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亭》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的長篇小說。外省某貴婦人家來了一位名叫羅亭的不速之客。這位客人談吐不凡,能言善辯,博得了主人的青睞,也引動了她女兒娜達雅的芳心。娜達雅不顧母親反對,準備以身相許,和羅亭私奔。羅亭卻無可奈何地表示服從她母親的意志。娜達雅這才發現在羅亭的熱情洋溢的外表下面藏著一顆膽怯懦弱的心。兩人終于分了手。幾年以后,有人遇見了羅亭,他已經變得形容憔悴,神情頹喪,動作遲鈍。他敘說這些年他創辦了20種新事業,結果都失敗了。他嘆息道:“我又漂流了,兩手空空,不名一文……”作者在小說的結尾處寫道:“愿上帝幫助所有無家可歸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給《羅亭》添了一個尾聲:1848年革命中的一天,有一個高大的漢子,手里舉著紅旗,戰死在巴黎的街壘戰中。這個漢子就是羅亭。
羅亭是俄國19世紀40年代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出身于破落貴族家庭,受過良好教育,對生活、事業、愛情充滿理想主義憧憬。但他那耽于幻想和思辯的頭腦無法適應現實環境。他缺乏恒心、毅力和處理實際事物的能力。羅亭在事業上愛情上都遭到了失敗,他的才華、天賦都毫無結果地浪費掉了。《羅亭》反映了農奴制專制俄國中,接受了西方自由思想的貴族知識分子的困境。他們空懷改造社會的美好愿望,脫離俄國實際,不了解人民, 自覺“多余”和“無用”,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成了“多余的人”、無根的浮萍。
《羅亭》情節十分單純,圍繞著羅亭與娜達雅的愛情關系展開,羅亭的性格也在這種關系的發展中逐漸得到展現。人物之間的對話,辯論也作為刻劃人物的手段之一。《羅亭》的敘述方式有獨特之處,敘述人(作者)不對羅亭這個中心人物作直接分析、評價,而將他置于種種人物關系之中,通過不同的人對他的不同看法、評價來揭示人物的性格。
上一篇:《縮影》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羅蘭之歌》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