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戎耀文 【本書體例】
【原文】:
唐虞之世麟鳳游(1),今非其時來何由(2)。麟兮麟兮我心憂。
【鑒賞】:
《泣麟歌》見于《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孔子見所獲麒麟,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孔叢子·記問》載:孔子“遂泣曰:‘予之于人,猶麟之于獸也,麟出而死,吾道窮矣!’乃歌曰:‘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論語緯》載:“叔孫氏之車曰子鉏商。樵于野。而獲麟焉。眾莫之識,以為不祥,棄之五父之衢,冉有告孔子曰:“有麕,肉角,豈天下之妖乎?”夫子曰:“今何在,吾將觀焉。”遂往,謂其御高柴曰:“若求之言,其必麟乎。”到視之,曰:“今宗周將滅,無主,孰為來哉?”茲日出而死。夫子曰:“吾道窮矣!”乃作歌曰:“……”
《左傳》和《孔子家語》等均有大同小異的這種記載。
這些記載的意思是: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魯哀公同大夫們,一起到西部的大野(今曲阜西巨野縣一帶)狩獵,大夫叔孫氏家的管車仆從鉏商獵得一只怪獸,鹿身牛尾,獨角有肉,狼額,馬蹄,有五采,腹下典,高丈二。大家都不認識是何種野獸,以為不吉祥,便把它扔到城外野地,賜給“虞人”。有人來告訴孔子,孔子看見被射傷的麒麟后,非常痛心,認為這只麒麟的出現(xiàn)太不合時宜了,于是悲嘆地說道:麒麟啊!麒麟!你應該在圣明的堯舜時代出現(xiàn)才好,你怎么在現(xiàn)在出現(xiàn)啊!如今時世衰微,什么仁厚吉祥,什么有抱負有才干,都會是生不逢時,處處碰壁的。麒麟啊!麒麟!我真為你擔憂啊!說到這里,孔子不由聯(lián)想到他自己的境況;自己滿腹經(jīng)倫,一腔報世理想,可是終究是無人賞識,得不到重用,理想抱負無法實現(xiàn)。與這麒麟的境遇多么相似啊!所以不由得潛潛淚下,竟然濕透了衣襟。這首千古傳名的《泣麟歌》就是在那個時候,那個時代,那種社會情況下產(chǎn)生的。
從上述這些記載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首古老歌謠《泣麟歌》是孔子的一首托物詠懷的歌。孔丘年輕的時候,曾在魯國做過小官,五十歲以后由魯中都宰升為司空、司寇,行攝相事。他在任期間,力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可是為時不久,被執(zhí)政的季孫氏革掉官職。孔子離開魯國,帶著自己的信徒,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希望能找到實現(xiàn)自己政治主張的國度。可是他的政治主張的核心“忠君尊王”“仁政德治”,在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初期,顯然是不能被那些正在擺脫周天子統(tǒng)治的諸侯們所采納運用的。所以他無論怎樣鼓吹、推行,其結(jié)果都一樣,到處碰壁,備受冷遇。這個時候,他已年過“耳順”接近“古稀”了。他被魯國當政的季康子“以幣(同帛,古人互贈禮物的總稱)迎孔子”。這位六十多歲的老人,風塵仆仆,雖然到處碰釘子,但他一點也不灰心。他回到魯國卻依舊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依然想為自己“理想”的實現(xiàn)干一番大事業(yè)。他仍然時時處處自我鞭策自己,雖然年近暮年,仍然朝氣蓬勃。用他的話說就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史記·孔子世家》)雖然有時也發(fā)出魯國不能用他的嗟嘆“莫知我夫”,然而他畢竟是一位勤奮自勵的人,在晚年他仍將主要精力用在教學和古代文獻整理保存上。公元前481年,孔子年老體衰,在他“感吾生之行休”的時候,聽說獵人獲得一只怪獸,他便借麟之不逢時遭殘害詠嘆出世道衰敗,生不逢時,理想抱負難以實現(xiàn)的哀歌。是泣麟,實際是在泣自己。
孔子詠“泣麟歌”的時代正是奴隸制逐步破產(chǎn),封建制度剛剛萌芽的時期。作者孔丘,空有理想抱負,雖然歷盡千辛萬苦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更使他對現(xiàn)實社會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孔子嗟嘆仁厚吉祥的麒麟只能在堯舜那樣的圣明時代出現(xiàn),不該在這樣衰敗不振的時代出現(xiàn)。他為仁獸麒麟擔憂,也為當時混亂的社會擔憂!孔子的擔憂絕不是杞人憂天,歷史學家對變革時代的歷史總結(jié)是:一種制度將滅亡之時,其野蠻殘酷腐朽落后的程度是處在正常社會的人們所想象不到的。孔子的這首“泣麟歌”正是對這種變革交替時期的社會狀況的含蓄而深沉的揭露,幽默深刻的嘲諷。同時也說明了主張積極用世的儒家派創(chuàng)始人孔丘是多么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啊!雖然是哭泣、哀嘆,但留給人的不是消沉,無可奈何,而是激憤不平,積極奮進!
《泣麟歌》簡約古樸,雖然只有三句,然而內(nèi)涵卻是十分豐滿。首句正面肯定了唐堯虞舜是令人向往的圣明時代。有才德的人均生逢其時,各得其所;第二句從側(cè)面否定了孔子所處的那個昏亂不堪的時代,德才兼優(yōu)者,生不逢時,空有一腔抱負。這兩句既是虛實并舉,而又自然形成強烈比照,為末句作了極為充實的鋪墊,揭示了矛盾的所在,也暗示了作者的愛憎態(tài)度,最后一句,挽結(jié)全詩說明作者所泣所憂的原因。孔子借憂麟而憂己,泣麟而泣己,語意雙關(guān),含蓄蘊藉,詩味雋永。靖節(jié)先生《和郭主薄》曰:“芳菊開亦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這首最早的詠菊詩成為體現(xiàn)詩人思想性格的名篇而為后人傳誦。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了《橘頌》被譽為文學史上第一首完美的詠物詩。其特點是借贊美桔子,表白詩人的人生理想。那么孔老夫子的這首《泣麟歌》就該是借物抒懷詩的雛形,托物詠志詩濫觴了。
上一篇:《泉水》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泮水》原文與鑒賞