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緬特·葉弗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Климент Ефре-мович Ворошилов, 1881—1969),蘇聯元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前主席。
1881年2月4日,伏羅希洛夫誕生于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今頓涅茨克州)巴赫姆特克縣維爾涅耶村的鐵路工人家庭,童年飽嘗了生活的困苦。1891年他在當地一所小學上學,兩年后因家貧而失學。
1896年,他進入頓涅茨克—尤里耶夫卡冶金公司設在阿爾切夫斯克的一家工廠,先后作過文件保管員、抽水站的司機助手、電工車間鉗工、鑄鐵車間起重機的司機助手。他在工余時間讀了不少有關電工技術的書籍。當時俄國許多地方相繼成立馬克思主義小組。1898年,伏羅希洛夫加入阿爾切夫斯克的第一個社會民主革命小組,閱讀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和《共產黨宣言》。他還帶領同車間的司機進行罷工,要求改善勞動條件,被廠方解雇。此后,他在頓巴斯和俄羅斯南部為就業長年奔波,直至1903年才在盧甘斯克機車制造廠找到工作。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正式宣告成立,黨內出現了布爾什維克派和孟什維克派。盧甘斯克的各個馬克思主義小組合并建立了社會民主工黨盧甘斯克市委員會,領導權掌握在布爾什維克手中。伏羅希洛夫于同年加入社會民主工黨。1904年,伏羅希洛夫被選入黨的市委會。
1905年革命爆發后,伏羅希洛夫作為盧甘斯克布爾什維克領導人,組織了機車制造廠工人的罷工斗爭;建立由他任主席的全市罷工領導機構——工人代表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在它的發動下,盧甘斯克許多工廠的工人相繼行動起來,舉行全市總罷工,組織工人戰斗隊。伏羅希洛夫到附近農村支持農民奪取地主的土地,號召農民同工人聯合,準備武裝起義。
1906年4月,伏羅希洛夫出席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見列寧。同年,盧甘斯克和鄰近地區的一些工廠相繼成立工會,伏羅希洛夫被選為機車制造廠工會主席,擔任秘密出版的《頓涅茨克鐘聲報》總編輯。
從1907到1914年的七年中,伏羅希洛夫多次被監禁和流放,但從不停止革命活動。他在1907年7月被捕后,流放到阿爾漢格爾斯克省。當年12月,他從流放地脫逃,由黨派往巴庫黨委員會,負責組織石油工人工會。1908年9月,他在彼得堡再次被捕,又遭流放。他在流放地建立社會民主工黨支部,組織政治流放犯舉行集會,抗議沙皇當局在沃洛果達監獄和捷連士伊監獄殘酷折磨被囚者。后來,他被關進阿爾漢格爾斯克監獄。他兩次組織同獄難友進行絕食斗爭,反對獄吏的暴行。1912年7月,伏羅希洛夫第二次從流放地逃出,回到頓巴斯。1913年3月,他又被捕并被流放到彼爾姆省。
1914年3月,伏羅希洛夫結束流放生活,到察里津大炮廠做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伏羅希洛夫在工人消費合作社等公開團體的掩護下進行反戰宣傳,多次表示:“當發生反對地主和工廠主的戰爭時,我將拿起武器。”不久,他到彼得格勒,按照彼得格勒黨委會的指示,在工人和士兵中進行反戰宣傳。
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當時,守衛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廠的伊茲麥洛夫禁衛團奉命鎮壓起義工人。伏羅希洛夫到該團營房,說服士兵站在工人一邊,并商定了起義計劃,成功地發動該團士兵的起義。3月底,他受黨中央派遣,回到盧甘斯克,被選為工人代表蘇維埃主席,主編《頓涅茨克無產者報》。在他的領導下,許多工廠建立了工人戰斗隊。4月他出席了在彼得格勒召開的布爾什維克四月代表會議。會議通過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提出的由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計劃。會后,他在盧甘斯克黨的會議上宣傳列寧的“四月提綱”。他在《頓涅茨克無產者報》,在群眾大會上,號召工人反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要求一切權力歸蘇維埃。7月,列寧提出準備武裝起義的方針。伏羅希洛夫出席在彼得格勒秘密召開的黨的第六次代表會議。他回到盧甘斯克,成立了拯救革命委員會,組織赤衛軍,控制了各重要機關。在市蘇維埃中,布爾什維克取得了壓倒優勢,他被選為市蘇維埃主席。
十月革命勝利后,伏羅希洛夫來到彼得格勒,被選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1月,他任彼得格勒市人民委員。12月,他取締了帝俄在彼得格勒的行政長官辦公機構,負責建立新機構來管理城市事務。他擔任保衛彼得格勒委員會主席和全俄肅反委員會成員,同捷爾任斯基一起,著手鞏固首都的革命秩序。
1918—1920年,伏羅希洛夫在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白匪的戰斗中,屢建戰功,是紅軍的著名將領。
