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使》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印度古代詩人、戲劇家迦梨陀娑(約公元350—472年之間)的長篇抒情詩。分《前云》和《后云》兩大部分。講的是一個藥叉(又譯夜叉,印度神話中的小神),本是財神俱毗羅的奴仆,由于怠忽職守,受主人貶謫,離開愛妻,到南方羅摩山的樹林中過流放生活一年。幾個月后,雨季來臨,他看見天空中的云彩,思念久別的妻子,便委托云彩帶口信給留在北方阿羅迦城的妻子。他對云彩詳細地講述了向北方走的路程,描繪了沿途的風光和阿羅迦城的景色,指出了他家的標志,讓云彩轉達他對愛妻的問候和思戀之情,并說自己流放期將滿,不久即可與妻子圓聚。
全詩抒發的是夫妻間的離愁別恨,在哀婉低回的情調中,隱隱地把怨憤之情指向帶給人民痛苦的統治階級。但更為明顯的是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贊美,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抒情詩,為達到充分抒情的目的,詩人調動了一切藝術手段為抒情服務。首先,除最前面的五小節外,全詩采用第一人稱,即藥叉自述的形式。這實際上是詩人將自家的感受和情愫融匯到了詩中人物的情感之中,款款道來,如泣如訴,既纏綿悱惻又親切逼真。其二,詩中運用了擬人手法。以云擬人,以云為友,草木山石,無不含情。其三,大量運用比喻,細致而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復雜的心理狀態。其四,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山光水色,城廓故園,無不美如畫圖,又無不牽動“我”(藥叉)的九曲回腸。其五,大量用典,《吠陀》、史詩《往世書》中的典故信手拮取,借古人之傳說發我心中之幽情。最后,也是《云使》一詩最突出的一點,發揮想象,給人以新穎奇特之美。見云思人,想到托云傳信;由云的行程聯想到“我”的歸程;由云的行期想到“我”的歸期。詩人想象的翅膀隨行云而飛翔,緣行程而馳騁;詩中人物的情感在想象中抒發,卻不給人以虛假飄渺之感。這就使這部詩跳出了一般相思詩的藩籬,成為那個時代印度詩歌的高峰和垂于后世的典范。
上一篇:《鄉村》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五卷書》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