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倍仲麻呂(698—770),日本著名遣唐留學生,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
阿倍仲麻呂,全名阿倍朝臣仲麻呂,亦名朝臣仲滿,入唐后改名朝(晁)衡。公元698年(日本文武天皇2年)生于奈良附近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船守,官拜中務大輔,位至正五位上。仲麻呂天資聰敏,自幼勤奮好學,尤其酷愛漢文學。
唐代,我國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威遠播。鄰國名人學士紛紛來唐學習。日本在大化革新后,學習唐朝先進文化的熱情更高。他們不顧當時海上交通的艱難險阻和巨大犧牲,不斷向唐朝派遣使者和留學生。
公元716年(日本靈龜2年,唐開元4年),日本政府決定派遣以多治縣守為首,由557人組成的第九次遣唐船。十九歲的仲麻呂被舉為遣唐留學生。翌年3月,仲麻呂隨多治比縣守大使一行,從難波(今大阪)起航,向中國大陸進發。同行的著名留學還有比仲麻呂長三歲的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玄昉等人。仲麻呂和吉備真備同乘一船,渴望入唐學習先進文化的共同理想,使這兩個青年人立刻結為好友。經過長期艱險的旅程,于九月底到達了他們日夜向往的文化古都——長安城。
到長安以后不久,仲麻呂就入了國子監太學,這是教育貴族子弟的高等學府。學生攻讀的重點是禮記、周禮、禮儀、詩經、左傳等經典。畢業后參加科舉,只有少數優勝者才能出仕任官。仲麻呂聰敏勤備,成績優異。太學畢業后參加科試,一舉考中進士。進士是高等文官仕補,它要求深通天下大政,長于詩文,是當時最受尊重的榮譽,因而也是學士們拼力爭奪的目標。仲麻呂作為一個外國人,取得進士的桂冠,說明他的學識確是出類拔萃的。
酷愛學習中國文化的仲麻呂,不以自己的成就為滿足。為了繼續深造,他決心留在長安而暫不回國。仲麻呂的才華很快得到朝廷的賞識。不久他被任命為左春坊司經局校書(正九品下),職掌校理刊正經史子集四庫之圖書,輔佐太子李瑛研習學問。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這是一個被人羨慕、很有前途的職務。監察御史儲光羲曾用“朝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的詩句贊美他。開元19年(731年),擢任門下省左補闕(從七品上),職掌供俸、諷諫、扈從、乘輿等事。仲麻呂擔任這個職務,使他在宮廷中經常有接觸唐玄宗的機會,因而他的學識進一步得到器重,以后不斷升官晉爵。歷任儀王友①、衛尉少卿、秘書監兼衛尉卿②,肅宗時擢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③。
仲麻呂不僅學識淵博,才華超人,而且感情豐富,性格豪爽,是一位天才詩人。他和唐代著名詩人名士,如李白、王維、儲光羲、趙曄(驊)、包佶等人都有密切交往。天寶12年(753年),仲麻。呂歸國時,傳聞他在海上遇難。李白聽了十分悲痛,揮淚寫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詩篇: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詩人把仲麻呂比作潔白如碧的明月,把他的死,比作明月沉碧海。因為是明月沉碧海,所以天愁人哭,萬里長空的白云,剎時間也變得灰暗陰沉,一片愁色籠罩著天地人間。詩中感情充沛,深刻表達了兩人的誠摯友誼,成為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不朽名作。
仲麻呂和大詩人、右丞相王維也有莫逆之交。當他歸國前夕,王維贈給他的送行詩《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充分表達了他們兩人的深厚友誼: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里若長空。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仲麻呂在唐五十四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備受厚遇,官至客卿,榮達公爵。但是,仲麻呂眷戀鄉士之情未嘗稍減。開元21年(733年),仲麻呂曾以雙親年邁,請求歸國。因玄宗皇帝挽留,未能實現宿愿。天寶十一年末(752年),以藤原清河大使為首的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到達長安。其副使吉備真備是和仲麻呂同時入唐留學的好友,久別重逢,自然不勝感慨,于是仲麻呂又動思歸之念。翌年,遣唐使事畢將歸時,仲麻呂請求同歸。這時仲麻呂入唐已經三十七年,是五十六歲的老人了。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幾十年,功勛卓著,家有年邁高堂,割愛允求,并任命他為唐朝回聘日本使節。任命一個外國人為中國使節,歷史上是罕見的,這說明仲麻呂是如何得到朝廷的器重和信任。
