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瑞明 【本書體例】
【原文】:
節彼南山,維石巖巖(1)。赫赫師尹,民具爾瞻(2)。憂心如惔,不敢戲談(3)。國既卒斬,何用不監(4)?
節彼南山,有實其猗。赫赫師尹,不平謂何?天方薦瘥,喪亂弘多(5)。民言無嘉,憯莫懲嗟(6)!
尹氏大師,維周之氏(7)。秉國之鈞,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8)。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師(9)。
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弗問弗仕,忽罔君子(10)。式夷式己,無小人殆(11)?,崿嵰鰜啠瑒t無仕(12)。
昊天不傭,降此鞠讻(13)。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屆,俾民心闋。君子如夷,惡怒是違。
不吊昊天,亂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寧(14)。憂心如酲,誰秉國成(15)?不自為政,卒勞百姓(16)。
駕彼四牡,四牡項領。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
方茂爾惡,相爾矛矣。既夷既懌,如相酬矣(17)。
昊天不平,我王不寧。不懲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誦,以究王讻(18)。式訛爾心,以畜萬邦(19)。
【鑒賞】:
這是揭露腐敗政治,傷心國運衰亡,大聲疾呼除惡任賢,力挽狂瀾,解救民生,扶正國政的一首詩。
前兩章以高山為喻,正綱立極。太師是國君之相,也是萬民之師,本應如同巍峨高山,直挺屹立,然而尹太師卻是一座亂石堆積,東傾西斜的危山。他雖然聲威赫赫,老百姓對他卻“民無嘉言”,因為他使得“國既卒斬”,“喪亂弘多”,老百姓“不敢戲談”,而他卻毫無悔改自戒之心。這樣,詩的開篇立意,就由突兀崢嶸之境而急轉直下,一下跌蕩到萬丈深淵。這是第一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詩人對尹太師只是斥問了一句“不平謂何”,在第二部分中就將他諸端大惡一碟子一碗地端出以示眾。第三章斥他把國家和人民領向迷路,使國窮民空。第四章斥他重用親姻小人,欺騙君子。這一章連用九個“弗”或“勿”的否定詞,歷數罪狀,禁戒他繼續非為。如“弗躬非親,庶民弗信。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句句緊逼,如連珠炮彈。
這一部分繼續申述第一部分中高山之正反相比立意,但將高山換為“維周之氐”。好一塊基石,卻是國之“鞠讻”、“大戾”!這一部分又將怨天和憂人結合起來,“不吊昊天”“昊天不傭”“昊天不惠”,這是指著禿子罵和尚,雙關其詞,冷嘲熱諷。君為臣之主,天又為君之主。罵天,就是罵君、罵尹太師及其狐群狗黨。語言潑辣,激憤磅礴,淋漓盡致,一瀉到底。詩人要把人民心中怒火引發,要把天地間奸邪劣政焚燒一盡。
最后四章是第三部分。
相對來說,前兩部分是作者代民訴苦,斥惡、泄怨。第三部分作者已情不自禁,自報名字,仗義執言。他身為大夫,當仁不讓,自比駕車之牡,他欲奔四方,卻受束不能馳騁。他憂國憂民,直言忠諫,反招惡怨。
弦繃得太緊要斷,斗爭要講究策略,最后一章便是回旋之筆。作者冷靜的以真誠、舒緩的語言,向國君諄諄剖懷:此詩的目的不是為了泄私憤、爭私利,正是為了“式訛爾心,以畜萬邦”。只是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罷了。千錘撞鑼,一錘定音。坦蕩心懷,磊磊志節,感人肺腑,動人落淚。但這不是甜言密語的改變初衷,而是欲進以后退。
上一篇:《良耜》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芄蘭》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