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99—1973
【介紹】:
愛爾蘭小說家,出生于都柏林一個新教徒貴族家庭,是家中獨女,父親是一位律師。六歲時鮑恩的父親精神失常,隨母親去英格蘭親戚家。十二歲時父親康復,次年母親去世,鮑恩被送進一所規矩森嚴的寄宿女校。1923年鮑恩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邂逅集》(Encounters,1923)。同年結婚,隨從事教育的丈夫前往牛津,很快被牛津的文學圈接納,與伍爾夫為朋友。1948 年她獲英國 CBE勛銜(英帝國司令勛章)。1949年她獲都柏林三一學院文學博士榮譽學位,1956年獲牛津大學榮譽學位。1965年她成為英國皇家文學院成員。鮑恩與丈夫的關系一直相當融洽,卻屢次與他人產生情感糾葛。她的不少小說中都有自己情感經歷的影子,以戀愛與激情為主題的小說是鮑恩作品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戰爭也是鮑恩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二戰時鮑恩表現出極大的愛國熱情,她曾擔任空襲預警工作,并服務于英國情報部門。鮑恩根據她的戰時經歷創作了一系列小說,技巧和風格都較前作更加成熟。她自幼喜愛繪畫,曾入美術學校學習。這一愛好與訓練的成果在她的場景與人物描寫上得到了體現。鮑恩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旅店》(The Hotel,1927)、《去年九月》(The Last September,1929)、《巴黎之屋》(The Housein Paris,1935)、《心死》(The Death of the Heart,1938)、《白天的炎熱》(The Heat of the Day,1949)、《愛的世界》(A World of Love,1955)和《伊娃·特魯特》(Eva Trout,1969);短篇小說集《看那些玫瑰》(Look at All Those Roses,1941)、《魔鬼情人》(The Demon Lover:And Other Stories,1945)和《愛爾蘭短篇小說集》(Irish Short Stories,1978),以及散文集《桑樹》(The Mulberry Tree,1986)等。鮑恩曾是二十世紀最富聲望的女作家之一,風格細膩優美,文筆簡練精到,善于剖析中產階級女性心理,被認為是亨利·詹姆斯和奧斯丁風格的結合。在她去世后,她的作品卻受到了冷落,幾乎被完全遺忘,但近年來又由于其中表現的女權主義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上一篇:《鮑爾-李頓,愛德華》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麥克尤恩,伊恩》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