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約1330—1384),英國教士、神學家、基督教改革運動的先驅。他的宗教改革的思想曾對此后200年西歐教會改革運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英國各個派別的新教徒都曾從他的宗教主張中吸取有益于自己的思想。
威克里夫約于1330年出生在英格蘭約克郡北區。十四世紀,英格蘭已經開始了在王權領導下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日益增長的世俗權力已不能容忍羅馬教廷對英格蘭內部事務的干涉和對英格蘭財富的掠奪。1333年,國王愛德華三世拒絕再付無土王約翰在1213年向教皇保證的貢物。1337年英、法兩國開始了百年戰爭,阿維農教皇聽命于法王,更引起英國的不滿。1351年,議會通過“圣職候補人法”,否認教皇對英國神職人員與圣俸的控制。1353年,議會通過“王權侵害罪法”,確認:國家有權在王朝領地上不承認或不執行教皇敕書或指令。
正是在英國王朝與羅馬教廷的矛盾日趨尖銳的情況下,威克里夫開始了他的抨擊天主教的活動。
威克里夫的大部分生涯是在牛津大學度過的。早年,他曾就學于牛津大學的女王學院、摩吞學院和巴里奧學院;1360年,他被任命為巴里奧學院院長;1369年和1372年,他在牛津先后獲得神學學士和神學博士學位。此后,威克里夫以牛津大學為講壇,提出一系列宗教改革主張,在牛津贏得了大批追隨者。
威克里夫曾多次擔任教職。1361年,他成為斐靈漢教區代理主教;1362年開始領取教士俸金;1374年,任萊斯特郡魯特沃教區教區長。這些經歷使他深諳英國天主教會的內幕。
1374年,威克里夫受國王愛德華三世之命出使布魯日,與教皇代表就英格蘭與教廷之間關于征收捐稅、任命教職等問題進行談判。這一談判沒有獲得結果,威克里夫回國后開始抨擊教皇。
1375年,威克里夫撰寫了著名論文《論神圣的所有權三卷》和《論市民法上的所有權》,在這兩篇名著中,威克里夫提出了如下思想:
所有權力來自上帝,犯有罪過的人喪失統治權。“所有對人類的正當統治權,以與上帝有關的正當權威為條件。但是任何犯有不可饒恕罪行的人缺乏與上帝有關的正當統治權,所以他就不能有正當的權威”。威克里夫論證教會犯有不可饒恕的罪過,因而喪失了統治權。
國王在王朝內擁有最高的、絕對的內政統治權,所以,如果能以剝奪教士的俗權來懲罰教士的話,這一職責應專門由國王官吏行使。
沒收教會財產。他說:“如果犯有不可饒恕罪行的教皇、主教、教士被剝奪,如果把他們的收入獻給其它的虔誠事業,而不是讓這樣的罪人盡情享有現世的財富與榮耀,這樣對教會更有好處。因為所有這些財富與榮耀對教會有害。”
1377年,英王理查二世和議會就英國和羅馬教廷之間的爭端,向威克里夫進行詢問。他的回答進一步發揮了維護英國的主權和進行教會改革的思想。
威克里夫認為英格蘭王朝是一個整體,隸屬于上帝。他宣稱:“依《圣經》之言,英格蘭王朝是一個整體,而教士、貴族、公眾都是它的成員”。“王朝隸屬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榮”。威克里夫把遠離人世的上帝視為英格蘭王朝的主宰,實際上是要求英格蘭王朝獨立,要求英格蘭教會脫離教皇的統治。威克里夫宗教改革思想中的這一主張代表了英國民族最初的民族覺醒。
威克里夫主張取消對教會、教皇的貢納,僅給教皇以救濟金,給英國教會以供養金。他指出:“福音書的原則證明:教皇除非以救濟金的名義,否則不能要求這種財富。但是救濟金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征集”。“王朝的世俗貴族除了以供養教士或個人資助的方式可把我們的所有給予英格蘭教會外,不得給予其它教會”。1382年,在黑衣教士宗教會議上,威克里夫更明確地提出:“什一稅純粹是救濟金,教區居民可以因為教區教士犯有罪過而收回救濟金,并隨意送給其它教士”。
威克里夫在他的早期神學思想中提出王權至上,教會隸屬于國家,剝奪教產,由社會給予教會經濟上的資助。這些主張旨在調整神權和世俗權力的關系,切斷教會對俗界行使的權力,使國家成為社會中心。從這個目的出發,1378年威克里夫在議會的一次發言中,反對教堂庇護權。他以為國王的臣下可以合法地闖入圣殿,把罪犯交付審判。
