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長華 【本書體例】
【原文】:
羅穀單衣(1),可裂而絕(2)。三尺屏風(3),可超而越。鹿盧之劍(4),可負而拔(5)。
【鑒賞】:
據《燕丹子》載,荊軻欲刺秦王,右手執匕首,左手把其袖,秦王請求聽琴聲而死。琴女奏曲,秦王從曲中聽出脫身之計。而荊軻不解,終及于難?!妒酚浾x》對此也有類似的說法,這些都為我們理解此歌提供了基礎。
且不管從純歷史角度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僅從他不畏強暴、大義凜然、勇赴死難的情感感染方面來看,荊軻已經以他義無反顧的實際行動深深感動了無數后代志士仁人,也正因為如此,荊軻故事成為后世人們議論的最大熱門話題之一。但一個歷史故事,關心的人越多,傳說虛構的成分也就越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也不例外。我們從這首短歌中所了解到的就是這一故事的個別面貌,即在荊軻一手緊握利刃,一手拉住秦王衣袖這種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秦王憑自己的詭譎和機智,故意拖延時間,以便伺機脫身。而琴女唱出的這首短歌正是為了提醒秦王,提醒的標志就是詩中明確無誤的三個“可”字。當秦王聽出歌中之意后,便猝然掙破衣袖,脫身而逃,并隨后抽出所佩之劍擊倒了荊軻,這場壯烈的悲劇就這樣發生了。在這首短歌中,有三個“可”字在,就不難認定此為琴女借歌而提醒秦王;而去掉三個“可”字,這首短歌又大體完整地勾勒出荊軻刺秦王事件中最動人心魄的場面及過程。而后者恰又成為我們認定它極有可能是經過了后人加工改造的可靠理由。
上一篇:《玄鳥》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琴歌(百里奚)三首》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