1918年2月底,他被派往頓涅茨克,領導鞏固蘇維埃政權的工作。3月,他參加保衛頓巴斯特別委員會,組織和領導第一支盧甘斯克社會主義游擊隊。在德軍占領哈爾科夫后,這支游擊隊擴建為烏克蘭第五軍(又稱伏羅希洛夫兵團),伏羅希洛夫任軍長。面對德軍的進攻,他率部歷經三個月的艱苦作戰,沖破敵人的包圍和截擊,向察里津轉移。
1918年夏,克拉斯諾夫白匪在德帝國主義指使和支持下,以其主力向察里津大舉進攻。伏羅希洛夫是保衛察里津戰斗的領導人之一。7月,他被任命為北高加索軍區軍事委員會委員,負責察里津的城防工作。8月下旬,他組織察里津軍民,在“寧死也不讓出察里津”的口號下,經過頑強抵抗,打退白匪軍的第一次進攻。9月中旬,他成為南方戰線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任保衛察里津主力——第十軍的司令。他動員工人踴躍參軍,補充裝備,并親臨前線,指揮部隊抗擊敵軍進犯。10月中旬,打破了白匪軍對察里津的包圍。
1918年10—11月,奧匈和德國的占領軍被趕出蘇維埃俄國,烏克蘭回到工農手中。1919年初,伏羅希洛夫任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內務人民委員,哈爾科夫軍區司令,領導部隊粉碎了以格里戈里耶夫為首的哥薩克白匪軍的叛亂。
在紅軍建設問題上,伏羅希洛夫一度持有錯誤觀點。1919年3月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時,他屬于“軍事反對派”。該派提出一項軍事問題提案,認為舊軍事專家不可靠,反對在紅軍中把指揮職務交給軍事專家,反對建立正規紅軍,維護游擊習氣。列寧高度評價了伏羅希洛夫在察里津保衛戰中的功績,也批評了他同其他“軍事反對派”成員的錯誤。大會通過了關于加強軍事工作的決議。伏羅希洛夫表示放棄錯誤的主張。
1919年夏,英、法支持鄧尼金白匪軍,蘇維埃俄國面臨嚴重威脅。為集中軍事力量打擊敵人,烏克蘭共和國各部隊統一為新的軍團。伏羅希洛夫先后任第十四軍軍長、十二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致力于保衛葉卡捷琳諾斯拉夫,保衛基輔,加強南方戰線。
1919年11月,伏羅希洛夫同布瓊尼一起創建第一騎兵軍。布瓊尼任司令,伏羅希洛夫任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根據列寧的當面指示,伏羅希洛夫在騎兵軍中建立堅強的政治領導,培養嚴格的軍紀,克服游擊習氣。在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指揮下,騎兵軍英勇善戰,同步兵部隊密切配合,當年底就基本上解放了頓涅茨克地區,接著又攻克羅斯托夫。1920年初,騎兵軍乘勝追擊,殲滅了在庫班和北高加索的鄧尼金白匪軍。
1920年5月,伏羅希洛夫率第一騎兵軍回到烏克蘭,參加對入侵的波蘭軍隊的戰斗。第一騎兵軍在突破波軍防線后,擊潰基輔一帶的波軍重兵,解放了被波軍侵占的基輔和文尼察。10月,騎兵軍奉命調到南方戰線,參加對弗蘭格爾白匪軍的戰斗。10月28日,它會同其他紅軍部隊,經過七天激戰,消滅弗蘭格爾的主力部隊10萬人。11月初全殲敵軍,解放克里米亞。
蘇維埃俄國轉入和平建設之初,伏羅希洛夫繼續領導騎兵軍清剿殘匪。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期間,他受黨中央指派,帶領三分之一的代表去平定喀瑯施塔得的反革命叛亂。他在這次大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1921—1924年,伏羅希洛夫任俄共(布)中央委員會東南局委員、北高加索軍區司令。他依靠地方黨組織和蘇維埃,支持民族自治。
為了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1923年黨中央九月全會不顧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的反對,決定斯大林和伏羅希洛夫等領導人進入革命軍事委員會。經黨中央批準,1924年改組了紅軍中央領導機構。根據伏龍芝的建議,伏羅希洛夫調任莫斯科軍區司令。以他為首的專門委員會起草了關于加強地方黨委同軍隊政治機關聯系的條例,由黨中央批準實施。他在莫斯科軍區按實戰要求加強軍事訓練,不斷提高部隊軍政素質。
1925年1月,托洛茨基被解除軍職,伏龍芝任陸海軍人民委員、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伏羅希洛夫擔任他的副手。同年11月,伏龍芝逝世,伏羅希洛夫接任陸海軍人民委員、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直至1934年6月。在1925年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他批判了托洛茨基反對派和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新反對派”,當選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他繼續實施伏龍芝的軍事改革,發展軍事院校網,選派大批受過中等和高等專門教育的軍人擔任指揮員,實行一長制。他領導制定和簽發了一系列條令和指令,支持新型武器的研制和生產。在伏羅希洛夫的主持下,蘇聯紅軍走上正規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三十年代,鑒于法西斯勢力發動侵略戰爭的危險日益加劇,伏羅希洛夫按照黨中央指示,加緊訓練蘇聯紅軍,改善裝備,完善指揮系統。1934年6月,陸海軍人民委員部改稱國防人民委員部,伏羅希洛夫任國防人民委員。1935年11月,他同圖哈切夫斯基等軍隊領導人第一批被授予元帥軍銜。1938年3月,他還擔任新成立的工農紅軍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在他的指導下,軍事工業迅速發展,坦克年產量從1931到1938年增加了兩倍,空軍、紅海軍以及坦克部隊、機械化部隊和其他技術兵種都充實了新裝備,還建立了防空部隊。1935年,他批準“縱深作戰指令”,親自檢查各軍區的進攻戰演習。1939年,最高蘇維埃根據他的報告通過了新的“全國義務兵役制法”。
