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加斯·維列斯迪利斯(Ρηγαs Βελεστιληs,1757—1798年), 著名的希臘資產階級革命家
里加斯出生在希臘中部色薩里亞地區一個富商的家庭。他先后在維列斯迪諾鎮、阿姆拉幾亞和扎戈拉等城受過中、小學教育,后來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鄉村教師。
當時的希臘,正處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封建奴役之下。據說,在他二十歲那年,>有一天,發生了一件對里加斯的未來影響極大的事情:一個土耳其士兵傲慢地命令里加斯背他渡過鎮邊的一條小河。這種侮辱點燃了里加斯的民族復仇的怒火。他毅然溺死了這個土耳其人,而后逃離了家鄉。
為了謀取生計,里加斯不顧一切困難輾轉于君士坦丁堡、多瑙河公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以及維也納等地,國外的流亡生活,對里加斯革命思想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君士坦丁堡,里加斯主要從事經商。他的才干和勇氣深得當地希臘貴族阿列克山德爾·依波希蘭迪斯的賞識。里加斯也很崇敬這位具有愛國思想的開明貴族,因而成為他家的常客和私人秘書。里加斯常同依波希蘭迪斯談論希臘國內的情況。后者關于用暴力方法使希臘擺脫奴役的主張,更鞏固了里加斯早已產生的唯有通過革命道路才能解放希臘人民的信念。
1786年,里加斯離開君士坦丁堡前往布加勒斯特。這里是巴爾干半島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也是巴爾干各國革命者活動的基地。里加斯在這里,一面擔任錄事或教師工作,一面勤奮學習。他在歷史和文學方面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先后學會了法語、德語、羅馬尼亞語和意大利語。這為他擴大視野,從事革命活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布加勒斯特,里加斯結識了一位學識淵博的法國啟蒙運動的熱情支持者卡塔爾扎斯。在他的幫助下,里加斯研究了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的著作,接受了他們的思想。
這時,正值1787—1791年俄奧土戰爭爆發。俄奧一方為了牽制土耳其的兵力,多方鼓動巴爾干人民舉行武裝起義,佯允給予支持。俄奧軍隊接連打敗土耳其人,給巴爾干各民族帶來了希望。羅馬尼亞人,希臘人,保加利亞人,阿爾巴尼亞人紛紛拿起武器打擊土耳其統治者。然而,由于俄奧背信棄義,拒絕援助,致使各地起義先后被殘酷地鎮壓下去。里加斯耳聞目睹這一事實,得出了結論:巴爾干各族人民只有聯合起來,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贏得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給里加斯極大的鼓舞。他熱烈支持和稱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及其憲法。同時,法國革命也使他產生了一定的幻想,一度把希臘的解放寄托在法國的援助之上。為此,里加斯從1792年開始,積極與法國駐瓦拉幾亞的外交人員接觸。1795至1796年,他甚至親自到法國駐布加勒斯特總領事館工作。后來在維也納,他又多次與法國外交人員聯系,希望與拿破侖直接會晤。然而,在法國霧月政變之后,代表大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拿破侖及其將軍們,關心的是對外擴張和侵略,而不是弱小民族的解放。所以,里加斯的這一希望落空了。但法國革命的思想和原則并未在里加斯身上消失。為了使這些原則在希臘實現,他展開了積極的活動。
里加斯的革命活動是從宣傳和教育人民開始的。他同其他革命者一起,翻譯進步書刊,組織秘密集會,發表演說,編唱革命歌曲……。他們的足跡踏遍了維也納、布加勒斯特、布達佩斯及巴爾干各地,播下了民族解放斗爭的火種,喚醒了廣大巴爾干人民,里加斯親自撰寫了許多作品,其中著名的《新政治管理》和《戰歌》是里加斯革命思想的結晶,也是他的基本綱領。
《新政治管理》由《宣言》、《人權》(25條)和《憲法》(124條)三個部分組成。里加斯的《憲法》,是巴爾干各族人民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草案,其中提出的巴爾干共和制度,是根據巴爾干當時的具體條件,并仿效法國大革命中誕生的共和制度擬訂的。《憲法》集中地表達了資產階級的革命要求,例如其中第五條規定:全體公民都有參與治理國家的權利。《憲法》第三十五條更規定在政府違犯它的職權,侵犯公民的利益和權利時,公民有起義的權利。里加斯在《憲法》中還提出了巴爾干各國人民平等和友好相處,以及民族獨立和不干涉別國事務的原則。他寫道:希臘人民是各自由人民的“朋友和同盟者”,“他們不介入別國人民的內政,也不允許別國干涉他們的事務”。