仲麻呂獲準回國的消息傳出以后,長安朝野人士,紛紛送別,依依不舍。素與仲麻呂交好的詩友們,懷著惜別的激情,揮筆作詩贈別。詩境深遠,親切感人。仲麻呂也以十分激動的心情寫了《銜命還國作》的動人詩篇,贈答友人: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
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
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
平生一寶劍, 留贈結交人。
六月,仲麻呂隨藤原清河大使一行辭別長安,往揚州延光寺邀請鑒真和尚東渡。十月十五日,他們分乘四船從蘇州起航回國。是夕浩月當空,皎潔的月光撒滿大江,秋水共長天一色。仲麻呂仰視海天,惜別中國,向往故鄉,遂詠成和歌一首,并譯為漢語示與眾人,眾皆嘆賞:
翹首望長天,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但是,命運卻偏偏和歸心似箭的仲麻呂為難。他們在歸國途中遇到了風暴,藤原清河大使和仲麻呂所乘的第一船觸礁,不能繼續航行,與其他三船失掉聯系,被風暴吹到越南的驩州海岸。登陸后,不料又遭橫禍,全船一百七十余人,絕大多數慘遭當地土人殺害,幸存者只有仲麻呂和藤原清河等十余人。公元755年(天寶14年)6月,他們歷盡艱險,再次入長安。友好們見到仲麻呂脫險歸來,不勝為之驚喜。
然而,曾幾何時,又遇兵燹。十一月,安祿山叛亂。唐玄宗蒙塵四川,仲麻呂隨往避難。直至肅宗至德2年(757年)12月,玄宗自蜀還幸長安,仲麻呂亦隨之返還。是年仲麻呂已六十一歲。以后再度仕官,歷任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大歷五年(770年)終于長安,時年七十三歲。代宗為了表彰仲麻呂的功績,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仲麻呂是日本杰出的遣唐留學生,是中日兩國友好和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他以他的非凡學識和高尚品德贏得中國朝野的器重和信任。仲麻呂仕唐期間,實際上起了民間大使的作用,他為增進中日友好、提高日本國際地位,促進中日文化交流而辛勤獻身,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由于仲麻呂在唐的積極影響,增進了中國人民對日本的了解。王維在《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序》中說:“海東日本國為大,服圣人之訓,有君子之風。”天寶年間,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到長安。由于仲麻呂的指導,藤原清河大使在朝見時禮儀不凡。唐玄宗曰:“聞彼國有賢君。今觀使者,趨揖有異,乃號日本為禮儀君子國。”并給與破格的優遇,命仲麻呂為響導,引導日本大使等人參觀大明府庫及收藏佛、道、儒經典的三教殿。又特請名畫家給藤原清河等人畫像。古歷正月初一賀正,唐玄宗在含元殿接見各國使臣。從前的席次是,新羅、大食居東班、吐蕃、日本居西班。這次使日本和新羅調換了位置,日本大使居東班首位,提高了國際地位。仲麻呂雖然沒能回國直接向日本人民傳授中國文化,但是由于他在唐的地位和影響,卻為其他許多日本留學生的學習以及兩國學者的往來提供了方便,例如鑒真和尚的東渡就是和仲麻呂的努力分不開的。公元753年,藤原清河在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等人的陪同下到楊州延光寺參謁鑒真和尚,并聘請他東渡過海,上日本去傳戒。鑒真同意搭乘遣唐使船前往,鑒真曾多次渡海去日本,但都失敗,唯這次成功了。
仲麻呂作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先驅者所建立的偉大業績,今天已結成累累碩果。為了他的不朽業績,日中兩國分別于1978、1979年在奈良和西安建立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西安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座落在興慶公園的興慶湖畔,興慶公園是唐玄宗興慶宮的故址,也是仲麻呂仕唐期間經常出入的地方。碑上鐫刻著仲麻呂的生平業績以及他的《望鄉》和李白的《哭晁卿衡》兩首著名詩篇,供人瞻仰懷念。讓阿倍為增進中日兩國友好和文化交流而辛勤獻身的偉大精神,永遠激勵著中日兩國人民。
上一篇:阿亞
下一篇:阿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