希斯拉德講出來,并把自己裝扮成“抗辯人”,與希斯拉德爭辯,第一部分的基本內容,是關于莫爾時代歐洲各國社會政治制度的談話。希斯拉德嚴厲譴責君主制度對外瘋狂侵略,對內酷刑苛政。國王們為了鞏固和擴張自己的權勢,總是寧愿花費很多時間研究戰爭方法,而不肯稍微考慮促進和平的途徑。他們盡力用種種殘暴卑劣的手段奪得“新的王國”,采用殘酷的律法虐待人民。希斯拉德還明白指出,國王們不顧善良臣民的幸福,恣意進行無情的剝削。他們不聽別人的勸諫,卻非常欣賞禍國殃民的謀臣的阿諛奉承。他們還放縱“數目龐大的貴族”過寄生生活。希斯拉德說他在英國住過幾個月,了解那兒的情況。英國就有大批貴族“象公蜂一樣,一事不作,靠別人的勞動養活自己”,這些人對那些耕種他們田地的佃農,重重剝削,敲骨吸髓。他向英國的主教長指出,英國出現了“羊吃人”的慘事:那些“貴族豪紳,乃至主教圣人之流”,貪婪兇狠,把農民從耕地趕走,圈地養羊;農民被迫“和他們居住的鄉園分手”,到處流浪,或者淪為盜賊,受絞刑處分,或者做了乞丐,被關進監獄。第二部分的基本內容,是關于“幸福之島”即“烏托邦”的“大同盛世”的談話。希斯拉德說他在“烏托邦”島上見到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并將這種生活方式和現在的社會制度作比較。這里沒有私有制度,實行生產的公有與消費品的公有。土地是公共財產,屬于全體居民。所有居民都把勞動當作首要任務,充分發揮耕地的作用和手工業的威力,使城鄉無比富饒。這里沒有金錢流通,大家“共同生活飲食”,人人“按需分配”,不擔心別人取得過多,也不追求所需之外的東西。烏托邦的公民一律平等,一切官員都由公民選舉,任何人不得長期當官,不得任意發號施令。各級官員和普通公民一樣,必須服從最高的社會利益。按照希斯拉德的說法,烏托邦也有奴隸,不過這些奴隸是違法的罪犯,或自愿移居到這兒來的外國人,他們的生活比歐洲國家的自由人的生活還好。
莫爾的《烏托邦》猛烈地抨擊了歐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殘酷性,并在描寫君主制度下種種社會弊病時,一針見血地指出;私有制統治是一切災難的總根源。它認為一切局部性的改革都無濟于事,只有建立“烏托邦”式公有制,才能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幸福。莫爾不僅描寫烏托邦實現了共產主義制度,而且予以理性的論證。這里實施民主制,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現象,也沒有暴政、戰爭、宗教狂熱,實現了男女平權,城鄉對立消失,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過,由于時代的局限,莫爾的理想社會完全是空想的,所謂烏托邦的“民主制”,實際上是宗法社會家長式的。作為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小說”。《烏托邦》在藝術形式上也是別開生面的。形象的描繪,生動的對話,含蓄的諷喻,結合得很自然,給人印象深刻。
上一篇:《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五號屠場》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