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鏞 【本書體例】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1);不遑啟居,儼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2)。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3),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4)?維常之華。彼路斯何(5)?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6)。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7)。君子所依,小人所腓(8)。四牡翼翼(9),象弭魚服(10),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鑒賞】:
《采薇》一詩,為《小雅》之名篇,是一首描寫戍卒生活的詩歌。它所反映抗擊侵略、衛戍邊疆的生活題材,其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統一,開創了我國古代邊塞詩歌的先河,并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稱頌,對秦漢魏晉及唐宋詩歌創作有較大影響。今天,我們細細讀來,確使人耳目一新。
全詩六章,章八句。詩人采用士兵的口吻和采薇起興、薇菜設比的手法,以重章疊句、整齊劃一的形式,描寫士兵在戰后歸家途中的所見所聞,追述戎馬生活之苦況和思鄉念家之深情,再現了邊塞緊張激烈的戰斗場面及久戍思鄉、愛國戀家的矛盾復雜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古代將士以大局為重、以國家為懷、棄家舍親、舍身報國的英雄形象。
詩的一、二、三章均以采薇起興,又以薇菜作比,興中含比,比中聯興,“一唱三嘆”地傾述了思家盼歸之情。第一章先寫薇菜剛剛破土而出,士兵的思家之情也萌然而生。當士兵看到村婦們捋取薇菜,就聯想到妻子兒女,聯想到和睦的家庭,自然勾起他們無限的思鄉愁緒。“曰歸曰歸”,既隱含著思家急切,又表露了盼歸時久。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歸期無望。“歲亦莫止”,正表明他們久戍邊塞,歲月漫長。僅管如此,在玁狁入侵、國難當頭的危機時刻,士兵們在“發乎情,止乎禮儀”(《毛詩·大傳》)的傳統觀念影響下,能以大局為重,以國家為懷,而表現出極大的忍耐性。詩人連用兩個因果復句“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明確地揭示出他們久戍疆場,艱苦悲傷的根本原因;拋妻別子,遠離家鄉的的主要根源。達里既是順乎常理的戀家之情,又是產生愛國之心、報效國家的社會基礎。思家與衛國兩種思想感情交織在一起。平時這種思家之情,只能在忍耐中哀嘆,當風云突變,狼煙四起,這種感情轉而為愛國之心,進而自發成報國激情,兩種感情一張一弛,形成一條波動跳躍的紅線,貫串始終,寓于無窮的生命力。
詩的二、三兩章,便是這兩種感情的繼續和發展。遠離家鄉的士兵,久居邊塞,生活環境的艱苦,日以繼夜的操練,兵營頻繁的轉移,嚴陣以待的防守,他們的心情自然會更加郁悶憂愁。詩中“心亦憂止”、“憂心烈烈”、“憂心孔疚”三句,正是哀傷之情的自我發泄。“歲亦陽止”,隨著歲月的延長,時間的流逝,這種感情逐漸強烈。“我行不來”一句,表現出他們思鄉情緒已經極度低沉,乃至絕望。
但是,傳統觀念的影響,理智的召喚,這種低沉絕望的感情,在儼狁入侵的刀光劍影中,會轉忽為沖鋒陷陣、報效祖國的激情。詩的四、五兩章具體描繪了將士們為了保衛邊疆而英勇殺敵的激烈場面。第四章先以兩個設問句開頭、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注意,突出將士的形象。“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詩人在設問中運用比喻,把統領殺敵的將帥比成鮮艷的棠棣花,既顯得威武不屈,又意含著激烈悲壯。其下聯之第五章,追述緊張的戰斗生活和驚心動魄的激烈場面,再現了戍邊將士乘著高大的戰車,操著精良的武器,在主帥戰刀的指揮下,千軍萬馬與來犯之敵短兵相接,英勇奮戰的情景。表現了古代將士舍身報國的犧牲精神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
詩的第六章,寫戰爭結束后,士兵在返鄉途中觸景生情,回憶往事,充滿了痛定思痛的悲傷。平息外犯,勝利返鄉,可以一了積聚已久的愁腸。但是歸途中情思如泉,往事歷歷在目。當初離家從征,正值春光明媚,楊柳萬條,離妻別子,戍守邊疆。今日歸來,卻逢大雪紛飛,天寒地凍,饑渴交加,歸途遙遠。此時撫今追昔,想到邊塞生活的千辛萬苦,想到沙場上的出生入死,想到歸途中的艱難險阻,于是劇烈的感情之泉涌上心頭,喊出了一聲“莫知我哀!”的慨嘆。這雖然是表白自己的苦哀,傾訴自己的憂傷,但它卻能引起人們無限的思索和回味,因為我們從中看到靈魂深處的美,看到了士兵的高大形象。
《采薇》一詩,在《詩經》中可為藝術成就較高的作品之一。它那璀燦奪目的“楊柳依依”名句,是傳頌千古的絕唱,歷代文人學士為之傾倒折服,贊嘆不已。東晉的謝玄,宋代的宋祁,明代的王夫之,清代的王士禎、王國維等名人學者,都有較高的評價。“楊柳”句,何以為名家如此推崇,必有其藝術真諦。梁代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卻點出了它的妙處。他說:“‘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文心雕龍·物色》)可見“楊柳依依”確為千錘百煉、精雕細刻之藝術珍品,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楊柳依依”句,在表現手法上也別具一格,為世人所青睞。王夫之曾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王氏之說很有見地,一語道出了它的藝術效果。試想,士兵離家從征,正值良辰美景,春風楊柳。然而拋妻別子,遠征邊疆,離情別緒之時,那有歡賞之興,春景愈美,愁緒愈悲。所以景同虛設,反引之為更悲。“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兩句,也可想見平息外患,士兵勝利歸來,卻逢寒冬大雪,道路泥滑,歸途艱難。此景此情,本應觸景傷情,但是,身經百戰,九死一生,如今能重見親人,全家團圓,僅管大雪紛飛,天寒地凍,也歸心似箭,翹躍愉樂。雪愈大,天再冷,興奮之情就愈加激越跳躍。正反相襯,故能“一倍增其哀樂”,這種表現手法,古往今來,實為少見。杜甫的“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哀江頭》),方能與之媲美。
上一篇:《采葛婦歌》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采薇歌》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