伏羅希洛夫作為蘇聯國防人民委員,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和英、法策劃的慕尼黑陰謀及時作出反應。1938年9月德軍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時,他下令西部特別軍區進入戰備狀態。
三十年代后期,伏羅希洛夫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支持了斯大林的肅反政策,圖哈切夫斯基等紅軍著名將領被處死,損害了蘇聯武裝力量的建設。他對肅反擴大化負有一定責任。
1940年5月,伏羅希洛夫被任命為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兼國防人民委員會主席,參與制定和實施發展軍事工業的緊急措施和改善軍隊裝備的決策。
衛國戰爭開始后,伏羅希洛夫一直是最高統帥部成員。1941年7、8月,他先后被任命為西北方面軍總司令、列寧格勒前線司令,領導抗擊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在保衛列寧格勒的戰斗中,他同日丹諾夫一起組織城市防御,發動全市60%的共產黨員和70%的共青團員上前線,粉碎了敵人的攻勢。在他領導下,摩爾曼斯克等地的紅軍也頂住了敵軍的進攻。10月,他受命組建蘇聯戰略預備部隊,對龐大的預備隊進行綜合軍事訓練,保證整個前線部隊不斷得到補充和擴編。
1942年9月,伏羅希洛夫任游擊運動總司令。他同敵占區的地下黨組織和游擊隊領導人保持緊密的聯系,對襲擊敵軍交通線、基地和司令部等重大戰斗計劃作出決斷。他領導的中央游擊運動司令部建立了專門機構,培訓了大批游擊斗爭組織者和眾多的破壞活動小組。同年冬,他同朱可夫一起,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組織了列寧格勒、沃爾霍夫兩個方面軍的協同作戰,最終打破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1943年12月至1944年4月,他同華西列夫斯基一起,統一指揮陸、海、空軍組成的大兵團,解放了克里米亞。當紅軍把侵略者趕出蘇聯后,他參與制訂了戰爭最后階段的軍事行動計劃。
伏羅希洛夫參加了戰時一些重大外交活動。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他參加蘇、美、英三國代表的莫斯科會議,決定三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聯合行動。1943年11月至12月,他出席了蘇、美、英三國領導人的德黑蘭會議,并同美、英的代表進行軍事會談,敦促美、英軍隊盡快開辟第二戰場。1945年2月,他任盟軍對匈牙利管制委員會主席,協助匈牙利人民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
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伏羅希洛夫任部長會議副主席,參與領導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還兼任過部長會議文化局主席,主持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1952年10月,伏羅希洛夫在聯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1953年3月起,他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在擔任國家領導職務期間,他領導完善立法、加強法制,簽發一系列法令。這些法令擴大了各加盟共和國的權力;規定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和民族院設立各委員會,加強同各級蘇維埃、政府部門的聯系:增加了同各國議會的接觸。他以蘇聯國家元首的身份訪問了歐、亞許多國家。1957年4月至5月間,他對中國的訪問,為增強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貢獻。
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后,伏羅希洛夫被認為加入了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等人的“反黨集團”。他在1957年6月黨中央全會上,承認自己犯了錯誤。1960年5月,伏羅希洛夫被解除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職務,擔任主席團委員。1961年10月在蘇共“二十二大”上,他再次被指控支持“反黨集團”的活動,被排除出中央委員會。1966年4月在蘇共“二十三大”上重新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1969年12月2日,伏羅希洛夫病逝,終年89歲。
上一篇:伏爾泰
下一篇:伯爾切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