里加斯在他的《人權》第二條里寫道:人的本來權利應有:(一)平等,不能低于他人;(二)自由,不應成為他人的奴隸;(三)生命安全,任何人不得強行剝奪這一權利;(四)土地屬于我們和我們的后代,任何人無權過問。第三條指出,“所有的人,包括基督教徒和土耳其人按照自然法權都是平等的”。這種資產階級天賦人權理論,對于反對當時的封建統治和貴族特權產生了很大作用。
《戰歌》是里加斯1796年寫的一首長詩,被人頌之為希臘的“馬賽曲”。
里加斯在《戰歌》中尖銳地抨擊了奧斯曼封建專制制度掠奪人民的反動本質,熱情地號召巴爾干人民拿起武器,打碎奴役枷鎖。他寫道:
啊,保加利亞人,亞美尼亞人,
希臘人和阿爾巴尼亞人,
各民族的兄弟,都是剛入伍的新兵,
揚起我們的馬刀為自由而斗爭,
英勇精神天下聞名。
《戰歌》問世不久,被譯成多種語言,在巴爾干半島到處傳誦,家喻戶曉。《戰歌》的激昂旋律響徹了巴爾干山麓,回蕩在亞得里亞海濱,成為揭露敵人,組織革命力量的宣言書和巴爾干各族人民在這一時期的斗爭綱領。
里加斯在宣傳教育群眾的同時,還進行了大量的組織工作。根據歐洲其他國家革命運動的經驗,里加斯組織了名為“埃特里亞”①的革命組織,積極準備巴爾干的總起義。“埃特里亞”發展迅速,在很短的時間里,就遍布于巴爾干的各個城市和鄉村,甚至奧斯曼帝國的心臟君士坦丁堡也有這個組織的支部。“埃特里亞”積極領導巴爾干的革命運動。保加利亞、瓦拉幾亞、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的受苦農民,揭竿而起,襲擊土耳其地方當局,抗捐抗稅,奪取土地,燒毀莊園,使土耳其蘇丹驚恐萬狀。
但是,所有這一切正是俄國沙皇所深惡痛絕的。沙皇政府要求土耳其立即撲滅巴爾干人民的暴動,并答應給土耳其援助,以鏟除巴爾干半島的“普加喬夫”。
為了避免俄國的干涉,里加斯將“埃特里亞”的活動中心從布加勒斯特轉移到維也納。此時奧地利同土耳其的矛盾極其尖銳。許多僑居在這里的希臘商人和知識分子積極支持“埃特里亞”的活動。
里加斯在鞏固和擴大“埃特里亞”的同時,進行了軍事上的大量準備。他研究了著名的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的軍事著作,寫成《軍事指南》的小冊子。它總結了當時戰爭中的戰術原則,指導巴爾干人民開展武裝斗爭。里加斯還親自繪制軍事《大地圖》,其標記的詳細程度和準確性是非常驚人的。例如在君士坦丁堡圖中,標出了所有的兵營、軍事設施、城門、王宮等。里加斯十分重視各地的農民武裝,號召希臘的“克列夫特”、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的“哈伊杜特”等農民武裝組織攜起手來共同斗爭,力圖把這些自發的農民武裝,引上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軌道。
里加斯還提出了靈活的策略,主張聯合各種力量,共同對敵。當時在土耳其的軍隊,以及在海員中,有幾千名非伊斯蘭教徒(主要是希臘人和阿爾巴尼亞人),里加斯認為他們心靈深處也閃爍著愛國主義的火花,號召他們站到革命方面來。正是里加斯的正確主張,使得這些人后來在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里加斯對不滿中央政權的土耳其封建主們,也分別不同情況,進行爭取。后來,埃皮洛斯和色薩里亞地區的封建主阿里帕夏,以及維丁地區帕夏茲瓦杜格魯,反對中央政權,與土耳其蘇丹進行武裝對抗,牽制和削弱了土耳其的力量。
里加斯制訂了總起義計劃,并準備起義成功之后,建立巴爾干共和國,實行在《新政治管理》中提出的政治主張。1797年,拿破侖軍隊入侵意大利,臨近巴爾干半島。里加斯認為巴爾干總起義的時機已到。于是,他離開維也納,打算繞道的里亞斯特回國,直接領導起義。但由于叛徒出賣,在途中被捕。次年6月24日午夜,里加斯被土耳其政府殺害于貝爾格萊德。
這位杰出革命家犧牲時,只有41歲。但他實現了自己的座右銘:“為了信仰、祖國、法律和自由”,“寧可自由地生活一小時,絕不做奴隸和囚徒茍且四十年”。
在巴爾干人民的歷史上,里加斯是第一個提出巴爾干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反抗土耳其統治的人,也是第一個主張巴爾干各族人民應該平等互助友好相處的人。這一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里加斯的光輝思想是不朽的。正如他在臨終前莊嚴宣告的:“我已播下了自由的種子,定有他人來收獲”。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的爆發,就是里加斯的偉大事業的繼續和發展,同時也是收獲自由果實的開始。
歷史早已證明,偉大的革命斗爭會造就偉大人物,使過去不可能發揮的天才發揮出來。
——列 寧
上一篇:路易十四
下一篇:鑾披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