威克里夫上述的這些思想是向天主教的教皇高于一切世俗君主的傳統觀念的挑戰。為此,他遭到了羅馬教廷和英國教會的猛烈反對。但同時,他不僅受到倫敦市民的支持,而且獲得了英國政府和一些想沒收教產以自肥的大封建主,如蘭開斯特公爵的支持。
1377年,英國教會法庭傳訊威克里夫。威克里夫在國王、蘭開斯特公爵的庇護下,拒不出庭。教皇格利哥里十一世連續發了五個通諭譴責威克里夫,并命令坎特伯雷大主教逮捕威克里夫,聽候教皇法庭審判他的異端罪行。對此,倫敦市民集會支持威克里夫,牛津大學神學教授們也支持威克里夫對教廷的譴責,英王也下令保護,使威克里夫免遭逮捕。
國內社會各階層的支持,使威克里夫的神學思想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378年以后,他從否定教會對社會的統治進而否定天主教的基本教義,譴責教會的罪惡,反對變體說。
變體說是天主教的基本教義。據說,耶穌在最后晚餐上祝圣餅和酒時曾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以后教會定義在作彌撒時由主禮神父照此述說,就使餅和酒的本體轉變成為耶穌的肉和血。變體說的實質是要信徒相信耶穌的真實存在。威克里夫反對變體說,提出剩余物說。他認為基督僅是一精神體。獻祭以后,餅和酒這些物質仍保留在圣壇的圣餐中。基督按其本質并不是以他自己的肉體存在于圣壇的圣餐中的。所以威克里夫反對做彌撒這一宗教儀式,指出:“福音書中并沒有基督規定彌撒的記載”。威克里夫否認基督的真實存在,他提倡人民紀念耶穌這一精神體。剩余物說的實質是要在人與上帝之間建立一種直接的聯系,否定教士的中間作用。主張以《圣經》作為信仰的唯一根據,以使信徒自己掌握與上帝聯系的鑰匙,由信仰羅馬的“可見”教會,轉而信仰《圣經》這一“無形”宗教,使宗教成為一種純粹的內心醒悟。威克里夫的“剩余物”說動搖了中世紀天主教會賴以存在的基礎。
威克里夫到了晚年越發以激烈的言詞抨擊教會的罪惡。他譴責教皇“以殺害、詛咒和其它所能施行的懲罰報復所有的人”,指責主教“以買賣圣職做交易”,“主教是進入惡魔之室的一個鏈條”。
威克里夫后期宗教思想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不同反響。一方面由于他后期宗教思想的某些主張切中時弊,符合廣大下層人民的利益,因而為他們所接受。威克里夫的學說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下層教士團體一“勞拉德派”的形成,目前尚無定論,但是有記載表明,“勞拉德派”接受并宣傳了威克里夫的學說。
另一方面,由于威克里夫否定教會和主教存在的必要,原先庇護他的國王和貴族就很快拋棄他,并視他為仇敵。就在這時與威克里夫結盟的蘭開斯特公爵同他的關系破裂,并譴責他的剩余物說是異端邪說。1381年英國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威克里夫雖未參加,但許多宣傳他的宗教思想的勞拉德派教士不但直接參加了,而且堅持到最后。這更使得統治階級感到威克里夫的學說威脅到封建制度的生存。國王和教會終于聯合起來對威克里夫進行迫害。1382年,在國王的支持下,大主教考脫萊在牛津宗教會議上禁止威克里夫公開活動,并下令把他的信徒驅逐出牛津大學。他的許多著作亦被宣布為非法,遭到禁止。威克里夫被迫從牛津回到魯特沃教區長住宅。在這里,他并未放棄對教會的批判,繼續攻擊教皇、修士、托缽僧。也就是在這里,他在他的學生魯爾凡的協助下,把圣經最終譯成英文。這部《威克里夫圣經》與詩人喬叟所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奠定了英國文學語言的基礎。在英國文學史上,威克里夫與喬叟齊名,以至于人們在稱喬叟為“英國詩歌之父”時,也稱威克里夫為“英國散文之父”。
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因病訣別人世。臨終前不久,他還大膽地宣稱:“我樂于向任何人,特別是教皇說明我的信仰”。“教皇應把所有對俗界的統治權交給世俗政權”。
作為對威克里夫遺言的回答,羅馬教會在其死后,對他繼續進行咒罵。1414年,康士坦茨宗教會議判處威克里夫為異端首腦,下令燒毀他的著作,并掘出他的骸骨,焚尸揚灰。但所有這些反動行為并未能抹煞威克里夫在英國歷史上的地位。
上一篇:契爾文科夫
下一篇:威爾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